養老機器人的人機物理交互二三事
一、你們想的都是錯的
很多消費者對機器人的認知就是機器人能夠替代保姆做任何事情,包括我母親在內覺得這樣的機器人花個一兩萬買是合適的。很多養老人希望能有一個機器人幫助或者輔助護工攙扶老人,移動老人。有時候背後隱藏的需求是不能太貴,幾十萬以下還可以。
想法不錯,但在我這個從業者看來,這些是不可能的。(要怪就怪領先中國機器人技術的日本沒有給力)。技術發展是有自身規律的,就像汽車不可能一蹴而就,無人駕駛不可能一蹴而就,養老機器人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之前日本並沒有在養老機器人的產業化上走多遠,反而在實驗室里把基礎技術做的很牛。(其實養老半自動化機械,比如電動床什麼的日本是很先進的,產業化做的很棒。)養老服務機器人,或者說服務機器人為什麼產業化做的不好呢,有多種原因,這裡不討論。結果就是養老機器人(物理輔助)在全世界相當於從零做起。
(養老機器人的人機交互裡面可以分成虛擬交互和物理交互。本文要討論的是物理交互,以下簡稱人機交互。)
這種人機交互為什麼這麼難?
1快速性問題。技術是不斷迭代的,特別是實體機器人不像純軟體迭代那麼快。要想做出物理輔助的機器人,現用現做是來不及的,兩三年做出來也是不靠譜的。必須是從現在做,經過十年才能初步完成。不能急躁。
2. 穩定性問題。實驗室產品和產業化產品有著本質的不同。實驗室里是去掉特殊情況,在理想環境下完成的,不追求穩定性,實現功能即可。產業化產品要應對真實應用場景不同情況,同時要保證產品穩定性。要經過很多輪檢測和失敗作為反饋,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參考無人駕駛中出事的人)。尤其是涉及到老人,工程上更是要穩定,良品率要很高。
3.產品出了事怎麼辦——容錯性問題。(前面說的穩定性是指的是產品本身的設計和工程的測試要全面。)任何產品都會有設計師想不到的情況,比如自動駕駛中深度學習,出問題很難知道為什麼。再比如養老機器人在抬老人時,如果老人不配合導致的問題,很難界定是機器人的問題還是老人的問題,但是造成老人損傷以及壞的影響誰來負責。這個問題是最難解決的。
醫療器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長時間的測試以及高安全係數的設計,比如達芬奇機器人。價格昂貴。這一點養老行業是不可能接受的。
現有的養老器械採用的是半自動化機械,也就是不是機器配合人,是人配合機器。(參考按摩椅,機械是簡單重複性工作,人自己調節)。這個方式個人認為是最好的切入點,成本低效果好。也就是說在研發物理接觸的養老機器人的過程中,如果老人需要現有成品,只能靠半自動化的機械,比如吊軌,比如電動床電動輪椅,比如移位機。目前看別無他法。
(內心聲音:我父親是殘疾人,我比你們都著急讓機器人早日物理幫助老人,搬動老人。我已經盡全力推進這件事了,但客觀規律就是客觀規律)
二、應該怎麼做
那麼如何解決養老機器人的人機交互問題呢?我認為是研發投入+養老院配合測試+保險。
研發投入——人們都知道研發是科技企業的根本。但是一個企業要花多少錢投入研發,這個難題只有公司管理者知道。如何平衡短期研發投入的微創新,和長期研發投入的硬技術,這是永久的話題,也是根據企業自身實力和戰略規劃決定的。不管怎麼,對於養老機器人的人機交互,不拿出五年內無回報的決心,是很難做好的。這就需要資金支持。在這個互聯網經濟盛行的時代,實體產品投資回報率太低太慢了。養老物聯網又是一個重體驗重情感的慢功夫,加上所有的養老機器人企業都是剛起步,很難有企業或者資本願意這麼做。我能想到的是養老產業的資本或許可以,但是也需要時間不斷探索。
(從技術上講,一年研發的物理接觸的東西就能給賣給養老院,但我的企業是不會這麼乾的)
養老院配合測試——我反對一門心思搞研發。企業不是學校,一個能夠賣給客戶的產品,一定是市場技術服務多個維度共同推進的。產品不扔到市場上反饋,是很難做好技術的。尤其是機器人是多學科交叉,技術發展方向千種選擇,那麼產品研發過程中就需要不斷測試。前期可以是研發人員測試,到達一定階段就需要到真實的老人生活環境中測試了。要照顧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就需要到他們生活的環境。養老院無疑是做好的測試地方。
問題是,哪個養老院敢把老人交給你,一旦出問題了誰負責。銷售人員可以說我們的產品完全安全,但是工程技術人員從來都不敢保證100%。所以這個問題是第二個難點。我能想到的是先從健康老人開始測試,老人自己可以根據機器情況自行調節。這是一個技術細節——這些人的意見能代表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意見么?不過,如果可以,這已經是很棒的嘗試和突破了。
保險——出了事故怎麼辦?就算是醫療器械,都可能出事故。這是個概率問題。工程上可以通過設計高的安全係數和冗餘,比如上天的火箭。但是這種成本連金融業都未必能承受,更別說養老產業了。
但是如果是概率問題,是否可以參照養老院的責任險?通過較高安全係數的設計和比手機還複雜的測試,借鑒火箭的研發製作流程,在合適的成本管理下,加上不斷實地反饋做出來。這樣做出的人機交互在理論上是完全能夠保證的,出了問題也不會死人,最多受傷。(這一點和自動駕駛不同)。那麼保險的進入,就可以打消研發企業和養老院的顧慮,這件事就變得可行了。
(之前和養老服務機構討論,他問我能否實現某種技術,我說這個在實驗室不是問題,工程上有很多細節問題,安全上有不可突破的難題。但晚上我突然想到加上保險,安全問題就解決了。那麼物理接觸的技術迭代就成為可能性了。想到這一點,我特別興奮。技術從來都不是問題,人心才是。)
三、總結
作為自動化專業出身的人,我認為機器人核心之一是控制,自動控制原理里提到三個參數,快、穩、准。對應的養老機器人人機交互的產業化,我總結應該是可達性、穩定性、容錯性。
可達性——可達性—是指在一定時間範圍內花費一定的成本實現功能所需要的技術能夠實現。如果一項技術具有不可達性,那麼就是遙遙無期,比如機器人完全替代人這件事。但是如果一項技術具有可達性,那麼只要遵循技術研發和工程研發的客觀規律,是一定能夠實現,那麼這個技術的時間周期就可以預估。
穩定性——實驗室技術和可銷售產品的區別就是穩定性。當年很多人拿實驗室的成果和大疆的正在銷售的無人機比,結論是沒什麼差別,就覺得大疆的技術是可以追趕的。結果,不尊重技術一萬的小時的人必然受到經濟損失。從實驗室到工程產品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點,產學研結合就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學校做學校的技術實驗室突破,企業做工程化創新和微創新,加上養老產業一線人員的反饋。這樣一個鏈條會迸發巨大能量,可以快速推進養老機器人的產業化。
容錯性——產品出問題了怎麼辦。(這裡不是指產品良品率的問題,那個可以歸到穩定性里)。任何技術都是人做出來的,人難免有想不到的情況。(最近看到無人駕駛的死人事情,和同學討論了下深度學習的不可知性,覺得很多技術可能需要用生命的代價做推進,這點可怕又無奈,就像脊髓灰質炎的防止出問題也是看概率一樣)。手機出問題了,沒關係。所以安卓手機快速發展的代價最多是電池爆炸傷人。那麼養老機器人也希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快速迭代,我不願意看到像自動駕駛死人這種代價。
來驗證一下這種理論的指導性如何?
養老機器人為什麼產業化能夠成為可能?4g傳輸技術+嵌入式設備高性能小型化,為這個產業帶來了革命性變革。(視覺技術和導航等技術作為輔助,App應用作為服務媒介和生態。)4g技術使得遠程替身成為可能,視頻傳輸使得子女的關心或者養老服務可以直接傳遞到老人身邊。手機為代表的嵌入式設備快速發展,使得服務機器人的雛形—ipad+輪子成為低成本的產品率先進入市場,使得我們的服務機器人走出第一步。
手機是怎麼發展的?
可達性—iphone的發展歷史不用再說,現在回頭看歷史,從做出來的階段為起點觀察,就意味著產品是可以實現的,單台成本並不會花費上千萬。其實這是整條產業鏈共同的結果。今天的安卓手機能夠反超蘋果,靠的是谷歌對安卓的不斷推動,和整個軟體生態的發展。同時能夠運行這麼多軟體,離不開電子晶元等嵌入式設備產業的發展。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技術不可達,比如1998年,再好的創意也做不出來。那麼,如果有人花費幾百億研發能否研究出來成本幾千元的跨時代的消費級產品,或者說這算是可達性么?我覺得有種想法的土豪出現概率太少了。數學中概率論稱小概率事件為不可能事件。
穩定性——安卓手機從08萌芽期到18的成熟甚至有點衰退期,經歷的正好10年。當然十年是個虛指,可能9年也可能13年。但是從不穩定、卡頓碎片化到今天,其發展過程,對養老機器人有非常深遠的借鑒意義和商戰經驗。
另外為什麼某品牌的手機在起步階段發熱嚴重?據說諾基亞等手機要經過200多道檢測,但是某手機沒有那麼多財力和預算,就經過20多道測試。這個事情反應了傳統製造思路和互聯網做製造思路的不同,是應該不斷測試保證產品盡量完美還是基本合格情況下拋到市場上快速迭代,通過性價比等方式讓用戶做測試?對於初創企業,這個值得思考,相信沒有對和錯那麼簡單。
我個人的感受是,有些產品適合後者做法,比如手機。有些產品不適合後者,比如新能源汽車。那我當小白鼠出事了怎麼辦。這就是下一個指標,容錯性。
容錯性——智能手機出了產品設計缺陷,比如安卓碎片化問題。不喜歡蘋果的人具有一定容忍度。低端安卓機用戶可能會選擇忍耐。可以定義為手機產品的容錯性高。
養老機器人的人機功能容錯性怎麼樣呢?這個可以參考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可以通過設計提高安全性,但是仍然會有失效的或者想不到的情況,如果發生事故甚至死人怎麼辦?回顧歷史,貌似汽車產業是通過賠錢推動技術的。從道德上可能不能接收,但是從歷史發展看,這也是一種方法。但是也說明了養老機器人的人機功能容錯性低。
PS:產品成本和批量問題
很多人都和我說研發出來,有人用,價格就會降下來。這話對也不對。降肯定降,但是是有客觀規律的。機器人粗略的有四大部分組成:機械,電子,軟體,演算法。軟體和演算法屬於研發的人工成本,可以分攤,和數量很大關係。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量做大的,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到貼近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的成本。機械,很多成本並不會隨著銷量增加而大幅度減少,成本是設計出來。比如汽車,高檔的跑車和低檔車就算批量一樣,成本都會差別很大。更別說不到百萬級的產品不叫量大,而養老機器人在一段時間內會遵循客觀規律,不會像移動互聯網APP那樣數據突然暴增。
所以機電產品是設計出來的,無論是功能還是成本,這一點需要養老同行們放棄一些幻想,和智慧養老科技方面公司結合,多交流,比如我們。(硬廣告小豆當家。)共同找出成本能夠接受的又能提高服務效率的智慧養老方案,共同建立以養老機器人為載體的養老物聯網服務體系。
技術和時代的關係
蒸汽機是瓦特發明的(或者說改造的),汽車產業化是福特做的,電燈泡是愛迪生髮明,電話是貝爾發明的,個人電腦及系統是比爾蓋茨或者喬布斯發明的(這個先不深扣)。越是久遠的歷史人們就願意相信是某個人改變了世界,創造了某種科技。
但是仔細研究歷史會發現,其實是時勢造英雄。是產業鏈發展推動了基礎技術的完善。某項技術同時代的人很多人都在做,那些出現在歷史記錄的人要麼是比同時代的人聰明一點、多做了一點,要麼是幸運一點,要麼是兩者皆有。總之,一個時代做同樣東西的人有很多。
凡是出現在民眾眼中的,非實驗室產品,都不是只有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隊會做。對於同行都可以做出來,因為技術不是無源之水,都是踩在前人肩膀上前行的。不同的是一個技術是智力乘以時間。智力上大家都差不多,不同的就是在某個領域深耕的時間,提升的工程穩定性和對用戶的需求的把握。(當然技術有一萬個小時定論,這種差不多是指同一時間段起步的人)。
所以沒必要技術相輕,覺得別人做不好時也別說人家sb。
但是起步階段,大家做類似的東西。不代表沒有技術含量,不代表沒有差異性,不代表不能服務好客戶。就算是成熟技術,如汽車技術很成熟,不代表做汽車很容易,不代表說超越就超越。
不同客戶,不同場景,技術延展路線不同,側重有所不同,這些點有時候決定了發展。比如qq產品,開始只是和別人有一個本地化不同地方,這並非是技術問題,而是產品方向和體驗問題。做好自己的,不用批判同行,鄙視同行。(我不認同日本的技術方向,但人家的技術確實牛)
另外養老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同,它重體驗重服務,具有地域化差別,不存在互聯網那種老大老二有飯吃,後面的沒飯吃的情況。就算產品完全一樣,只要對老人好的,都會有市場。同時團隊的基因不同,市場細分不同必然導致產品具有差異性。
所以大家都有會有飯吃,就看各自本事的情況下,擔心別人抄襲的或者大企業看到了就沒有自己事的思維,在養老行業是不存在的。因為老人需要產品,也需要服務。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資本盛宴,有好處,也有弊端。其中弊端之一就是貌似BAT看上的領域寸草不生,但是這一點在實體行業,在養老行業貌似並不奏效。
機器人是個長線,短期抄襲價格戰,短期對市場有衝擊,但是只是曇花一現,比如保千里。
養老就更是一個長線,任何短視的行為都不會對市場有多大影響。抄襲和價格戰並不會影響養老行業公司發展。(某些主打性價比的公司不願意做養老產品,因為太慢。)我認為為什麼低價,因為要數據。但是養老行業不是便宜的產品就能夠數據量暴漲的,養老物聯網不存在激情消費、衝動消費,只存在人情消費,親情消費。
總結一下:多交流,不怕抄襲,不擔心價格戰,別把自己看的太高,也別把大企業看的太高。
推薦閱讀:
※乾貨!老年人護理評估怎麼做?要點全在這兒了!
※【6.14】看中國老齡化現狀以及未來趨向淺論
※養老機構的運營風險如何降低
※衰老不可怕,有這些觀念才可怕
※比房價更擔憂的事來了!所有人注意:現在開始攢錢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