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場中重獲控制感?

Hey,來小店聊點心理學啊

長假之後的學習和工作

往往會讓人更疲憊

因為身心的習慣被打破

適應起來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不知道剛回工作崗位不久的各位

是不是挺頹的呢?

今天小店的Martin店員正好想跟大家聊聊

關於工作中重獲掌控感的話題

希望可以讓大家的工作生活更自在一些

安慰記作者/店員Martin Haibo

周日與兩位上海心理圈的朋友約了下午茶,席間聊到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進展。其中一位時任某著名大學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涉及父母教育和兒童發展等諸多方向。

他向我們分享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最近做出的一項研究顯示,身在制度森嚴的國企中的父母和身在管理較為寬鬆的私企(外企)中的父母,在教育中對孩子的控制程度有顯著差異。而中國父母的整體控制感高於歐美國家。我們的這個研究的信效度在重複實驗中都得到證實。雖然取樣有限,偶爾也會有特例,但整體結論還是往一邊倒的。

聽到這裡,我大為開心,因為上一篇介紹職場心理的文章中,我也分享了相關的感悟,即國企和私企(外企)本身就存在著管理森嚴性的差異,這也同樣會影響到職場員工對於自我掌控感的體驗。而朋友做的研究從實證角度印證了我在心理諮詢和生活中的觀察。

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言,職業對於人們的影響,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我們今天談論的,就是職場如何滲透到家庭,並左右著我們的行為的,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單一的研究結論可能並不能引起共鳴,但是接下來的場景,不知道能不能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到來自生活的張力。我的一位來訪者Anya,打扮精緻,穿著整潔,不過走進諮詢室時卻是眉頭緊鎖,不帶絲毫笑意。

她向我哭訴,說在教育局工作的父母整天纏著問她的行蹤,這次諮詢都是她瞞著父母,撒了謊才過來的。從小到大,關於她的學業,擇友,遊玩,乃至長大之後的伴侶交往,她的父母都是嚴加干預。

「簡直煩死了」,Anya如是說到。而這次她來向我諮詢的也是關於她新交的男朋友。她爸媽認為這個男生極其不靠譜,原因是他的父母是商人。非得要給她介紹一個單位里的年輕教師,說是這個小夥子踏實。

聽到這裡,我腦海里已然浮現出她父母與她爭吵時的樣子。

「這是為你好!你這個孩子怎麼老是不聽呢,現在的社會那麼亂,你這麼單純,被騙了都不知道」「還有啊,爸媽給你介紹的這個小夥子,人家可厲害了,才二十多歲,就是市傑出青年教師了,而且家庭條件也不錯,父母都是受教育的人。」

「對,你媽說的對呢,這個孩子可討喜了,我看也是前途無量,比你那個男朋友強多了。」

「爸,媽,到底是你們談戀愛還是我談戀愛啊?!他再好,再厲害,我不喜歡有什麼用!而且我現在的男朋友怎麼了?他也一樣出色好不好!」

還沒等Anya說完,她媽媽已然火冒三丈:「嘿,跟你好好講道理你不聽是吧,現在大了是吧,還跟我頂嘴了?我跟你說,不許你再跟那個爛小子交往!」

「媽,你怎麼攻擊人吶?!你們介紹的那個才是爛小子呢!」

描述到這裡,Anya忍住了眼淚,連連嘆氣,「後面就越吵越凶,本來我爸之前還觀望的,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次不但不說句公道話,反而來幫和著我媽來說我,真是一個鼻孔出氣」。

「我小時候算是乖乖女吧,確實比較聽他們的話,不過那個時候什麼也不懂,目標也單一,就是學習,而且也覺得父母說的有道理。可是隨著我的成長,發現他們越來越無理取鬧了,好像什麼都要聽他們的,一點也不尊重我的意思」

「你男朋友家裡又是什麼情況呢?」我問道。

Anya說「他們家可好了,很自由民主的氛圍,讓我很羨慕,這也是我很喜歡他的一個原因吧。他爸媽都是商人,經常出差,平時也不怎麼管他。所以從小到大,他都是自己做選擇。什麼專業啊,學校啊,包括跟我一起」,說到這裡,她原本愁眉不展的臉上才蕩漾開來幸福的笑容。

「叔叔阿姨對我也很好,吃飯的時候不會問東問西的,就是一個勁兒誇我,給我夾菜,我看他們的言談舉止也都很儒雅。哪像我爸媽,我男朋友一來我家就為難他,一個勁兒問他家境啊,收入什麼的,讓我都不好意思。」

像Anya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並不少見,時常會有父母們,打著為「子女好」的旗幟,實則在通過子女來滿足他們內心的一些心理需求:比如控制和權威。控制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在心理諮詢中也常常被用來治癒來訪者所受的心理創傷。心理諮詢師們普遍認為,幫助來訪者重獲控制感,是很多精神疾病治療的核心。

除此之外,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運用得當,控制感可以幫助我們主宰自己的人生軌跡,並獲得幸福;而運用不當,則會成為桎梏自身和他人的枷鎖,不僅給自己,也會給身邊的親友帶來無盡的折磨。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這種控感是來自於左右自己命運的真正的控制感,還是藉由控制他人來填補內心空洞的假控制感。

那麼,真假控制感的區別在哪裡呢?

真假控制感與形成原因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到,國企或者一些較為嚴苛的私企中,等級森嚴,上下級明顯。這樣的氛圍會極大扼殺個性化,阻礙個體能力的發揮。因為個體選擇被阻礙,剩下的只是服從安排和完成下達的任務。

這樣做的必要性和好處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作為團體來說,力量需要集中,努力的方向需要一致,這樣才能高效地達成目標。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領導角色來執行決策任務,同樣也需要另外一大批人去將想法付諸實踐,這樣也就有了上下級這種最常見的職場關係。

不過另一方面,倘若領導者自身不足以服眾,不善於發揮每個人的才能,又不能夠容忍異議,那在這樣壓抑的職場環境中工作的人們,將會感到持續的氣悶和委屈,喪失對自我的掌控感。又因為這種長期處於被壓榨的狀態,會產生無意義感,甚至焦慮,抑鬱等情緒。

一個人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就會傾向於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找尋缺失的控制感,通過控制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洞。就比如家庭中,被視作權威的父母如果長期在工作中被工作剝奪了個人意志,同事之間又相互勾心鬥角,斤斤計較,那孩子就往往會成為犧牲品,充當增強他們內心控制感的布偶。

孩子倘若聽話乖巧,他們則會有些許安慰,而孩子一旦不聽從他們的「諄諄教誨」,他們就會感覺精神支柱轟然坍塌。內心惶恐,卻用憤怒來掩蓋,於是「現在長大了是吧,怎麼這麼不聽話」就成了他們經常加之在子女身上的道德枷鎖。

上海人民廣場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阿肆的那首「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還因為這個廣場經常會聚集起一些為孫兒孫女物色對象的大爺大媽們,漸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相親角」。有心理學研究人員對此做了訪談調查,發現這個廣場的相親角承載的不僅僅是這些大爺大媽們為孫兒孫女找尋對象的願望,還有他們自身的社交需求,想要融入上海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的渴望。

透過表象,看到實質。這可能就是心理諮詢師們希望幫助來訪者做到的事情。透過父母們那些「苦口婆心」「為你好」,看到父母們自身未曾滿足的願望和訴求,進而幫助他們,也幫助我們自己。

與此相對應的,真正成熟的父母,在工作中會形成指向自身的控制感,他們嚴於律己,同時也給予孩子充分的發展空間。這樣的父母,無疑是內心強大的。那為什麼在很多私企和外企中,這樣的人會很多呢?因為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說到,很多私企和外企更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傾向以人為本。

管理更為自由,少了繁雜的條條框框。這樣的環境能夠提供給人以更多的選擇空間,利於人們發展自我控制感。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不再局限於自身那狹小的框架中,不再局限於職場關係,而將時間和空間留給了自我豐富和提升。在給予自身安全感的同時,也在訓練著自身的控制感。所以在家庭中,這樣的父母們也往往願意給予孩子同等的掌控感和自由

兩種人,一個真強大,一個假把式,你選擇哪個?我們的父母,很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我們。

心理武器——關於self-care

面對控制感極強的父母,我們怎麼辦?

如果可以,儘早經濟獨立。這一條不是心理學方法,但是卻是已知最為有效的策略。面對藉由自己來填補空虛的父母,我們總是想要擺脫他們的控制,卻無奈我們內心也惶恐不安,害怕外面的世界。可如果總是想要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受他人束縛,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實際行動。通過經濟獨立,來將自己的命運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上。因為這一點不僅能讓我們對抗父母的控制,還能切身的體會到自我掌控。

父母對我們的控制源於他們對自身生活掌控的缺失,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心理學方法,幫助他們提升這種力量。比如邀請他們一起制定一些可行的,他們內心愿意去執行的,有一定難度的計劃,比如健身。設定好目標,設定好懲罰措施。這樣不僅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也使得生活有了目標感,控制感。

面對處於高壓環境中的自身,如何提升掌控感?

#1 意識到掌控感的缺失

想要提升掌控感,第一步就是要充分意識到自身掌控感的缺失,而自己又是在哪些場景中試圖通過控制他人來彌補。比如在親密關係中,「我」是不是總是想要控制伴侶,「我」是不是總是為對方「不聽我的話」而生氣。這可以說是治癒的第一步,因為唯有意識到,我們才能分清楚哪些是我們的問題,哪些是他人的課題。就不會誤以為把自己對他人的掌控當作是「愛」。這樣不僅自身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拖累他人。

#2 強行休息

對應上面的第二條,將之運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在工作之餘,給自己留一些可供掌控的空間和時間,做一些我們自己計劃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想要去完成的事情。其實不管是在何種工作環境,只要是在職狀態,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交給了僱主的,這本來就會降低我們的自我掌握感。因此在工作之餘,給自己留一些時間來提升生活滿意度,去獲得金錢之外的充實,會極大增加自己的內心掌控。

#3 考量工作適合自己的程度

做合適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這點也可以算是獲得掌控感的核心要素了。因為還有什麼事情,是比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來的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呢?而價值感和意義感,本來就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掌控和把握。關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並且也喜歡的工作,我們將留到下一期再慢慢講解。

本文首發於:如何在職場中重獲控制感?

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我們:安慰記心理小店 - 知乎】


推薦閱讀:

我的孩子10歲了,我希望能從小培養他活的瀟洒...像《滄海一聲笑》那樣的人生態度,大家有什麼好辦法嗎?
小男孩三歲半,父母如何塑造好他的性格?
初一的孩子不想讀書。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
如何引導叛逆期的弟弟?
是否子女很容易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为什么?怎么办?

TAG:心理學 | 職場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