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絕不是萬能葯

生活更像是權衡,而不是奮鬥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天性,或者叫性狀。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有的人愛榴槤,有的人不愛榴槤。有的人是異性戀,有的人是同性戀。

性狀往往是中性的。在一種環境下,省錢是名為節約的美德。在另一種環境下,省錢是名為吝嗇的惡行。

和所有生命體一樣,人會去適應自己所成長的環境。連草履蟲都知道避免鹽粒,爬向肉汁。而且,人類比其他動物看得更遠。我們除了會通過學習來增強自己的能力之外,還會去尋找那些能把自己的特點視為優點的環境,避免那些將自身特點視為缺點的環境。這就是揚長避短之道。

現在問題來了,有沒有一個「長」是跨越不同情景的都通用的「長」?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鍛煉這個「長」上面了。

或者,以武俠小說為隱喻。有沒有某種「內力」,可以讓你無論在使出什麼武功招式的情況下,都能發出更大的威力?

有沒有某個性狀,不管在什麼環境下,它都是優點?有沒有某種特點,它在各種不同的評價體系下,都是優點?

女性喜歡高大帥氣的男性,但身高並不是越高越好。許多男性喜歡大胸女性,但胸也不是越大越好。這些特徵變得太過極端,就會從美變成丑。

有人認為,「同情心」是一種越強越好的能力。但是我們又都知道「慈不掌兵」,同情心太強,無法讓我們對應該懲罰的人實施懲罰,無法維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智力」是一種越強越好的能力嗎?「理性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越強越好的能力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假設你問一個攝影專家,攝影能力是不是越強越好,他當然會給出肯定答案。假設你問一個油畫大師,油畫能力是不是越強越好,他多半也會說是的。

每個人都認為或誤認為自己的專長是所有人都值得擁有的專長。隔三差五,我就要跳出來強調一下邏輯學和統計學是多麼有用,人人都應該學點這些符號的操作規則,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心理學和哲學是多麼有趣的學科,它們能給我們帶來更強的思維能力,從而去實現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

但實際上,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不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你花1個小時鍛煉自己的畫畫能力,就無法花這1個小時鍛煉自己的唱歌能力了。花1個小時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無法花這1個小時去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也許是天性,也許是後天教育,也許是兩者的協同作用,導致了我不是一個擅長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友好社交的人。如果「長袖善舞」是一個維度的極端,那我大概就是這個維度的另一個極端。

假設有一個人,就叫小明,他說自己特別擅長社交,擅長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與他們都成為好朋友。小明的寬容能力很強,能求同存異。他入鄉隨俗的能力很強,能適應各種各樣不同的環境。假設小明的這種長袖善舞的社交靈活性給他自己帶來了很多好處,他會真誠地向他人推薦這種社交靈活性的優勢。他甚至也會寫一本很詳細的書,告訴大家如何一步又一步地提升自己的社交靈活性。

生活常常被隱喻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人說,生活像是巧克力。有人說,人生如戲。有人說,生活像是遊戲。有人說,生活就像是西西弗斯之旅。

我喜歡用字面意義而不是隱喻來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如此看來,生活更像是權衡,而不是奮鬥。我們在A與B之間權衡,在搬家與不搬家之間權衡,在看這本書與看那本書之間權衡,在選擇這個對象和那個對象之間權衡,在進入這家公司和那家公司之間權衡。

同樣的時間,你可以權衡一下,應該將之投入到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鍛煉上,還是投入到其他值得投入的項目之中,比如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唱歌能力,游泳能力,挖掘機駕駛能力等等。

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正確答案。甚至,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之分。

社會環境並不總是會獎勵你的批判性思維

讓我們把每個人都看作一個信息處理機器,信息處理能力越強的人,就能輸出更優質的信息。現在問,是否存在通用性優質信息?還是說優質信息的定義永遠都依賴於具體的領域和語境?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我猜是不存在通用優質信息的。除了「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這兩個正確的廢話之外,我找不出任何通用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我自己也是一台信息處理機器,這台機器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我是個近視眼,不戴眼鏡的話,無法看清楚遠處的視覺信息。我不懂俄語,一首用俄語寫的詩,我不懂它的美,一篇用俄語寫的論文,我也不明白它是否真實、有效。我不擅長討好他人,所以無法體會到「討好技能點滿」的人,在生活中究竟能享受到多少便利。

每個人所生活的環境,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在一個資源很緊張,必須要通過武力來獲取生存資料的環境中,鍛煉身體是第一要義。收穫一群很能打的盟友是關乎到自身存亡的大事。但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一個不依靠暴力獲取生產資料的條件下, 打架能力就沒有那麼關鍵了。

對於衝鋒陷陣的張飛與關羽來說,如何帶兵打仗,如何與敵方大將展開單挑決戰,這才是最關鍵的能力。對於運籌帷幄的諸葛亮來說,行軍布陣、後勤管理、內政規劃、人才選拔制度的設計等等,這些才是關鍵能力。哪怕諸葛亮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也不妨礙他發揮出自己的關鍵能力。

對於某些適合批判性思維能力發揮作用的環境,這種能力當然至關重要。律師、科研人員、管理諮詢行業者等人群,更需要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於流水線上的普通員工來說,批判性思維能力相對沒有那麼重要。

在中國,很多時候,環境會逼迫你選擇盲從。有時,溜須拍馬的能力比批判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社會並不總是鼓勵你給出自己的獨立判斷,並且為這個判斷提供詳細的理據。社會有時只是鼓勵你扮演好一個不問為什麼的螺絲釘,而不是做一個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理性動物。

亞里士多德之所以是亞里士多德,因為他不用下地勞作,他是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全職思考者,是柏拉圖學園裡最優秀的學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導師。當時的希臘還是奴隸社會,亞里士多德則是一個不用被迫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人。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有充足的閑暇時光去思考萬事萬物。作為自由人,他當然需要批判性思維能力。

但如果你是雅典人的奴隸,那你只需要完成主人給你安排的任務,伺候好主人的方方面面,儘力討主人的歡心。奴隸不要去反思「別人憑什麼奴役我?」這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沒有選擇,那就不需要思考如何選擇。如果一個人不想思考,那麼就不需要思考如何思考。

今年已經是2018年。理論上,中國不存在奴隸制度,每個人都不用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權階級。

但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當作自由的主人,而不是被他人利用的工具。在企業里,許多基層員工被視為可替代性極強的廉價勞動力,管理者並沒有把被管理者當人看,而是把被管理者當作機器來看待。求職的學生們則費盡心機去美化自己,好讓主人挑中自己來利用。他們也沒有把自己當自由人看,而是把自己當作信息處理機器。

計算機隱喻的缺陷

認知心理學的一大特徵,就是將人腦看作一台信息處理機器。

我的心理學背景形塑了我的語言習慣。當我在說「人」時,不由自主地會想用「信息處理機器」這個詞來替換。

計算機就是典型的信息處理機器。用計算機來理解人腦,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腦是如何實現感知覺、記憶、語言、情緒、問題解決等功能的。

但計算機隱喻有兩大致命缺陷:

1.一般的計算機是擺在那裡不會移動的。計算機只計算,不行動。而人類大部分時間都在行動,而不是思考。

2.計算機只是工具,不具備道德主體性,不需要被尊重,只需要被利用。人是有尊嚴的動物,我們不應該利用他人,而應該尊重他人。

光是強調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強調信息處理能力的重要性,會讓大家低估這個隱喻所覆蓋不到的情況。

比如,很多時候,我們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果斷的行動。這個時候,決策基本靠猜測和直覺。要是做錯了,還需要我們勇敢地站出來承擔責任,而不是發揮三寸不爛之舌來給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

我遇到許多思維特別機敏的人,他們特別擅長說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自己不需要改變,自己非常優秀,自己只是沒有全力以赴而已,自己只是懷才不遇而已。

市場就像是看不見的手,會自動地優化資源配給。獵頭公司就是專門幹這種事情的公司,專門為企業挖掘優質人才。假設某人真的懷才不遇,那麼獵頭公司為何還沒找上門來呢?是不是又要怪信息不對稱?那為何自己不去縮小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呢?

絕大部分問題都不是靠批判性思維能力來解決的。絕大部分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網搜索,看別人有沒有提供解決方案。如果沒有,那就利用谷歌學術或百度學術搜索最前沿的文獻。如果不是科學研究問題,而是工商業上的實踐問題,那就應該去發郵件請教業內最一流的專家。專家有時候只能給出一些大方向性的指導建議,具體的實施細節,還需要自己結合現實情況去試錯。

在這個意義上,辭彙量和人脈圈的積累,培養自己的耐心,獲取更多試錯機會,它們都比思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

比問題解決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在認真想的微信公眾號上,曾有人留言提問:如何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太大的模糊問題,它很難回答。如果我們能把它改寫成一個精確且具體的問題,那麼問題的答案幾乎就是水到渠成了。

所以,最難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把問題提得足夠好,表述得足夠清楚,以至於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人,都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那麼,如何把問題提得足夠好呢?

我們可以用6W提問法,去探索值得關心的問題。What、Who、When、Where、Why、How,這些疑問詞可以幫我們搞清楚有哪些可能的問題。

還可以將問題細分。如何鍛煉思維能力可以細分成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數學計算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非虛構類作品寫作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談判能力?這些依賴於具體領域的問題,比空泛地討論「思維能力」要更實用。

不過,大體說來,工夫總是在詩外。

陸遊的兒子向父親請教寫詩的方法時,陸遊寫了《示子遹》,如下: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如果把陸遊的學詩之旅擴展一下,遷移到學習和成長之旅上,大致如下:

1.年輕人剛開始學習如何思考時,追求的是炫技,總是想要說出一些貌似深奧且富含哲理的話,顯得自己很厲害。

2.到了中年,才發現無病呻吟並不值得提倡。等自己的腦子裡積累的理論模型足夠多了,對真實世界的觀察也足夠豐富了,思考時就更得心應手了。

3.在向頂級大師學習時,自身的品味和修養也在不斷提高,從而能體察超一流專家和一流專家以及不入流專家的區別。超一流專家的眼界和格局都更大,思想在時空中的流傳也會更廣,自己每次重溫他們的作品,都會有新的領悟和體會。

4.最後,我們終於明白,想要學會如何思考,差不多就是不斷提問,不斷和他人切磋討論,不斷去辨析細節之間的差異,不斷去思考宏觀的方向,不斷自我反思,不斷試錯,不斷自我糾正,或者讓師友幫自己糾正。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藍色和綠色總是說錯的人有什麼問題?
什麼才是真正深入靈魂的熱愛?
是否思考越多就越迷茫痛苦,思考究竟是不是有益於人的?
要經歷、學習、觀察、思考什麼事情才能年紀輕輕就擁有較深刻的人生厚度和感悟?
閑言碎語之復歸於嬰兒

TAG:批判性思維 | 學習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