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究竟意味著什麼?
「男女平等」是全世界婦女共同的目標。
但是,在爭取平等的道路上,我們有不同的遭遇,因此有不同的經驗。即使今天面對一些相似的問題,這些問題卻可能出自不同的原因;即使在一個國家內部,相似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起因。
「男女平等」的中國曆程
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與西方女權運動不同,中國婦女解放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參與和社會扶助的成果。近代以來,至少有三種因素從不同方向承前啟後改變了中國社會對婦女的傳統態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婦女的命運。
第一,20世紀初的思想啟蒙運動中,是中國男性最早呼籲解放婦女並付諸行動;而在西方,這事得由婦女自己去做,而且是最難做的事情之一。
第二,20世紀20~40年代,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是中國婦女走上社會的真正起點,可以說,中國婦女廣泛走上社會最早是從參戰開始的;這與歐美國家中產階級女性通過接受教育和就業進入社會很不同。
第三,新中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具有意識形態的合法基礎,國家出面動員婦女參加各種社會工作,相關的扶助政策成為解放婦女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社會參與大體有三種途徑:一是19世紀末開始出現的產業女工,數量很小,集中在沿海城市。二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城鎮知識女性,活躍在文化教育領域,人數不多,潛力很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女性。三是參戰,對大多數普通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來說,這幾乎是擺脫封建家庭走上社會的唯一出路。「20世紀(中國)婦女口述史」證實了這一點。
影片《紅色娘子軍》的故事也是一個旁證——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婦女對待戰爭的態度與西方婦女有所不同,在「革命」背後,更多的是對「男女平等」的認同;儘管那「平等」也意味著隨時可能遭遇死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並無明顯界限。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建設主要是1949年以後的事,與婦女的社會化處於同一時期。女性角色的改變與許多男性社會身份的轉變同步,減輕了婦女「走向社會」時來自男性的傳統壓力。城鄉兩極分化以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所謂婦女就業,主要對城市婦女而言,「男女平等」與「婦女就業」因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平等」究竟是什麼?
如此背景下,我們該怎樣評價「平等」?
它難道僅僅是一個理想、一項原則、一個進步的標誌嗎?
我們這裡的情況不同尋常:當西方女權主義者依舊打著「平等」的旗幟向社會要求男女平權時,中國婦女已經開始了對「平等」的反省。
「平等」只要落在人間,就必須面對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所能提供的全部現實:如果是戰時,平等意味著共同流血;如果是饑荒,平等意味著同樣在「大鍋」中喝湯……不僅中國,在這個充滿戰爭、飢餓、奴役和不平等的世界上,平等是重要的,但僅僅平等是不夠的。中國女人在「男女平等」的生活中深深體會到男人的世界並不是天堂,她因此可能有胸懷把檢討的目光投向社會而不是男人,才可能在「男女平等」的得失中重新審視「平等」的含義。
「平等」究竟是什麼?
平等是一種基本人權,原本是一個無須討論「誰給誰」或「誰應該獲得多少」的問題。因為一部分人(女人,還有奴隸)曾經喪失了平等,才成為其不得不為之奮鬥的歷史目標——這是說:平等不是終極目的,更不能是手段:它既不能成為個人向他人或社會索取所需的手段,因此成為寄生的借口;更不能成為社會強使所有的人統一所為的工具,因此成為極權的幫凶。在任何方面對平等的僭越,都可能導致在人權意義上對「自由」的剝奪。本質上,平等只服從於自由的目的,它是自由選擇的基礎。沒有選擇的自由,平等便毫無意義。
中國男人的「被剝奪」不是因為婦女解放,婦女在「被賜予」平等權利的同時也平等地「被剝奪了」。當代中國婦女研究運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在「被賜予的」的權利中找回被剝奪了的自主意識。在這個意義上看男女平等,問題簡單多了。對中國婦女來說,不管通過什麼途徑獲得了多少權利,這「平等」都比金子珍貴,因為它是女人做「人」的基礎,是女性人格和尊嚴的組成部分。半個多世紀來,中國社會進步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婦女解放:女性在「社會法人」的意義上與男子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就業權、選舉和被選舉權、自由擇偶權、繼承遺產權……無論在實踐中還存在多少問題,都無法抹去這一成果。從奴役、戰亂走向和平、建設……在苦難深重的中國,擁有「平等」,你就不能不是苦難的。分享苦難,是平等的代價,也是平等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並不是「苦難的一代」。說到底,整個婦女史就是一部痛苦的歷史,最苦在沒有選擇沒有出路因此沒有希望;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處境是不是好了許多?
平等:中國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具有合法的意識形態保障;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沒有「不平等」問題;相反,這個問題很可能被表面現象掩蓋起來,變成我們需要提高警惕、刻意發掘的深刻的社會問題。
比如,「男女平等」作為一個社會進步的基本尺度以及「婦女解放」作為新中國一個主要政治成就,很可能遮蔽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中國社會廣泛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佔總人口56%的農民整體性地淪為二等公民;中國數億農村婦女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整體上低於城市婦女(包括女工和街道無職業婦女)。今天遍布世界、日益壯大的移民潮中為什麼中國人激增?華裔偷渡者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中國農民原本厚土重遷,最忌離鄉背井,在自己國土上長久的「二等國民」待遇和長期貧困的生活,逼他們走上離鄉的路。與其在哪裡都低人一等,他們寧願選擇到更富裕的地方去討生活。
因此,在中國,對城市婦女特別是知識女性而言,僅僅一個「男女平等」是不夠的,她還必須有更廣闊的人文關懷,不僅關心女人的事,也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將整個社會的平等問題納入女性和性別研究的視野中。即使在男女平等問題上,我們也不能滿足於法律條文和社會輿論的普遍支持。官方給出的政績報告,說出來的永遠是進步和成就。成就的確是巨大的,中國婦女的進步和我們個人的成長都證明了這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平等的法規之下再沒有婦女問題,更不意味著社會權利的獲得可以等同於婦女解放。平等權利如果不是給女人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健康,而是更沉重的負擔和壓力,這「平等」就有必要被懷疑,值得我們認真反省。
深入不同階層的婦女生活,我們會發現,那些在社會層面上消失了的問題,很可能早已轉化為具體而瑣碎的障礙,無聲且無言,頑固地體現在每個女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女大學生就業困難、職業婦女(工作/家庭),雙重負擔過重……這些問題都源自一個重要原因:儘管我們的社會浸染在「男女平等」的意識形態氛圍中,卻沒有在家庭和日常生活層面上發生過女權主義革命。我們的家庭關係、家庭觀念以及家庭中的性別角色仍然非常傳統,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保障能力還相對低下——在整體社會文明程度相對有限的環境中,婦女職業化和社會解放並不必然給職業婦女帶來自主、快樂、健康和高品質的生活。
「平等」的代價是什麼?
在鄉村考察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更重要的問題。
比如男女平等這一尺度,起於西方中產階級知識女性,在工業革命以後得以普及,成為世界公認的價值。但是如果用在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事無巨細地體現在婦女生活中,反而可能帶來種種現實的傷害;婦女的社會化勞動如果建立在傳統父權家庭的基礎上,女人就不可能有獨立的經濟地位,還會失去傳統家庭對女性的庇護,說到這裡,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實踐問題,它讓我們檢討「平等」以及「男女平等」這些被神話的概念本身隱含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諸如:
——「平等」是否有代價(比如對自由的制約和對公正的限制)?
——代價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的」和「可能的」?底線是什麼?
與我們的生活更貼近的問題是:
——「平等」在社會領域中原本是與階級/等級相關的公共政治範疇,是否可以不加限定地直接轉移到包括私生活和性關係在內的個人領域和家庭生活?
相對世界上很多地方,中國女人在平等的社會生活中確實分享到了它的許多好處,卻也身體力行地品味到了它的些許苦澀——無論這「苦」是大是小是多是少,講出來是重要的,以便更多的人一起思考,也給後行者一個警示的路標。
本文摘自
女性烏托邦
中國女性/性別研究二十講
李小江 著
2016年5月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即刪)
推薦閱讀:
※洪晃:我不是那種反男人的女權主義分子
※神秘巨星感想——女權最需要的是尊重
※什麼樣的姑娘才永遠不會遇到性騷擾?
※從約會買單說起:女權運動到底在爭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