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行,是我待著的城市不行」
「不是我不行,是我待著的城市不行」
作者: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
01
最近,在大學同學群中看到一次聊天。
本來大家興緻勃勃地聊的蠻好,但在一名男同學小強加入對話之後,漸漸地,回他話的人越來越少,最後竟有了很長時間的冷場。
仔細看了看,之前群里在聊的,是關於結婚的話題。
這幾年有些同學們陸陸續續地結婚了,這次不知道是誰發了句自己依然是單身狗的感慨,便就此聊上了。
聊天過程中,有個女同學稍微表達了下她自己的想法,覺得現在能頂住壓力一直單身的才是「貴族」,她現在過得挺好,經常想著這輩子要不就不結婚了,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小強就是在這時候跳出來的。
他先是大肆宣揚了一番自己早婚早育後的生活多麼美滿,然後對著那位女同學開始了批判,大段大段的語音發過來,主旨都是表達對女同學的譴責。
在小強看來,一個女人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結婚生子,不管女人本身的條件和個人意願是怎麼樣,如果不結婚不繁衍後代,就是對家人對社會不負責任,是不可理喻的。
他的態度太強硬,激起了群里不少女同學的反感,大家開始對他「群起而攻之」,擺事實講道理,希望他明白結婚與否只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狀態。
但小強聽著大家的話,只是滿不在意地說了句:「我們這十八線小城市,不能跟你們那大都市比,你們不用扯這些大道理,說了我也是聽不懂的。」
這話一出,噎住了眾人,一度冷場。
確實,這將所有責任都推到所在的城市身上的話語,實在是不好接話的。
如今,似乎在自己的思路跟不上別人時,將城市推出來背鍋,成了一個最佳借口。
不管是自己多麼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judge他人,都可以用這個萬能的理由來保護自己,潛台詞就是:
「不是我不行,是我待著的城市不行啊,所有的錯都是客觀環境造成的。」
02
其實,發展程度的差異,地理環境的不同,是會對飲食、外貌、語言等客觀方面造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一定影響,但一個人的處事和格局,卻是可以具有主觀能動性,不以城市的不同而動搖的。
我在浪漫之都巴黎見過絲毫不解風情不懂時尚之人,也在我國的小鄉鎮,見過知識廣博、思維開闊之人。
我的外公,就是這樣一個生在鄉村卻格局高遠的老人。
外公早年經歷坎坷,被抄家、批鬥、喪偶等遭遇,說出來足以令人感嘆。
但最令人感嘆的是,外公的一生,從未停止過自我奮鬥,從未停止過追求精神上的成長。
從小不被允許上學,就偷偷旁聽自學;即使一個人撐起一個家庭再苦再累,也要讓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堅持讀書考學,不讓他們任何一個人輟學務農。
即使晚年兒女都有了出息生活安逸,也要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看新聞,甚至還嘗試著學習操作智能手機,時刻與時代接軌。
當外公生病在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住院時,同病房的一位病友見了外公的言談舉止,深深覺得外公的見識非凡,一直將外公當作是京城裡在部委或局委當過官,現在退休下來的老幹部。
可見,當一個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有足夠的自制力去執行這些要求,並積極去探索如何實現這些要求時,外在環境對ta的影響,將遠遠低於ta自己對自己的影響。
假以時日,必可構建出不同的格局。
03
格局這個東西,說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是人人都有的。
它就是我們的認知層次。
當我們說某個人格局很大時,通俗化的解釋就是ta的認知層次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
類似格局的詞,中國從古時起就有提到,就是經常說一個人「所圖甚大」,這個「所圖」,就是他的格局。
某個人,見人所不能見,知人所不能知,圖人所不能圖,是謂大格局。
要達到這些標準,雖然會因為城市或地域的影響,而產生難易程度的不同,但城市或地域卻絕對不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本質上,我們每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就拿五感來說,雖然大多數人能夠自如運用各種色彩、聲音,但如盲人、聾啞人、色盲症患者等,就會缺失一部分對世界的認知。
甚至,即使是同樣能夠運用五感,每個人的認知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音樂家對聲音敏感,而畫家對色彩敏感,生活中有的人樂感好,有的人則五音不全等等。
所以,外部環境的樣子和對待外部環境的態度,因為認知層次的不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具有自身獨一無二的特色的。
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同一棟居民樓,也可能在格局上產生天差地遠的區別。
你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由你的認知和「所圖」作為基礎,由此,自然會形成一條非常合理、邏輯清晰的行為鏈。
舉個例子。
同在一個城市的兩個小賣部,A店老闆的認知是「安安穩穩最好」,「所圖」是「保持現在的經營狀況」,那麼他的行為鏈就會是按部就班地取貨賣貨,不願意嘗試新銷售渠道和新產品,店鋪營業時間也隨意性大。
而B店老闆的認知是「奮鬥才是保值的最好方式」,「所圖」是「將店面做成大型連鎖品牌」,那麼他的行為鏈就會涵蓋面更廣,比如積極進行銷售拓展,挖掘大客戶,擴充產品線,內部發掘培養人才等等。
而我們評價時,就會根據兩人不同的行為,從而較易得出B店老闆的格局比A店老闆要大的判斷。
有時候我們會很奇怪,這件事ta怎麼可能不介意?那件事ta怎麼會那樣做?別人的不同意見ta怎麼會這麼快就能接受理解?
不要覺得別人一定是在裝或在逞能,很有可能,是你們雖然生活在了同一個空間中,但精神上的格局,已經不在同一個維度了。
04
那麼,怎樣才能不被城市或地域所束縛,形成和保持較高的認知層次和格局呢?
我有幾個住在小城市或小城鎮的朋友,他們的做法很有借鑒意義。
朋友小智會堅持每周呆在安靜的圖書館或咖啡館總結自己一周的得失,在這段時間中,他會將手機關機,讓自己能夠從身處的環境中儘可能地將自己抽離出去,跳出諸多周圍情境所拘束的限制,以一個更加理性的旁觀者身份去解讀自己所面對的情況。
古人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邊環境中紛紛擾擾的聲音往往太多,我們常常就會在其中迷失了自己。
擁有抽離的能力,就能夠從固定的思維模式中跳出去,往往能夠獲得全新的視角和做出有格局的選擇。
朋友麗麗則選擇積極與生活狀態總是奮發向上者互相交流、成為朋友,而對於那些總是judge別人、思維禁錮、格局狹小之人,卻是只客客氣氣表面寒暄,並不涉及更多的深度話題。
他稱這種做法為建立心理距離。
指當身邊出現不低於我們保持好的格局之人時,即使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在客觀上遠離ta,卻也應該在主觀上有意識地與ta保持心理距離,最大程度上減少ta對自己的干擾。
有一種說法是,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大約取決於你的五個親密朋友的平均值。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可以輕鬆辨別出沒有格局之人,而不受沒有格局之人的影響,是我們培養自己的大格局的重要步驟。
朋友阿梁的方法是最根本性卻也最難的,他是通過長期的讀書、學習、有主動性地訓練思維,來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
我們已經擁有的認知,是日積月累而來,包括既定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定式等,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形成。
就像一杯水,一點一滴匯聚。但當杯子裝滿之後,就會產生一種叫「我就代表正確」的副產品。
我們的格局之所以提升不了,是因為我們的「杯子滿了」,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我們慣於抵觸不同的聲音,其本質,在於我們不捨得將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一些。
在如今的社會中,不論是身處哪所城市那片地域,這種「空杯心態」都是完全可以憑藉自己去做到的。
這三位朋友的方法都很實用,我們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但最重要的,還是一定要專註自身。
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造格局,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我們學會從更長的時間跨度和更大的空間跨度去看待問題時,就會發現,最終決定整個人生走向的,不是城市也不是他人,而是最核心的自身價值。
認知層次的提升,會增加個人的自身價值;而自身價值的增長和實現,又能夠再進一步對認知層次進行提升。二者良性互動、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願從今往後,無論身在何方,我們都能夠擔得起撐得住自己的認知不弱、格局不散。
願我們所在的城市,只是我們的故鄉和情懷,而不是我們的無奈和借口。
作者簡介:卓早早,富書籤約作者,90後旅歐大胸女,留英影視碩士,經濟學新聞學雙學士。外向孤獨患者。味覺鈍感,直覺敏銳,冷辣不忌。讀書觀影幾家話,談情論史一碗茶,詩酒趁年華。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職場「蛙」小心越安逸越危險,致那些勇於跳出溫水的職場人!
※《戰狼2》的工作人員幸福么?吳京首次公開他和員工的職場之道
※領導收拾人的陰招, 不知道的還對領導感恩戴德, 實際上背後都是坑
※直播|玉蘭花開|優雅職場 幸福生活的智慧
※提高溝通能力,助力職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