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岱臨高見聞錄16

原作者:北朝論壇 波爾布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隨著談話的深入,張岱得知了不少關於澳宋軍事、經濟方面的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張岱發覺澳宋能動員的糧食雖然未必多於大明戶部的漕糧,但多於大明現在所能掌握的軍糧是沒問題的,鐵器的產量更是駭人,難怪可以奢侈到鋪設鐵路。丁口方面,那些有民兵武裝、偶爾操練的「短毛村」(標準村)似乎是大宋的衛所軍屯,這些短毛「軍戶」和那些元老院所屬短毛「匠戶」、短毛「商戶」及其它短毛「奴僕」中少說也可湊出二十萬壯丁,再加上廣東土著人口,在糧餉有保障的情況下確實可以拉出「數十萬大軍」。

論天時,此時大明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應該沒機會像圍剿「倭寇」、楊應龍、奢崇明、安邦彥那樣動員大量兵馬來圍剿髡賊;論地利,廣東陸路地形較為封閉,海路方面髡賊又船堅炮利非大明水師短期可以匹敵,可謂易守難攻;論人和,髡賊在廣東經營多年,信譽卓著,已經積累起了不少人脈,又厚待部屬,髡兵銃炮犀利、國毅敢戰,確實是明軍的勁敵。

因此張岱覺得,以澳洲人目前的實力,即使不能「問鼎中原」,但像「建奴」那樣割據一方應該問題不大,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政治投機……錯了,是政治投資對象。當然,澳洲人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多糧餉、鐵器、壯丁可用,還得親眼觀察一下澳洲人的產業才可下定論。

此外,張岱又覺得這些澳洲人似乎缺乏「大局」觀,像商賈多於像一方諸侯。例如在出征前沒有「掃地為兵」,打到廣東後也是擴軍「緩慢」,至今總兵力不過數萬;還將大量寶貴的糧食用於販賣而不是招兵買馬,也不知是嗜利短視還是「把天下黎庶的生計都包攬下來」的聖母心發作,前者意味著髡賊沒有政治前途,後者意味著髡賊很傻很天真。因此髡賊頭目的政治素質如何張岱也打算好好試探一下,如果真的「望之不似人君」,即使現在實力再強大將來也有可能會敗亡,自己決不能陷進去。要知道東林君子們雖然也很嗜利,卻不短視,在貪腐方面的吃相遠遠好於閹黨,主要靠讓朝廷減稅和讓下層「投獻」來提高自家的經濟收益,這些年來可謂名利雙收。

當下,張岱向諸位政協委員們問起澳宋「豪門大戶」與「達官貴人」的情況,表示自己有意拜訪,想跟澳宋「大戶」的「當家」或「大宋名士」探討一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並參觀一下大宋首長們的田莊和作坊,希望政協委員們幫他引薦。

此時,這些人當年在編撰《大宋縉紳錄》(因政保干涉而流產)時打聽到的消息在這次討論中開始發揮作用,一些關於元老的或真或假的信息開始被張岱得知,並讓他進一步了解了很多關於澳宋的「政治內幕」。

「要說起這大宋新朝的顯貴,我覺得非文相、王相莫屬,但現在文相遠在廣州,王相日理萬機,怕是不容易見啊,不如我找熊首長問問是否有空,他好歹是臨高縣令……」

「你有多久沒見熊首長了?不知道他早就調走了嗎?現在臨高縣的縣令姓錢。」

「我覺得錢首長更佳,錢家在大宋也算是大戶人家,錢公諱水廷,不僅是新任的臨高縣令,還是新任的瓊州知府,他還有個兄弟是大宋禁軍教頭,聽說錢家的兩位夫人也是女官。」

「你說的錢家兄弟是說淺水協嗎?我怎麼聽說他是大宋錦衣衛的教頭?」

「說起大宋錦衣衛,似乎大宋官府管這叫『政治保衛局』,聽說局長姓趙,說不定是大宋宗室,也是個值得拜訪的對象,可惜他為人深藏不漏,比文相、王相更難見到。」

「不對啊,我怎麼記得大宋『政治保衛局』的當家人是馬督公。」

「督公?這是大宋內相吧?應該是大宋東廠的提督,大宋錦衣衛的緹帥絕對是姓趙,上次『政治保衛局』請我……請我去喝茶時,我親耳聽到辦案的總爺提過『趙局長』什麼的。……」

「馬督公是內相?這絕不可能,他老人家可是有家室的,聽說常召我們開會的唐夫人是他的妾室,正室姓杜……」

「好了,別越扯越遠,說起這澳洲人的大戶,我覺得明家比錢家更為顯赫,明老爺是水師提督,明公子更是官拜吏部侍郎,明少奶奶也是大宋六扇門的女將。」

「要我說,這大宋第一大戶非吳農相莫屬。其他首長雖有官職,卻不見有啥產業,論家大業大能與廣置田宅的吳農相比嗎?而且吳農相佳名厚德、不貪不嗔,聽說連很多真澳洲人都在他手下混飯吃,在眾多真澳洲人的擁戴下,說不定下一任元老院的主席會姓吳。」

「吳農相現在是如日中天,但好像至今未有子嗣,也不知他那偌大的家業將來會不會便宜外姓人。聽說獨孤首長現在有了好幾個兒子,將來成為大宋第一大戶猶未可知。」

「你們又越扯越遠了,張公子是想找首長探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我覺得這事該去拜訪芳草地里教書的先生,尤其是大宋的學政,關心民眾教育,聽說正在爭取村村有塾。」

「張先生不是說過還要參觀首長們的田莊和作坊嘛,吳首長那裡也該去」

……

仔細聽過委員們的討論後,張岱請求政協委員們先幫他引薦吳農相,他想先看看大宋是如何種田的。幾天後,劉大霖告訴他,吳首長沒空見他,但歡迎他去南海農莊參觀考察。


推薦閱讀:

臨高啟明外傳(十一)糖衣炮彈
舌尖上的澳宋:螺螄粉
張岱臨高見聞錄13
張岱臨高見聞錄10
石翁傳(二十七)繼續碰壁

TAG: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