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岱臨高見聞錄3

隨著香港漸行漸遠,周邊的景色也變成了「大海啊都是水」,眼看沒啥景色可看了,張岱回到了房間內休息。

此時焙茗又像獻寶一樣的向張岱遞上一張報紙,「少爺,這是小的在船上的鋪子里買的澳洲人邸報,昨晚剛送上船的。」

澳宋的報紙,張岱在梁存厚家躲避的時候看過幾份,因此並不陌生,算是了解澳洲人與澳宋情況的公開情報來源,當下便看了起來,結果馬上被頭版頭條的新聞驚到了——《又一批運糧船運抵廣州,廣州糧庫存糧已超過10萬噸》

仔細看內容,大致是說自從廣州光復以來,元老院高度重視廣州的民生問題。為了確保廣州市民不挨餓,彌補由於戰爭而導致的廣西糧食進口渠道的中斷,元老院從南洋大量購糧,加上海南的存糧,至今已向廣州運輸了超過20萬噸(約等於200多萬石)糧食,存糧超過10萬噸。

張岱看後不禁有些咋舌,他記得每年經過運河運往北京的漕糧也不過400多萬石,而髡賊進入廣州才大半年就從海外運糧超過200萬石糧食,那髡賊遠距離調撥糧食的能力豈不是已經接近大明朝廷?如果這些糧食不運去廣州賣,而是用來募兵,那這200多萬石糧食能供養二十萬大軍約一年的糧餉。

提起明末的那些文人,很多人的印象是不識數,證據就是「一炮糜爛數十里」之類的記載。但實際上,類似人在現代一樣有,從孫大炮的「十萬英里鐵路計劃」、常凱申的「殲敵一億轉進台灣」到中國大陸學者的「餓死三千萬」、「三億五千萬金盧布」等等,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不識數」的各種大人物。而且這種現象也不止國內有,國外一樣有,從印度人的各種不靠譜嘴炮,到創造了「天價衛生紙」的美國國防部,各種奇葩的數字不時出現在新聞媒體上。

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人根本不是「不識數」,只不過是別有用心,出於各種政治經濟或宣傳目的有意誇大或縮小有關數據。跟滿清內務府報價10—30兩白銀一個雞蛋比,明末文臣「一炮糜爛數十里」的報告已經很有良心了。二是很多人由於教育和工作履歷的原因確實不識數,這方面除了文化素質低下、見識少的普通人,現代記者、律師、人文科學的知識分子表現也很明顯,「三億五千萬金盧布」笑話就是典型——如果只是別有用心而非「不識數」,某女研究生決不會採用這樣一個明顯有問題的數據。明初,朱元璋取消了科舉考試中的數學科目,很多一門心思只想著考科舉的書生也確實因此放棄了數學方面的學習。

不過,對張岱這樣的豪門出生文人來說,學好數學是必須的——雖然明代的科舉考試不考數學了,但日常的生產經營離不開數學,不管是收租、放高利貸還是經營其他產業,真的「不識數」的士紳很可能因為經營不善而敗落。以浙江經濟發達、教育發達的狀況和中央朝廷對各省生員的錄取限制,對張岱來說「才高八斗」卻沒被錄取是很正常的,最有可能的就業出路就是繼承家業,當一個地主兼資本家。同時,萬一他家因為某些原因敗落了,那另一條可行的出路就是像他的眾多同鄉那樣當一個「紹興師爺」。

因此,雖然張岱本人喜好貪玩,沒啥事業心,但在父親的嚴厲「教養」下,他本人的「實學」素質其實不算差,所以很快就推算出了這筆糧食的軍事價值。同時,他也漸漸明白了為何髡賊攻入廣州後敢不鳥士紳。

自古以來,攻城的目標除了打開進軍的道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城裡儲存的各類物資。客氣一點,搶走官府儲備的物資,再逼城裡的富戶「樂捐」一部分,再搶劫城裡的中產小市民一部分;不客氣一點,就會像滿清那樣直接屠城,然後拿走全城的「無主」物資,其中糧食是重點。如果是建立長期統治,則在徵稅方面需要士紳的配合。但不管是「樂捐」還是徵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搞到能夠供養大軍和官吏的糧餉。現在髡賊自己的糧食多到能反過來供應全廣州城,自然不需要士紳的「樂捐」和「包稅」,也就沒必要鳥那些士紳。

但同時,張岱也在暗中嘲笑髡賊「不智」——「看起來髡賊終究只是一群短視的海商,沒啥大局觀,居然為了廣州城裡的一點買糧錢就賣掉那麼大筆存糧,如果這麼多糧食不是運去廣州賣給小民,而是直接募兵或收買明軍,只怕這會兒已經集結起大軍打到南京甚至北京了。

暗中笑了一會,張岱突然又疑惑起來。「髡賊真的向廣州運了那麼多糧食?不會是吹牛吧?如果不是吹牛,拿這麼多糧食又是從哪裡來的?瓊州府能種多少糧食?南洋真有那麼多存糧可供出售?」

長期以來,他受到的教育告訴他,大明是天朝上國,周邊是「地瘠民貧」的藩國,海島上打不了多少糧食。對於瓊州府,梁存厚曾提到他當初是如何勸澳洲人別去瓊州府開荒,說去那裡開荒很可能會血本無歸云云。

莫非澳洲人有啥種地秘法?能在貧瘠的瓊州府大規模開荒成功?或者南洋的糧食出產不亞於湖廣和江南?

還有,髡賊如果看中廣州城裡的那些買糧銀子,直接搶就行了,進城之後他們也抄了一些士紳的家,不像是不敢搶的樣子。想賺錢,最少也可乘機高價賣糧,但他在廣州沒聽說有糧價大漲的消息,公開宣揚有這麼多糧食可賣,也不像要炒糧的樣子,賣糧真的只是為了「小利」,沒有收買民心之意?

莫非他們真的是想把天下黎庶的生計都包攬下來,讓全天下億萬生靈都過上好日子?

這一天,張岱想了很多,最終帶著種種疑惑進入夢鄉。

到了第三天早晨,包妥送早餐來時,告訴張岱,臨高到了。


推薦閱讀:

第三章 柬埔寨之春
石翁傳(二十四)恆山
第七章:滅口
臨高啟明外傳(六)神醫
澳宋外傳——關於飛艇的故事的梗概(6)

TAG: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