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來訪者脫落,諮詢師必須繞開的5個坑

缺乏諮詢動機

(來訪者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願再抽出時間做諮詢了)

對諮詢師不滿意

(來訪者覺得諮詢師緊張、資歷不夠、經驗不足,幫不到Ta)

害怕諮詢的深入

(不願意展示糟糕脆弱的一面,感到威脅,害怕被諮詢師戳穿)

急於解決問題

(急於尋求解決當前問題的辦法,不願為改變自己的行為付出長期的努力)

對諮詢認識不足

(對諮詢的範圍、設置不清楚,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諮詢中的負面情緒體驗

(在諮詢室裡面感到緊張,有壓力,害怕被遺棄,擔心在諮詢中迷失自我)

……

以上這些,都可能是來訪者脫落的原因。每一次的脫落,對心理諮詢師的心理也是不小的打擊。

1983年,Barry Farber曾對諮詢師進行過一項「工作時感到壓力最大的情況」的調查,排名第三就是脫落現象,僅次於自殺言論和攻擊行為。

來訪者脫落是諮詢中的正常現象,但是脫落給來訪者和諮詢師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發現,脫落不僅會影響諮詢效果,還可能會導致來訪者的問題惡化,同時,也可能會給諮詢師帶來挫敗、擔心、憤怒、自責、自我懷疑等負性情緒。

通常,脫落髮生在諮詢早期,此時來訪者的情況還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心理學者Gearing, Schwalbe 和 Short (2012) 的研究發現,對於脫落的歸因,來訪者更多認為是由諮詢師導致的;而諮詢師則經常把脫落歸因於來訪者、來訪者的家人和來訪者的環境限制等。

經常會有人把「來訪者是否脫落」來衡量諮詢師專業水平的高低,從現象上來說,這種判斷也有其合理性。因為一個諮詢師如果總是留不住來訪者,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專業能力不太夠。

當脫落髮生時,諮詢師除了做到理性面對,還應該與朋輩諮詢師以及督導師進行溝通,反思諮詢的進展,分析脫落的原因是否與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行為(做了什麼或是沒做什麼)有關。

那麼在諮詢的過程中,尤其是諮詢初期,諮詢師的哪些行為容易促發來訪者的脫落呢?一些經典的諮詢理論體系又是如何為諮詢中的脫落情況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人為中心療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一、閑聊的陷阱—東扯西扯無幫助

心理諮詢過程中,尤其是在初次諮詢,諮詢師很容易陷入閑聊、缺乏方向的陷阱。在開始進入真正的主題前,「閑談」可能看起來像是一種友善的開始,而且毫無疑問它有時候可以起到一種「破冰」的作用。雖然不切題的閑聊可以讓人感到放鬆,但是過多的閑聊則可能沒有多大幫助。

在一項治療的研究中,會談中非正式的閑聊比例越高預示了來訪者的改變動機和返診率越低(Bamatter等,2010)。以人為中心療法強調以來訪者為中心,但並不是說來訪者想談什麼就談什麼。實際上,諮詢師在談話過程中應該一直在通過自己有選擇的反應引導來訪者注意某些東西,比如當下的情感體驗。

以人為中心療法認為,產生心理困擾的基本原因是來訪者自我拒絕、否認或歪曲許多經驗,這些經驗包括Ta的情感或感受。這些感受反映著來訪者的本性要求,但由於來訪者的價值條件化(即建立在他人評價基礎上的價值評價過程),而通過防禦過程被歪曲和否認。

通過讓來訪者探索這些感受,重新體驗、認識它們,就能逐漸消除經驗與自我的失調。這裡的探索可以包括觸及、體驗、識別、接受和表達等不同的環節。

二、聚焦的陷阱—過早定向無藍圖

在進入諮詢室時,每個來訪者帶著自己的議題。但很多時候他們不會一開始就直奔主題,甚至他們也處於混亂之中。來訪者可能告訴你Ta的成績一直持續下滑,感到十分苦惱,但其實諮詢師發現這種情況可能跟Ta父母越來越糟糕的婚姻狀況有關。很多議題都交織著來訪者的期待、擔憂和恐懼,這也很容易導致諮詢師在這些議題中毫無頭緒地打轉。如何理解這些議題以及如何與來訪者工作是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面臨的挑戰。

在諮詢中,有些諮詢師會急切地想要尋找一個工作的話題或者找出來訪者「真正的」問題,這往往會陷入過早聚焦的陷阱。這裡的陷阱在於諮詢師堅持設法把來訪者引入談論他自己對問題的設想上,而沒有聽取來訪者更加廣泛的顧慮,這也容易導致來訪者可能會變得受阻或消極被動。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諮詢和治療過程既不以問題為中心,又不具有明確具體的目標,不以特定的策略、手段去追求某個問題的可觀察的改變,而是「以人為中心」,以整體改變為目標。它強調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會談的主題和方嚮應交給來訪者掌握,由來訪者選擇。諮詢師需要信任來訪者有能力主導治療進程,並且相信沒有諮詢師的指導性的干預,來訪者能夠更自由地自我探索,從而最大程度上獲益。

三、評估的陷阱——一言不合貼標籤

如果一個人的反應定勢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構系統來看這個世界,那他將會建構出一個充滿問題與心理異常的世界。——Ivey

心理諮詢過程中,收集來訪者的大量信息是必要的,然而很多諮詢師和機構都會陷入評估的陷阱,比如李某是偏執型人格障礙等。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被標定患有某種心理問題會在來訪者心裡喚起複雜且往往是消極的反應,例如負性自我評價、悲觀、抑鬱,有時候還會誘發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過程,使得問題惡化和複雜化。與軀體疾病的治療不同的是,如果諮詢師不理解這個人,就很難對Ta的「病」進行治療,就會出現只見病不見人的情況。

以人為中心療法創始人羅傑斯曾明確反對心理評估和診斷,主要出於兩個理由:(1)這種由一個人決定另一個人是否有病,是否正常的做法,會導致人際控制;(2)每個人的內心感覺,只有來訪者自己最能夠接觸到(Rogers,1951)。

在以人為中心療法看來,不存在像精神障礙分類系統中一個個獨立的病種,適應障礙只有程度的差別而沒有種類的差別。

所有的障礙的根源都來自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一致或失調。個體無法通過防禦過程使之與自我概念協調,而受到威脅的這個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內部紊亂最嚴重的情況是精神崩潰,整個精神結構解體,類似於精神分裂症。紊亂程度稍輕的則表現為焦慮、恐懼和抑鬱等情緒反應,類同於神經症。總之,心理適應障礙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徵就是這個人不再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有效地發揮其心理機能。

諮詢師最大的策略是把自己作為一種工具,把整個人投入關係中去,通過表達自己的真誠、關切、尊重和善解人意來協助來訪者找到屬於他的真正的自我思想、情感和行動方式,丟掉被價值條件化的自我概念和他人賦予的標籤。

四、專家的陷阱——你的問題我做主

主動提供的建議如同生活中的垃圾郵件。——Bern Williams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往往容易高估來訪者需要被給予的信息和建議的數量。諮詢師詢問一連串的問題不僅表達了「我是這裡的主宰」的信息,同時還給來訪者設定了一種隱含的期待,即你一旦收集了足夠的信息時,你將可以提供答案,像醫生問診一樣。然而,在心理諮詢工作中,這種「問題進-答案出」的專家角色並不是很適用。而且,很多時候會使咨訪雙方感到失望,導致來訪者變得不再投入、感到挫敗和喪失動機。同時也會使諮詢師陷入一種困惑和挫敗的感覺中:「我告訴他們很多遍了,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改變!」

以人為中心療法反對教育的、行為控制的治療傾向,認為心理諮詢就像兩個人在跳舞,一個人隨著另外一個人在移動,雙方的合作和真誠互動貫穿始終。

來訪者有能力自己發現價值,發現問題,並有潛在的個人資源解決自己的問題。諮詢師應該把自己當做來訪者的「朋友」或「夥伴」,摒棄告訴來訪者什麼好,什麼不好的想法。諮詢師在會談中能做的最好的工作就是創造一種氛圍,一種能夠讓來訪者不感到威脅和限制,能夠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範圍。因此,咨訪雙方應該做脫去了角色面具的朋友,像一對結伴到內心世界進行「探索」的夥伴。

五、指責的陷阱—是非對錯引防衛

在諮詢的初始階段,來訪者常由於對諮詢存在疑慮,無法確定諮詢師能否幫到自己,而且還要冒著自我暴露、被指責和被批評的風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恰當地被處理,來訪者的時間和精力將會浪費在沒有必要的防衛心理上面。此時諮詢師需要對來訪者的這一部分情緒表示關注,適當時候進行澄清和處理。

羅傑斯認為:「個人的知覺世界是他的真實現實,只有個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經驗世界,旁人(包括治療者)永遠不可能像來訪者自己那樣好地了解來訪者」。因此,初始階段,諮詢的結構化工作很重要。通過這個過程,諮詢師向來訪者說明、解釋、交代有關雙方在諮詢過程中反應定向的一些約定、規則和要求,並就來訪者與此有關的態度和情緒進行處理,其目的是為諮詢關係確定一個框架,澄清並修正來訪者對心理諮詢和治療如何進行、來訪者和諮詢師分別擔任什麼角色和責任的期望,以協助來訪者減少焦慮、做好準備,了解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的內心衝突。一旦來訪者對諮詢有了清晰的了解,他們對指責的擔憂就會減輕。

作為諮詢師,我們都希望儘可能地避免脫落的發生。一些證據表明治療師接受的訓練越多,來訪者的脫落率越低(Stein & Lambert,1995)。理論上,諮詢師接受多種訓練,可以促進他們更好的了解來訪者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樣可以加強來訪者治療堅持治療,減少脫落。

所以,諮詢師多參加理論和技能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

編輯:王磊博、朱絲語

喜樂與哀愁

每個人都要經過

留下些什麼

帶走了多少收穫

我能想到最想做的事

就是陪你慢慢變好

——一個諮詢師的內心獨白


推薦閱讀:

聽3位不同階段的諮詢獅講講職業路上的喜與坑 | 訪談
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師
心理諮詢師的良心不會痛。
如何尋找長程的心理諮詢師?(二)

TAG:心理諮詢師 | 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