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吃幾斤塑料?
近日各大媒體門戶都發布了這一大環境警告:
英國《每日郵報》12月1日報道聲稱,研究人員發現:
一份貽貝平均含有90個塑料微粒,而6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塑料微粒。
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每周吃兩次貽貝,一年就將吃下多達1.1萬個塑料微粒。
並且這種危險很可能還將加劇。
因而,目前的海洋污染狀況下,吃海鮮約等於吃塑料。
如此,原本讓人暖心的話變得毛骨悚然:
「爺爺奶奶,給你們做海鮮,多補補身體。」
逢年過節打招呼都是:
「老爺子,今天吃了多少塑料啊?」
「不少不少,半斤,你呢」「一兩!」「哎呵!還是你養生啊!」
若是大聖在世,火眼金睛一瞄,看到塑料顆粒在人們的腸胃裡堆積,在血液中循環,打個噴嚏還能蹦出一堆,會不會覺得進了個塑料精國?
你呢,今天吃了幾斤塑料?
這也不是塑料第一次和食品掛上鉤了。
比如前陣子,麥當勞的油條。
在上海,一家麥當勞門店的油條被檢出塑化劑(DEHP)數值為1.35mg/kg,接近於國家臨時限量值的上限水平。
不明就裡的群眾可能會問:
塑化劑是做啥用的?and為什麼要在油條里添加呢?
塑化劑嘛,簡單來說,是一種增加材料的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添加對象主要是:塑膠、混凝土、干壁材料、水泥石膏等。
不過,如果添加對象是油條的話,也會使油條更蓬鬆香軟。
所以不法商家動了歪腦筋,把塑化劑加進食品里,當作正牌食品添加劑起雲劑的廉價替代品。
當然啦,塑化劑是有毒性的,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危害身體健康。
並且在一開始,塑化劑是和塑料配對的。
塑化劑會幫助硬質塑料(如聚氯乙烯)軟化,以製成雨衣、拖鞋之類的塑料製品。
另一類型的塑料,屬於進階版,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本身質地軟,則不需要塑化劑幫忙,這類塑料自身沒有毒性,可用來製作桶裝水的飲用水桶、塑料瓶之類的用品。
在塑料發展過程中,功能不斷完善,應用愈加廣泛,塑化劑所優化的特性,不過是塑料發展史中的冰山一角。
最早的塑料,並不是化學實驗室或工廠研製出來的。
它誕生自攝影棚里,發明者是一位名為亞歷山大·帕克斯的攝影師。
在沒有攝影膠片和數碼相機的19世紀,攝影師們需要自己製作與膠片功能相似的替代物。
因而攝影師不僅僅是藝術家,而且還是……化學家。
帕克斯在處理膠棉時,嘗試著將其與樟腦混合,從而發明了一種可彎折變形的材料,被命名為「帕克辛」。
此後,帕克斯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用「帕克辛」製作出各類家庭用品:梳子、筆、鈕扣和珠寶飾品,從一個攝影師變成了「愛迪生」。
塑料在其發展歷程中還順手搭救了一把大象。
這不得不從撞球說起。
最開始,桌上撞球只是宮廷貴族的娛樂活動,因為撞球的製作原料,是象牙。
而且一顆象牙只能造5個撞球,製造好的象牙撞球還需要層層篩選,以保證重量相同。
因此僅從製作撞球的角度講,英國每年就需要幾萬根象牙。
這種情況延續到1868年,因象牙短缺,美國一位工廠主懸賞10000美金徵求象牙撞球的代用品。
最終,美國的印刷工人約翰·衛斯里·海厄特研製成功,拿走了這筆獎金。
他把硝化纖維素、樟腦、乙醇等混合,得到了一種新型材料。
它柔韌性高,硬而不脆。最關鍵的是,它大大降低了撞球的製作成本,促進了撞球向大眾娛樂的轉變。
它就是「賽璐璐」!賽璐璐意思是「假象牙」,學名是硝酸纖維塑料。
因為它,海厄特也從此被稱為美國塑料工業之父。
不過,雖然上萬隻大象得救了,但早期人們並不喜歡「賽璐珞」撞球,
在未經改良時它極易著火,因而撞球上都會標上「警告」標誌。
然而同年,一個攝影師,喬治·伊士曼,卻對這一新材料如獲至寶。
他隨即發明了一種賽璐珞材質的膠捲。
憑藉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攜帶、成品低廉的優勢,它將傳統玻璃底片比了下去。
為了同膠捲配套,喬治·伊士曼還發明了使用塞洛路膠捲的相機,也就是日後火遍全球的——柯達相機。
雖然賽璐珞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其不耐高溫和易燃易爆的特性,卻讓它變成了一種隱藏的威脅。
在發明者的不懈探索下,塑料家族的第三代——貝克萊特誕生了。
同「帕克辛」類似,「貝克萊特」也是以發明者名字命名,他就是列奧?亨德里克?貝克蘭,美籍比利時人。
19世紀初,電力工業將將發展起來,在電氣化生產中需要大量絕緣材料。
原先所使用的蟲膠價格一漲再漲,貝克蘭認為絕緣材料市場商機無限,便想盡辦法尋找蟲膠的替代品。
他從化學家阿道夫·馮·拜爾的實驗發現中得到啟發,對苯酚與甲醛反應後的殘留物進行加工,得到了一種半透明的物質,
這便是酚醛塑料「貝克萊特」,貝克蘭也於1907年註冊了專利。
1940年5月20日的《時代》周刊,則將貝克蘭稱為「塑料之父」。
其實,如果阿道夫·馮·拜爾在自己的試驗中稍加註意的話,這個名頭,或許就是他的了。只不過當時,他一心一意只想做染料。
20世紀30年代,塑料家族中的尼龍問世。
發明者是美國的杜邦公司。
雖然尼龍在塑料家族中誕生較晚,但它一點不輸於前輩們。
它的誕生改變了兩件事:
一是二戰局勢;二是女性審美。
二戰期間,尼龍作為重要軍需用品存在,由於強度高、彈性好、耐疲勞,成為降落傘傘繩的選材,促進了傘兵的發展,影響了戰爭局勢。
此外,二戰期間尼龍絲襪行銷世界,備受女性青睞。
1940年,尼龍絲襪首度上市時被姑娘們排隊搶購,兩天內便一掃而空。
次年,由於尼龍被列為軍需用品,尼龍絲襪的供應也隨之受限,黑市上一雙絲襪價格竟炒到4000美元。
買不到怎麼辦?她們選擇把絲襪畫在腿上。
二戰後,尼龍的應用越來越廣,漸漸突破了紡織業領域,在軌道交通、汽車製造、電子電氣等領域同樣大放異彩。
目前,中國塑料年產量為300萬噸,消費量在600萬噸以上,年廢棄量則在100萬噸以上,在這些廢棄塑料之中,還包括了進口的「洋垃圾」塑料。
中國市場實在太好了,中國的買主能出別人兩倍以上的價錢。
這是阿姆斯特丹電影節獲獎紀錄片《塑料王國》的開場,美國伯克利市的垃圾回收部經理丹尼爾·馬赫如是說。
與此同時,回收站內一些未經分揀的塑料垃圾被壓成塊狀,裝上運往中國的貨輪。
紀錄片的導演王久良追蹤拍攝,發現這些垃圾最終都進入到了大大小小的廢塑料回收廠。
他說:
從東北到華北到華東,到華南,整個東北沿海地區幾乎每省份都有一些大型的、相對集中的廢塑料產區,更何況還有數不清的分散小廠。所以我就感受到首先這不單單是一個環境問題,而且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的問題。
王久良採訪到當地一位塑料分揀廠的老闆,老闆說:
全國各地都有塑料市場,誰也滅絕不了它。
雖然說是垃圾,它能利用上,它能讓農民創造了財富,你也不能說它不好。
洋塑料回收過後,剩下的垃圾處理方式有2種:焚燒、填埋。
焚燒塑料垃圾,空氣污染,有害氣體超標。
填埋塑料垃圾,侵蝕農田,下雨便沖入河道。
在分類收檢塑料垃圾時,需要用清水沖刷,這麼一來,整個水循環系統也隨之感染。
村中無人敢飲本村井水、河水,都靠從別處買水。附近送水的車有幾百輛,當地已形成產業。
總之,村民的現狀也是如今人類的現狀:
飽嘗著塑料帶來的繁榮,也吞咽著塑料使用的惡果。
凡是利弊總是結合的。
塑料的發現和使用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人類生活與工業發展,它的發明不過100年,現今的生活就已離不開塑料製品。
同時,經濟耐用的塑料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塑料生產後難以自然降解,上百年也不會腐爛,填埋地下會使土壤板結,破壞農業生產,動物誤食塑料或塑料微粒後無法消化,體內塑料微粒及毒素通過食物鏈在生物界中無限循環積累……最大受害者最終還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想像一下,或許有一天,人類滅絕了,但塑料……還活著哦。
在種種科幻小說之中,或許還缺少了一種描寫。
一種「塑料味」的描寫。
《三體》或許能如此結尾:
「我有一個夢,也許有一天,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
這時,這裡的太陽卻在落下去,現在只在遠山上露出頂端的一點,像山頂上鑲嵌著的一塊光燦燦的寶石。孩子已經跑遠,同草地一起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之中。
太陽快落下去了,你們的孩子居然不害怕?「當然不害怕,她知道,即使她自己不存在了,體內的塑料會永遠存在下去的。」
關注公眾號 腦洞時光機,以獨特倒追視角,深扒歷史趣聞!
推薦閱讀:
※tritan與PP物理性能和使用安全的比較?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鐵在一瞬間都變成塑料,會發生什麼?
※海洋里的塑料微粒形成原因之我見
※微塑料,微不足道卻在改變世界
※什麼型號的塑料可以裝開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