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請停下你的腳步,等等你的孩子

--------------論中國的過度教育和紐西蘭「廢除」高考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報告(Does Homework Perpetuate

Inequities in Education?)顯示,中國上海15歲學生平均每周在學校家庭作業上的花費時間約為14個小時,列63個國家和地區中首位。相比之下,芬蘭、紐西蘭、德國、瑞士、日本等國的同齡學生每周做作業的時間均在5個小時以下,相對比較「勤奮」的新加坡、義大利、俄羅斯等國的學生,每周做作業時間也均在10小時以下,望中國學生之塵莫及。(1)

(ESCS指數(index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對家庭財富、家長學歷、職位等進行了分類,所以◆?大致代表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

從OECD的圖表上除了看出中國學生作業壓力山大外,也看出了中國學習競爭激烈。許多其他國家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差不多「輕鬆」,意味著在這些國家的低階層眼中,高考並不是「上升渠道」,在高階層眼中,高考也不是維持階層和財富水平的方式。在中國則恰恰相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拚命學習以求知識改變命運,「很多時候你的努力並改變不了什麼,然而你的認知告訴你會做的只有努力」,高收入家庭的學生似乎更拚命,可能因為高收入的父母自己就是通過這個上升渠道致富的吧。以此來看,中國可能是全世界高考與收入掛鉤最緊密的國家了。中國學生做作業的時間,以往都是在中國內部對比,所以總覺著不如「同事家小孩」多,現在觀察一下世界,發現自己似乎有點「高處不勝寒」。高考與收入掛鉤緊密是否正常?中國人這樣做是否算「過度教育」?中國的教育是不是如「憤怒的小鳥」之父(皮特·韋斯特巴卡)批判的那樣,「孩子作業太多」呢?

紐西蘭教育部最近宣布,紐西蘭的「高考」(NCEA)有望在明年進行改革,因為紐西蘭高考 「對學生的學術要求太高了」,使得學校忽略了對學生「抗壓能力、 創造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的培養。可以預見,即使名義上不廢除NCEA,紐西蘭教育部也基本上要將其打入冷宮了。NCEA真的「對學生的學術要求太高」嗎?如果跟中國的高考比,簡直就是小兒科,現行的NCEA除了競爭並不激烈的大學入學考試外,重點還考察了學生平時的成績和出勤,完全沒有中國這種「一考定終身」的緊張刺激,亞裔移民往往「受不了紐西蘭教育太寬鬆」而給孩子多報課外輔導班,教育部居然認為「要求太高」而減負,令華人們驚掉下巴。

這讓有兩個孩子的我不禁擔憂:紐西蘭和中國--------無論誰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現在開始接受教育的孩子,都將是30年後國家經濟的頂樑柱,頂樑柱質量怎樣,對屆時的經濟狀況影響非常大。按照計劃,30年後中國和紐西蘭都將是發達國家,兩國的頂樑柱卻是由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出來的,究竟哪國的學生會笑到最後,哪國的頂樑柱會撐不住國家經濟,對我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中國家長對「憤怒小鳥之父」的回應是:「你不懂,這是中國國情」,似乎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讓一些人充滿了自負。其實中國的國情之一是發展水平落後,30年後的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這種「國情不同」將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在反擊外國人後,我們不如理性客觀地分析一下外國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可取之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瘋狂的小鳥之父」認為中國教育扼殺孩子創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發布各國家庭作業報告的,不是XX教育組織,而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說明15歲學生的教育問題,已經不再是基礎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百年樹人,樹起的人也會反過來撐起百年經濟。中國的孩子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高考倒計時,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連考場附近青蛙都被殺絕,最終都是為了「未來找個好工作」,也就是賺錢。中國的基礎教育,乃至幼兒教育,也基本都是為了長大賺錢這個最終目的。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務實一點,思考一下怎樣的學生才能符合未來的市場需求,而不是執著某種祖上傳下來的教育觀念。

中國舊的教育觀念是「考個好文憑以博取老闆的歡心、賞個飯碗」。有人認為中國的國情就是人多,用人單位面對人潮洶湧的應聘者,自然要挑個學歷高的,即使這個學歷對生產並不一定有幫助。最終高考贏家也成為就業贏家,高考與收入掛鉤自然緊密。其實人多只是相對的,如果把整個西方世界看成一個國家,人口也有10億,他們的經濟和人才互相聯通宛如一個市場,卻沒見過他們對學歷有如此過分的追捧,比如紐西蘭公司招聘一名會計,就會讓應聘者當場做報表,做不出合格報表的人是得不到工作的,即使他的文憑多麼光鮮耀眼也沒用,我也見過高中學歷的大公司IT部門經理,自學成才使然,一度以為是他走了「後門」,其實並不是。可見成熟的人才市場總是很務實的,與收入掛鉤的是工作能力。

中國曾經是國營經濟,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也很少,工作崗位「僧多粥少」,同時企業營經驗不足,許多用人單位攀比員工學歷而不是業績。這個時候學生們為了競爭到好的工作而迎合老闆的需求,也算符合中國暫時的國情。但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觀,中國的人才市場已經開始重視履歷和經驗,不再像以前那麼盲目追求學歷文憑。可見「高考與收入掛鉤」是人才市場不成熟、不務實的表現,而「不成熟、不務實」不會是永遠的中國國情,勢必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改善,逐漸與發達國家靠攏,知道中國自己也成為發達國家。這個過程不會很久,只要大約30年。

應試教育出來的工人非常適合工業發展階段,也就是以前和現在的中國,他們有紀律且適應標準化作業,但同樣的素質未必能適應服務業,也就是未來的中國。工業工作要求精準、科學,答案只有一個,而服務業卻是以人為本,需要不拘一格的創意、想像力和溝通能力,一般沒有標準答案。紐西蘭的服務業是支柱經濟而不是工業,讓學生多點創造力,也是符合它自己的國情的。也許現在中新兩國國情不同,但30年後肯定是更加接近了,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提前量。世界如今正在走向工業自動化和機器人化,未來體力勞動和機械的腦力勞動將紛紛被機器和電腦AI取代,應試教育訓練和考核學生的一些能力,未來可能都會過時,比如「背誦能力」或「口算能力」。同時未來對創造能力、適應能力等素質要求更高,因為這是機器人難以替代的勞動,這些能力,恰好都不是應試教育可以培養的。

擔憂30年後發生的事情並不是杞人憂天,我們現在看到的小朋友,30年後就是國家經濟的主力了。如果他們創造力差,他們的工作機會便很容易被機器人以及有創造力的外國人取代,人才缺乏創造力在將來是一個會影響家庭收入乃至國運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創造力是不拘一格、沒有固定標準的,無法靠做題和統一考試培養,

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同樣沒有固定標準的高中教育,因材施教,同時需要孩子認真地投入生活和娛樂之中而不是枯燥的考試機器之中,我想這就是紐西蘭教育部對高考減負的初衷,在他們眼中,高中教育理念更接近大學教育,而需要統一標準考試的只適合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理念和基礎教育的理念是有區別的。

創造力的重要性家長都知道,但很多家長卻不清楚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可以想像許多中國家長非常不習慣看著「別家的孩子在學習」而自己的孩子在「玩」,其實許多未來必要的素質正是所謂「玩」出來的(2)。有的中國家長也許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根據孩子的興趣報了興趣班,然而還有的家長似乎則是按照自己的興趣給孩子報班的,把孩子原本輕鬆的生活興趣,又搞回到應試和競爭,教育投入了不少,創造力卻被扼殺了,如此來說,的確是「過度教育」了。「過度教育」的危害並不是「教育太多」,而是「忽略甚至扼殺」了其他更重要的教育內容。

自由市場有盲目性,人才市場同樣如此,不同的是在貨物市場盲目會虧錢,在人才市場盲目則會毀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國家,為了家庭,家長們有什麼理由不暫時停下「過度教育」的腳步,觀察前方的道路,並等等你的孩子們呢?

參考文獻

1,OECD數據資料statlinks.oecdcode.org/

2,《Playing and Reality》 作者Donald Woods Winnicott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29章 無執則無失
養孩子,到底要不要花錢?花多少錢合適?
《人民的名義》熱映,老師們必須告訴家長:哭窮教育對孩子危害有多大
一對一輔導算騙人嗎?真的值那麼多錢?
澳洲留學4種交學費方法,你用的哪一種?

TAG:教育 | 國家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