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片頭大場景鏡頭製作解析

開篇:

建黨90周年獻禮影片《建黨偉業》,在黨的生日前夕2011年6月15日,如期與觀眾見面了。2009年9月《建國大業》的出現,打破了政治歷史題材在影視界的格局,刷新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紀錄,多方面的成功,使得《建黨偉業》從創作之初,就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如何能夠更好的超越《建國大業》,很現實的擺在了創作團隊面前。

2010年8月18日開機到公映,總共10個月的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生產周期不算長,要完成文戲、戰爭戲、以及莫斯科外景拍攝可謂任務不少。本文論及的片頭鏡頭屬於戰爭戲部分,拍攝於北京丰台區王佐鄉八一影視基地,後期製作部分在中影基地後期公司完成。該鏡頭長度41秒,涉及前期動態故事板、外景拍攝、三維武昌城、後期鏡頭跟蹤、Matte Painting繪製、後期合成等等,諸多環節貫穿始終,較具代表性,在此與讀者朋友分享。

第一部分:劇本文字到動態故事板

1.1 劇本文字

—— 片頭:字幕:清末,朝廷腐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國力衰竭。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反清革命風起雲湧……

武昌城,槍炮轟鳴,硝煙瀰漫。楚望台軍火庫上空升起紅旗。(畫面表現部分)

字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聲援,多省相繼宣告獨立,清王朝瀕於滅亡。

簡單的幾行文字,包含了很多內容。首先需要了解當時歷史背景,和導演的創作思路。 俗話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熟讀劇本是前提,是基礎。各部門的討論都是以劇本為基礎進行的。作為後期人員,這些功課往往被忽視,而把重點關注在自己承擔的特效鏡頭上,我們需要改變這種觀念。特效製作者應該像演員斟酌自己扮演的角色一樣,做到了入木三分,才會讓特效鏡頭融入到影片故事中,實現錦上添花。

1.2 創作思路

理解導演的創作思路是熟讀劇本之後的重要環節。片頭部分涉及到槍炮、戰場、起義軍等等,歸類到戰爭戲部分,為了統一全片的戰爭氣氛和節奏,韓三平總導演和所有主創人員,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專門創作會議。理解了導演的創作思路後,對不同的理解也要進行必要的討論,這對於後面開展的工作很有意義。良好的溝通和理解能力,在這個環節上是非常重要的。

在開始製作動態故事板之前,收集相關的圖形、視頻資料是前提,收集方向仍然是以劇本為依據。收集關鍵詞:武昌城、楚望台,年代是清末、民國時期,劇本標註具體到1911年。資料收集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互聯網上的百度和谷歌,這的確是簡單便捷的途徑,也能搜索到一些不錯的資料。除此之外,相關的書籍、畫報,影視劇作品等等,都是可以找到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另外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場所,也是非常值得花時間的場所。

1.3 動態故事版製作

動態故事板的目的是要體現劇本文字表達的畫面,和導演的創作思路,落實到具體分鏡頭製作時,要體現鏡頭的取景範圍、鏡頭角度、以及鏡頭運動的路線。畫面中的物體要求形態、比例要正確,環境表達簡潔適當,物體運動速度要符合劇本描述,不要過度誇張。需要強調的是,畫面元素製作不用強調細節,模型、材質和帖圖、動畫等製作要求,在這裡都是說明性質的。

動態故事板繪製完成後,需要及時與導演等主創進行溝通。文字到畫面,這是第一次見到動態畫面,一般都要根據主創們理解的不同,需要進行以導演為主體的修改。這個修改的環節也是很必要的,修改和確認之後,各環節的工作都要根據它來進行下一步的落實工作,有很好的指示性作用,能夠有效的節省開支,圖示(一)為動態故事板的動態順序截屏。

隨著計算機圖形技術的進步,後期人員參與前期的工作越來越多,目前國內的動態故事板製作,基本是由後期人員完成,還沒有形成專門的一個環節。這種現狀和國內的運作方式有關。隨著市場經濟逐步進入影視行業,現有的方式也會逐步改變。美國好萊塢的方式,商業化運作程度很高,某單位或工作室找到好的劇本之後,就先開始進行動態故事板的製作,同時進行商業包裝,製作好以後會在很多場合,給不同的投資人或製片人觀看,進行推介。投資落實之後再確認主創團隊,進入影片的後續製作工作。

第二部分:外景拍攝前準備

2.1 實地勘景

經過了第一部分的工作,主創人員已經做好了各自的功課。這部分就是外景工作部分了。第一步:外景拍攝地實景考察,主創人員到王佐影視基地實景勘查, 根據前期的交流,確定基本的機位、攝影機的移動、取景範圍等等。

這部分工作其實是需要一定的想像的,請看圖示(二),影視基地的建築都已經被拍攝過無數次了,單就畫面中這個門樓就在電影《建國大業》、《投名狀》、《八月一日》等很多影片中出現過。導、攝、美等主創們不但要把拍攝時的場景想像出來,還要分別交代給不同部門進行落實。對於特技後期的工作,現在也要參與其中,武昌城將來在鏡頭中的位置,需要落實,並提前預留出搭建藍背景需要的空間。

主創們的任務確定之後,美術、置景、道具等陸續進入現場開展工作;服裝、化妝等各部門都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一周之後實景現場初具摸樣,見圖示(三),主創們第二次到現場查看,落實之前攝影機機位,運動路線及取景範圍是否可行,或提出相應的可執行方案,具體的道具如大炮擺放位置,起義軍跑動的路線,旗手跑動位置的高度和攝影機大搖臂的運動範圍等等,至於更細節如起義軍隨身的武器,佩戴的方法都要考慮周全,並盡量接近歷史的真實。

2.2 後期特效前期的工作

根據攝影機拍攝的範圍,未來鏡頭中武昌城相對的位置,對藍背景搭建工作量的估算,特技工作組是在開始拍攝前兩天進入現場的。結合動態故事版把鏡頭從空中搖到武昌城全景,到跟蹤行進的軍隊範圍都進行了實地測算,藍背景搭建為高度六米,長度50米,並為特殊情況的出現預留出了一定的餘量,見圖示(四)。

藍背景搭建位置選擇時,需要考慮與拍攝物體的距離,藍或綠背景都會對拍攝物體有反光現象,在後期稱為「溢色」,保持一定的距離,是減少溢色的基礎。尤其在室內搭建時,空間相對較小,應根據條件最大範圍的控制相互的距離。雖然通過燈光可以減少溢色,但畢竟是補救措施。本場戲中,藍背景搭建在了緊緊比鄰馬路邊的建築旁,目的就是為了能拉開一些與行進軍隊的距離。

藍背景面積過大,保持其平整度就是一個大問題。從藍背景原則要求講,平整度越好,後期摳像的質量就越高,同時也會節省很多後期的工作時間。在戶外的藍背景一般面積都會很大,而只要有風就很難保持平整。解決方法當然有,但還要看性價比,如果這個場景要拍攝很多場戲,戲份多,利用率高,那就可以相對提高藍背景的製作成本,採用硬質膠合板材料作為表面,固定在鋼材料建築構架上,表面進行藍色油漆噴塗。《建國大業》中,毛澤東到火車站迎接宋慶齡那場戲中,整個火車站候車室建築是後期三維製作的,當時的背景就是採用的這個方法。而在片頭拍攝中,使用的是鋼構架鋪設藍布的做法,對風的抵抗就沒有了,為了盡量平整,在拍攝的幾分鐘時間內,在藍背景後布滿了人力,聽到開機口令後各就各位,雖然辦法原始,但很有效果。

第三部分 外景實地拍攝

3.1 實地演練

片頭是影片的開端,引領觀眾進入氛圍的第一步,分量重,大家都卯足了氣力在這個環節上。元素越多的鏡頭拍攝越複雜,兩百軍隊士兵的調度,騎兵與士兵的穿插跑位,旗手攀梯時,大搖臂帶動攝影機的運動,光線的把握,現場煙效噴放的時機,都需要時間來進行磨合。挑戰雖多,可成功後的效果也遠遠大於簡單鏡頭。

2010年8月22日是片頭外景實拍的時間,按照計劃各部門到位,十七米的大搖臂,價值昂貴的進口減震頭等等陸續安裝到位。開拍前進行所有部門集中演練,這個環節是特技人員需要緊盯導演監視器,目的是在巨大的藍背景上放置跟蹤點。跟蹤點的大小需要提前測試好,放置的數量不要過多,以減少後期擦除的工作量;但也不要過少,原則是要保持有五個左右的跟蹤點在鏡頭範圍之內,鏡頭運動過程中跟蹤點出畫後,要有新的點進來,並盡量不要被遮擋。見圖示(五)。

綵排預演是非常必要的步驟,各部門的磨合協作都要迅速而準確的落實,尤其對膠片拍攝的電影來說更是這樣,雖然膠片不象過去那樣昂貴,但也是不小的開支。對於後期特技工作人員,放置好跟蹤點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仔細查看攝影機的運動路線、畫面的內容和構圖,對攝像機參數、運動範圍、拍攝環境的準確記錄,對後期生產是很有益處的。

3.2 拍攝參數的記錄

對參數和環境的記錄,這裡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拍攝現場的節奏很快,一般很難用手工把各項數據逐一記錄在表格里。這時就需要一台數碼單反照相機,把需要的數據和環境馬上進行拍攝,等到當天拍攝任務結束回到駐地,把照片的數據導出,進行逐一細心整理、發送。比如需要記錄攝影機鏡頭參數,馬上到攝影機邊上拍攝,見圖示(六),通過圖片可清楚反映出,本場景使用的是超廣角14mm的鏡頭。有時攝影師也會中途更換鏡頭,我們就要及時保持好溝通,儘力做到數據的準確。

攝影機的運動方式和軌跡,離地高度和角度等用文字不好描述時,記錄環境的照片能起到很大作用。本鏡頭中使用了大搖臂,並鋪設了近二十米長的軌道,攝影師通過遙控台對掛在搖臂前端的攝影機進行推、拉、搖、移的控制。見圖示(七、八、九),見到圖片在結合文字描述,後期生產人員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隨著工作的細化,現場的場記員出現在我們視野之內,他的職責之一就是每個鏡頭拍攝前進行打板。打板信息對於後期剪輯工作用處很大,它記錄了該鏡頭的詳細信息,以圖示(十)為例,上方文字:日、外是拍攝時的天氣,建黨偉業是片名;中下方是導演和攝影師的名字,最下是拍攝的日期,這些常規信息很容易就看明白了。中間的需要介紹一下,這和劇本的場景編號有關聯,A.2中A代表攝影機編號,比如一部電影的拍攝有兩台以上的攝影機,就要進行ABCD的編號,2代表該攝影機拍攝的膠片卷號,也就是常說的Camera Roll,隨著拍攝的深入,這個號碼會隨之增加。第二欄為場景號,這裡直接用中文片頭表述,一般都會使用數字如32場。第三欄號碼1,代表鏡頭號。第四欄1代表該鏡頭拍攝的遍數。這些信息了解後,進入剪輯環節就可以很精確的找到相應的鏡頭了。隨著數字化的發展,這個環節也會逐漸被數字打板器所替代,數字打板器的優勢是可以同時標註畫面和聲音,剪輯環節也會省去聲畫對位的工作。雖然現在國內使用的還不多,但隨著數字攝影機的逐漸普及,數字打板器也會慢慢被大家所熟悉。

3.3 實際拍攝

拍攝從中午12點持續到傍晚6點多,把可用的自然光基本用到了結束,共拍攝了十一遍。每次拍攝的空隙是服裝、化妝、道具等部門,對旗手、士兵、騎兵等主體進行補妝、整理的時間,可謂忙而有序,見圖示(十一)。被拍攝的主體人物及所用道具,後期特技人員也要分別進行了三視圖的拍攝,已備後期中使用。

拍攝過程中攝影機的取景範圍必須要盯緊,所有超出藍背景覆蓋範圍的要及時分析,後期是否可以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或過於複雜,必須及時嚮導演和攝影師提出,規避攝影機的搖動範圍。在片頭拍攝過程中基本遵守了動態故事版的創作意圖,畫面飽滿而有細節,從後期特技來講也都在控制範圍之內,見圖示(十二、十三)。

第四部分:後期製作

4.1 製作前準備

拍攝完成後進入剪輯環節,導演最後確認使用第九遍的前半部分,以及第十一遍的後半部分,此時是2010年的9月下旬,該鏡頭的後期人員開始了長達六個半月的漫漫製作征程。

製作動態故事板時不用強調細節,模型、材質和帖圖、動畫等工作,都是說明性質的。

現在的目標不同了,需要拿出寫實的本領,目的只有一個——在觀眾面前要有可信的真實感。這個鏡頭涉及的工序較多,幾個環節同時工作,其一:在動態故事版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參考資料要有細節;其二:對拍攝素材進行攝影機運動的跟蹤;其三:根據拍攝的素材確定武昌城的取景角度,來決定三維城市模型搭建的範圍;其四:確定Matte painting繪製的區域。

這些工作開展起來以後,後期人員需要定期進行交流和文件共享。資料收集工作持續的時間會較長,隨著工作的逐步深入,面臨各種問題時第一反應是要找到那個時代的參考,每次的目的不同,搜索的方向也不一樣,參考資料的及時到位是一個基礎條件,從個人感受來講,利用好各種圖書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2 攝影機運動跟蹤

拍攝素材攝影機的跟蹤完成後,要馬上給三維建模人員,精確的划出建模的範圍和與實拍素材中建築的尺寸進行匹配,跟蹤的工作過程,見圖示(十四、十五)。武昌城的楚望台是一個山丘,要比周圍的地勢高出一些,以楚望台為視角,看武昌城的城區就低很多,有俯視的感覺。經過當年參考資料的考證,以及平面圖取景角度的考量,這些重要的基礎工作,在開始階段就得到了確認。三維建模工作範圍劃定後,在通過跟蹤出來的攝影機運動數據,就可以劃定Matte painting 人員繪製的範圍了。

攝影機的跟蹤工作在《建黨偉業》項目中製作了兩遍,這對於膠片拍攝的載體來說是正常的。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電影的製作流程:外景拍攝好的膠片先送到洗印廠進行原底沖洗、印製樣片,樣片在影院大屏幕上放映檢查,技檢通過後進行膠轉磁,磁帶通過採集進入計算機,聲音和畫面素材對位整理後進入剪輯階段。這是比較傳統的流程,

目前高清技術和膠轉磁的發展,轉磁過程可以直接使用原底進行,省去了印製樣片的工序,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成本,轉磁帶也從原來的標清(720*576)變為高清(1920*1080),這樣的好處不僅僅是導演和剪輯師看到的剪輯工作畫面更清晰,同時所有電視級別的工作,比如在電視上播放的宣傳片,網路上使用的片場花絮等等,就可以直接在剪輯機房完成了。隨著數字攝影機RED, ARRI Alexa的不斷發展,電影工序仍將會不斷調整,目標是精準、便捷、高效。

高清素材完成剪輯後,輸出剪輯列表EDL和Cutlist,所有膠片根據這兩個碼錶進行膠片掃描,把膠片數字化成2K的DPX序列幀。上面提到的跟蹤工作,到這裡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進行了兩遍,第一遍是基於膠轉磁的高清素材進行的,而第二遍是2K數據了。對於跟蹤來講,畫面信息越多,跟蹤的結果就越準確,但往往2K的DPX都是在全片剪輯完成後開始,為了獲得更多的製作時間,先在高清上跟蹤就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了。

4.3三維建模、材質和貼圖

根據武漢當年民居的特點,外國勢力在當時的租借區,工廠的建築以及當時市區街道的平面圖等等,三維建模工作陸續開始。首先建模小組成員分成四個小組,把所要建模的工作進行分類,比如民房類、臨街的店鋪類、工廠廠房類、租借區豪華建築類等進行分別生產。第一步要求是建模的細緻程度到中等,既建築結構比例準確,建築外觀所有部分基本到位,門、窗、屋檐、房頂等細節基本具備。完成後進行匯總,統一到一個有景觀製作經驗的製作師處,根據實拍素材的視角和範圍進行模型位置擺放。

該鏡頭在拍攝時的記錄數據顯示,使用的是廣角14mm的鏡頭,鏡頭都會有物理畸變,廣角鏡頭更為明顯,三維軟體中的攝影機鏡頭要與實際拍攝鏡頭進行匹配,才能與實拍素材融為一體,這是一個經常不被重視的問題,確對作品的最終質量有直接影響,處理好這些畸變在三維模型工作中的變形影響,是需要在一開始就要考慮的。

建模到中等細緻程度有幾個好處,其一,模型面數不多,節省機器運算時間,可提高效率;其二,建築擺放的位置會分為近景、中景和遠景,此時距離攝影機的遠近還沒有確定,模型過於精細如果放在遠景會造成浪費;其三,簡單模型不是一開始就建的簡單,而是從中等質量的模型為基礎,根據攝影機的透視角度,來精簡和刪除不必要或不可見的建築部分;其四,近景或特寫建築會根據需要,在中等程度的模型上進行有針對的精細加工,原則仍然是不必要或不可見的部分不進行細化。這裡解釋一下——「不必要和不可見」,因為該鏡頭攝影機是全程運動的,所以模型搭建時一定要把攝影機的運動範圍進行劃定,所有運動範圍可見到的建築部分都要保證,並留有一定的富裕量,除此之外的模型部分或模型背面可以稱為不必要或不可見,可以從簡或刪除,這在遠景生產時會經常用到。

樹木、植被是單獨進行生產的,因為在整個項目中,這部分可以和其他鏡頭進行分享,比如影片結尾部分,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場景,裡面的環境樹木都是這個小組的工作。不同的是片頭屬於戰爭場景,需要的是殘枝枯葉,破敗的植被滿是滄桑的感覺;而南湖卻是煙雨綿綿、翠綠如茵孕育希望的景緻了。

涉及到戰爭場景肯定要有受損的建築和街道,武昌城的三維建模範圍統一規劃後,就可以根據距離楚望台的遠近,和起義軍攻打的路線來進行建築物破損的製作了。四個模型小組的工作進行了新的劃分,一組在劃定區域進行建築模型的破碎工作,為突出導演的「結構性破壞」創作,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建築的屋頂,牆壁都進行了拆解,可謂殘垣斷壁,破敗不堪;第二小組進行破碎道具的製作,比如桌椅板凳、箱子柜子、鍋碗瓢盆、罈罈罐罐等等能破碎的都進行不同程度的製作;破損嚴重的放置在戰鬥激烈或需要突出的位置,一般破損的放置在相對安靜的位置,見圖示(十六)。另外的兩組:一部分進行模型的近景細化工作,一組進行遠景簡模的製作。

中等細緻模型出來後,材質、貼圖工作就進入工作狀態了,開始時工作標準也是中等質量。比如民房屋頂是灰色的瓦片,屋檐下方榫卯結構的雕梁畫柱,這樣細節的工作在這一環節是避開的。等到城市模型近、中、遠景劃分完畢,近景及突出的建築就要進行細緻的刻畫,上面提到的細節都要一一進行精細生產。遠景簡模的材質相對也要簡單,但真實感一定要有,只是細節可以減少。還要注意一點,遠景要和Matte Painting進行銜接,溝通工作一定要做好。

4.4 Matte Painting 繪製

Matte Painting 繪製前,實拍素材的攝影機跟蹤工作必須要提前完成,攝影機的運動會帶來鏡頭內物體的透視變化,而Matte Painting只是一張固定角度的圖片,沒有透視變化的功能,這就要仔細分析攝影機運動的透視,找到畫面中透視變化微弱的範圍。在攝影機鏡頭有俯仰角變化時,一般這個範圍都在遠景。該片的畫幅比是寬銀幕1:2.35的2048*872,Matte Painting繪製要符合微弱的透視變化,並能匹配攝影機俯仰角度變化時,就要增加繪製的面積,以應對透視所帶來的問題,見圖示(十七)可以看到天空的面積誇張的大,就是為了應對攝影機由仰視運動到俯視中的變化,而增加繪製的。

Matte Painting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條大河,那就是流經武漢的長江。河流形態的繪製與導演、攝影等主創進行了多次溝通,突出長江的寬廣,並要有蜿蜒縱深的透視,表現出長江的氣勢。經過努力達到了主創們的要求。接下來的問題是:江水是流動的,Matte Painting是靜幀,影院大屏幕會看到更多細節,為了表現江水的動感,把Matte Painting範圍再進行細分,特效小組進行江水的動態製作,表現水的流動並不難,真實的融入這個大環境就要花費一些功夫了。這個鏡頭中對光線的研究頗費了些心思,陽光從畫左進入,光線類型是朝陽,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光和遠景水面因看不清太小的細節,而變成片狀的反光區域就比較符合現實的物理常識了。通過多次的測試,最後融入了畫面環境。圖示(十八)是 Matte Painting在合成工作中的層級鏈接圖譜。

4.5 匯總檢測、合成工作開始

三維模型整體擺放好以後,根據在鏡頭近、中、遠的位置進行了不同標準要求的製作,同時中等質量的材質、貼圖,Matte Painting繪製都到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匯總檢測就成為這個階段的必要工作。

匯總之前,合成師需要把拍攝素材進行摳像,把藍背景摳除掉,見圖示(十九)。各小組製作的素材送到合成環節,這步工作很像汽車工廠的總裝車間,汽車能否跑起來,還要每個零件符合標準才可以。之前的工作都是基於靜幀開展的,雖然有攝影機的動態數據,但也要組合在一起才能發現問題。

片頭的總長度988幀,由於攝影機的運動,使得各素材在鏡頭中的時間長度是不一樣的, Matte Painting在遠景,最先出畫其時間也短,持續時間是235幀;三維武昌城隨著鏡頭的下搖俯視,時間長度是427幀,這些長度不一的素材,首先要通過與攝影機的運動是否匹配這一關,合成師把素材歸位後進行實拍和製作素材的序列幀渲染,觀看動態畫面是否有抖動,這個環節一定要在大屏幕上進行,很細小的抖動在電腦顯示器上是很難發現的。

4.6 檢測技術點

檢測環節主要檢測了如下一些要點:其一,三維武昌城建築範圍是否合適,因鏡頭視點在楚望台上,城市應該低20米左右,匹配實拍素材後要落實地勢上的相互關係;其二,建築物等元素擺放的位置是否協調,攝影機運動起來以後,有的建築在靜態時不錯,動起來會被切掉,或被分割,尤其在中、近景,較大的建築需要注意;其三,三維、MattePainting部分與實拍建築的比例是否一致,鏡頭運動起來以後是否協調;其四,材質、貼圖工作也要根據建築物或道具在畫面中的位置不同,而區分工作的重心位置,一味的強調所有細節都做到最高質量是不可取的;另外前面講過的鏡頭畸變在這裡也要檢測等等。

以上的檢測都是基於動態畫面來檢測的,並最好在大屏幕上進行。計劃和製作中儘力去規避問題,而現實是問題肯定會出現,這對於後期工作是很正常的,需要儘快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可控範圍內進行解決,並能提升製作質量,就達到了檢測目的,為下一階段的生產提供堅實的基礎。這裡的檢測是基於技術層面的,導演等主創的創作意圖也會隨著前期拍攝的進展而發生改變,比如三維建築的破損程度、起義軍跑動的路線、街道殘破的形態,長江對岸很遠處人煙的狀態,租界區繁華景象,工廠區的大煙囪等等,都要在製作的進展中不斷落實到位,並體現在每次協調會議上的大屏幕上。

第五部分:成品鏡頭完成

5.1 膠片掃描2k素材到位及處理

隨著生產的不斷跟進,2011年春節後剪輯工作陸續落實,片頭的生產進入2k 10bit log DPX 2048*1556標準的生產階段。這個階段的開始標誌著製作標準的提高,所有檢測必須要在大屏幕上通過,才可以進入下一工序,問題出現意味著時間的消耗,工期日緊,給大家處理問題的時間也會變得緊張。

2K素材匯總到合成師處,首先的任務是對拍攝素材中藍背景的精細摳像。前面介紹過片頭實拍了十一遍,經過篩選第九和第十一遍被選中,並對兩條素材進行拼接使用,具體是使用第九遍的前半部分——從武昌城全景搖下,到起義軍開始登楚望台;和第十一遍的後半段——起義軍登上城牆,一直到旗手站在楚望台樓頂揮舞紅旗。

導演要求找不到拼接的痕迹,如一個鏡頭連貫拍攝的一樣。經過細緻研究找到了結合點,通過旗手手中的紅旗划過鏡頭時,進行巧妙的連接,讓觀眾在自然的過渡中,實現兩個鏡頭的無縫連接。技術並不困難,但需要找到適合的接點很重要。

前面工作處理的同時,2K素材的精確跟蹤也要進行,跟蹤的結果肯定會和之前的有所區別,看上去是同一個工作做了兩遍,但都有必要,經過高清素材跟蹤的鍛煉,這個環節需要在精準度上下足功夫,通過大屏幕的檢測才算通過。

5.2 2K後期素材匯總

合成師之前的工作偏技術性,接下來要突出藝術性及綜合能力了,後期製作的素材紛紛匯總到合成環節,應該講現在到達這個環節的每一個素材都是傾注了前面製作師的心血,把握好每一個製作元素在鏡頭中的作用,就是對大家工作的最好回報。

各種標準質量的模型陸續傳遞到材質、貼圖環節之後,材質燈光的作用就凸現出來,

之前在長江河水環節時提到光感,這裡可以更明顯的體會到光線對製作素材融入實拍素材的份量了。目前隨著渲染演算法的不斷發展,渲染環節在輸出時可以生成很多層數,主要的有:主陰影層、基礎顏色層、凹凸陰影層、高光層、反射層、環境自陰影層、法線層和攝影機深度層等等。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在後期合成時,提高畫面的調節靈活度,而不必要在返回到三維環節重新修改、渲染、輸出了。

一個素材的渲染就這麼多層,所有匯總到合成師手中的量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提高效率和指示性,三維素材渲染完成後,先由三維人員按照創作意圖合成一個單幀效果圖,見圖示(二十)連同素材一起給到合成環節,合成師先把整個鏡頭的近中遠景、Matte Painting遠景、動態江水、行船、天空的雲等所有素材整合好後,把局部的動態素材先追到單幀的效果圖程度,再進行統一細緻調整。這些基本技術完成後,導演等主創會在大屏幕上進行查看,這時鏡頭大的架構已經確定不會再調整,但細節和畫面傳達的感受,還是會有修改。

5.3 煙效製作及鏡頭完成

戰場瀰漫的硝煙也是後期最後關注的一個技術點,利用好也是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硝煙非常能夠製造氣氛,特效小組在得到攝影機運動數據後開始煙效的製作,導演在製作前指定了有濃烈硝煙燃點的位置。所謂點睛就是把煙效用到點子上,武昌城這麼大的城市面貌,肯定有製作精彩或要突出表現的地方,這些地方就一定要讓觀眾看得清楚,傳達好元素信息,而這裡的煙一定要薄,並有絲絲飄動的質感;而相對次要的地方,就可以來好好的渲染氣氛了,一定不要忘記,攝影機是運動的,硝煙也是運動的,即使次要的地方通過動和動的結合,也要讓觀眾看到部分或感受到硝煙後面的元素信息,傳達出戰爭的慘烈。運用好運動的節奏,硝煙也可以起到局部「遮醜」,達到製造氣氛的作用。

片名書寫是著名書畫家范曾先生親筆題寫,片頭鏡頭經過大家辛苦努力,在范老先生四個大字的映托下緩緩出現在觀眾面前,見圖示(二十一)這個歷時六個多月,長度988幀的鏡頭宣告完成,6月15日全國公映,給建黨九十周年獻上了電影人的禮物。

第六部分:結束語

在這篇文章里很少提到使用軟體的名稱,軟體發展快是一方面,記得製作《建國大業》時大家還都在使用Shake,現在都換到了Nuke。不僅是國內,與國外專家交流時,工業光魔(ILM)等大公司也是同樣,軟體的發展給創作提供了技術保障。還有考慮是,軟體只是一個工具,不要被工具所束縛,把重點放到電影鏡頭上的創作上才是根本,多學些前期的知識,對理解導演創作思路、及後期生產大有裨益。

回顧這個生產過程,要感謝導演、攝影等主創給了很大的創作空間,讓我們後期人員在自由狀態下馳騁;也要感謝後期合成師、三維動畫師、Matte Painting的繪景師等等,很多製作師都流下了辛勤的汗水,這裡就不一一寫出好友們的名字了,再次感謝!


推薦閱讀:

3分鐘帶你領略喪屍進化百年·特效化妝喪屍妝
《銀河護衛隊》特效化妝製作與揭秘之星雲
《阿凡達》剝去特效還剩下什麼?
《捉妖記2》和《唐探2》的特效都是一家公司做的,但特效行業依舊富不起來?
恐怖!拍一部電影就炸了數十棟大樓!

TAG:電影后期製作 | 影視特效 | 電影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