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如何過冬?
又到了南方小夥伴羨慕北方小夥伴的季節了,
在南方的艷陽里瑟瑟發抖的南方朋友們是不是想到沒空調的古人比自己慘,心裡就平衡一些了?
你可別以為沒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就靠抖,
其實,古代人的取暖方式比我們想像的牛得多!
古代人是怎麼過冬的?
用什麼?
皇家中央空調 尋常百姓有火盆
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中國自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包括後來的土炕、火牆、竹火籠等,皆是在極寒天氣之下,讓人們順利過冬的神器。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煤炭來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
「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開元天寶遺事》
"楊國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雙鳳,至冬月,則燃於爐中,及先以白檀木鋪於爐底,余灰不可參雜也。"奢侈以至於此。
然而,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如白居易口中的賣炭翁,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溫室殿】
「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
——《三輔黃圖》
在漢代,皇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材料,搗碎成泥,塗在牆壁上製成保溫層,再掛上壁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毛毯。在這樣的「空調」房間里,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就是所謂的「椒房殿」。
【火牆】
皇宮供暖是古時宮廷建築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一種方法很像現代的暖氣,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外阻高內阻低(熱阻),通熱入牆取暖。
這兩項都是大工程,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住得起。除了住的地方講究,還有一些用來取暖的小物件就是放在今天,取暖效果也是一級棒!
【熏爐】
看宮廷古裝劇時,都能看到大宅屋子進門處回放一個鼎狀的東西,那就是熏爐。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類似於我們現在室內烤火的炭爐,利用炭熱來散熱。
【手爐、足爐】
古代也有「暖手寶」——手爐。爐子里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包裹縫製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稱為「暖手爐」或「火籠」。看過《甄嬛傳》的都知道~
有暖手的就有暖腳的,足爐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這兩樣東西差不多就是咱們現在的熱水袋了!
對於古代普通人家來說,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火塘、火炕】
火塘,也叫火炕,就是挖坑填炭,以此來取暖。現在在許多北方居室中仍能見到火炕,取暖效果可見一斑。
【火盆】
沒有做工精緻的熏爐,但是普通人家的火盆也能起到相同得作用。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當然還有一種迄今無法比擬的禦寒方式:
"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苫,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
穿什麼?
貴族輕裘加身 窮人基本靠抖
其實,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見的冬服。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輕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
明代之後有了雪披。高級品,裡面是皮毛的,春秋冬三季都通用。老版紅樓夢裡林黛玉整天披著的就是這種。看過《甄嬛傳》也都知道。
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還用絲麻作為製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絲麻製成的冬服稱為「袍」、「繭」。家裡貧苦的農戶冬天則會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等編織而成的一種粗服,類似麻袋片。
想想貧窮人家麻袋片似的衣服哪能抵擋冬日的嚴寒,想要熬過臘月天,估計也只能靠抖了。
吃什麼?
圍著火盆享牛羊
古時飲食取暖法有二,一曰飲酒,二曰吃牛羊肉等高熱量食物。這與現在的飲食也無大異,冬季牛羊肉火鍋最受歡迎,配上一壺溫熱的黃酒,簡直絕配!
一直覺得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境界絕佳。
看完是不是覺得為古代人操心怎麼過冬都是多餘的,
感覺更需要操心的是自己怎麼過完這個冬天。
推薦閱讀:
※古人從來不理髮嗎?
※古人 下雨時 穿什麼鞋?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都起的很好聽?
※玩法進階——看古人喝酒怎麼玩兒
※古人逛街內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