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劃你的博士生涯——轉載
本來想起一個更有學術噱頭的題目,但是想想還是作罷,不做什麼修辭,可能更讓人理解。此文獻給即將讀博士、正在讀博士的同學為鑒,獻給已經畢業的同學共鳴。
引子:為什麼寫這個題目
直接的刺激來源於不久之前朋友圈有篇《如何研究-以博士論文為例》,號稱史上最全面的博士論文指導。看了之後確實感同身受,有些共鳴之處。但博士論文雖然是博士生研究的終極之作,但並不是博士生涯的全部,也不是博士生研究的全部。而與我而言,雖然畢業近2年,但仍以各種形式尤其是學術討論會繼續與學校保持著聯繫,因此,過往的經歷以及正在目睹著的經歷仍然十分新鮮。我以文科博士三年為例,總的說來,博士研究生的三年在流程上可概括為一個設定目標、做好規劃、進而實踐規劃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高效的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我想這與做任何其他社會工作並無二異。下面我簡單按流程說說:
一、前提-為什麼讀博
大家讀博的原因歸納起來其實就那麼幾條,有偏重外在壓力,有偏重內在需求,而概括起來如果壓力主要來自於外部,讀博的三年的總體節奏似乎也會緊張、無序和凌亂,延期的風險大大提高,科研質量和博士論文質量也稀鬆平常。相反,如果源自內心孤寂空洞而急需填充,且能在學校的環境中感覺到放鬆自由,有能力主動沉下心去做一番所謂的研究的話,似乎就會遊刃有餘,超額完成任務。我屬於後者。
二、過程-水到渠成
讀博士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不同,完成的程度也可以不同,但絕對是一份耕耘一分收穫。
(一)從拿到錄取通知書到開學報到
1.適合的要求。這個階段很多人會選擇畢業旅行或者其他放鬆的方式來慶祝一個新的開始。但是,其實大可抽出一點時間來,熟悉下學校博士生的各項任務,包括發表論文要求、畢業論文要求、參加科研活動的要求、導師的性格喜好及科研要求、中期考核要求、開題報告要求,甚至包括學校及導師的各種學術資源等等,尤其是上述硬性規定的時間要求,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熟悉了這些,你就知道那些是必須在特定時間完成的,越提前完成對你後面的工作越是有利。其餘那些可以自由掌握,多寡隨意。最後定一個大致的三年規劃。有這樣的準備,我想是入學的一個很好開始。
2.個人的例子。而我個例子可能極端些,不足為取,因為在我得知錄取消息後(還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大概是5月份,我就提前準備發表論文,正式入學的時候,學校規定的發表論文要求我已經完成了(這裡有個發表論文時間差,不細說了),還是那句話,硬性的、有時間要求的工作約提前完成越有利。
(二)博士生第一年
1.合適的要求。第一年比較散漫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完成所有課程學分,但是你要知道,博士生不是以課程為主,這和碩士本科是極大的區別,如果你還停留在為上課而苦惱的階段,那就還沒有領會什麼是博士生,如果還有不及格或者說學分不夠的情況,那更讓人大跌眼鏡。而適度飽滿一點的狀態,應該是在順利完成所有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和導師的大部分對接,包括博士論文選題的確定、包括籌劃部分1-2篇學術論文、包括參與導師的課題以及其他彈性自願的學術活動,為後面2年打下基礎,做好開頭。
2.我的例子。可能還是極端些,因為既然我開學之前就把論文發完了,所以第一年上學期一入學的前一個月我就在籌劃博士論文選題,之後吭哧吭哧整出一篇題目及四萬字的文獻綜述給導師看,導師可能也慌了,從沒見過這麼早就弄選題的學生,當即把我的選題否了,並告誡我一定要沉得住氣,好好選題。我當時雖然心情低落,但轉念想想,我的時間足足富裕,別人且都在應付上課咧。當然這一堆4萬字的廢料也不能浪費掉,我修修改改大致又發表去幾篇文章,算對得起一個多月的心血。之後的幾個月,認真選擇了一個題目,大致得到了導師的認可,之後反覆搜尋文獻,修改框架,上學期基本定了題目和框架,第一年的第二個學期基本完了全部的文獻綜述,部分章節開始撰寫。
(三)博生生第二年
1.合適的要求。第二年學校大體有2項硬性規定,一是中期考核,二是論文開題,還有一項軟性的規定,就是發表論文,因為大部分同學可能從這一年才開始發表論文直到正式答辯前。中期考核不難,無非對過去課程學習及前期科研成果(如有)的認定,可能採取考試形式,但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必贅述。再有就是博士論文開題,如果在第一年還沒有確定選題,那麼第二年的第一學期就應該儘快確定選題,並著手寫作,不然會因為開題這一環節的出現而導致你的論文選題和寫作限於惡性循環,與導師的關係也會變的緊張起來。最後是發表論文,這個一般是限定在答辯之前公開發表就可以,但是實際情況是,越晚發,越被動,耗時耗力耗財。
2.我的例子。第一年論文題目定了,且開始文獻搜集和綜述部分的撰寫。所以第二年我基本按照的我的節奏來完成了初稿的寫作,學校的規定環節對我而言不過是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過程,絲毫沒有打亂我的節奏,相反這一些環節是幫助我完善寫作過程。而至於發表論文已經遠遠超過了學校要求。
(四)博生生第三年
1. 合適的要求。第三年是血雨腥風、真刀真搶的一年,前述的要求大體完成之後,唯一的目標就是博士論文寫作,而統共算下來,其實只有8-9個月的時間完成最後的衝刺,期間還可能由於自己的原因、導師的原因以及學校設定的其他環節(預答辯)的因素影響,導致論文難產。另外,一大部分同學選擇在第三年的第二學期,也就是臨近答辯前的4個月才開始著手論文發表,這時候只能對博士論文寫作造成更壞的干擾。
2.我的例子。由於第二年完成了初稿,之後到正式答辯之前的9個月,基本就是在修修改改。當然,期間對於已經成型的博士論文章節又陸續整理出來發表了去,當時的目的不是為了畢業,而是為了拿獎學金和優秀畢業生了,想想這最後一次拿到學校的獎勵了。
以上整體的過程,取其精髓就是「有備無患、天道酬勤」八個字。我的導師不止一次提到過我,她說我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督促老師的學生,而其餘都是老師督促學生。老師的話抬愛我了,但確實與我個性上那點頑固的時間控和過程式控制傾向有關,而讀博的過程恰恰又提高了一個很好的校驗和強化的環境。
四、關鍵點-環環相扣
以上是流水線式的談談,這裡我在說幾個關鍵點,橫向剖析。
(一)關於科研論文
1.是必須要清楚的知道學校的科研論文要求,包括質量和數量。遇到一些同學,直至畢業都不知道什麼是CSSCI,什麼是學校要去的A類和B類,以及不知道要發表幾篇,在那裡發,怎麼發,這些工作我說了恐怕是入學的時候就該了解透徹的事情。
2.越早發約好,當然檔次越高、數量越多越好。
3.發表的論文最好和自己的選題相關,不要浪費精力搞其他不沾邊的題目。
而2和3的好處體現在,一是最基本的,你完成了學校的最低畢業要求;二是與博士論文相關的論文發表有利的佐證了你的博士論文,尤其是在答辯的時候,發表的越多、質量越高,就越對的博士論文答辯加分不少;三是如果畢業前評獎的話,這是最有分量的成果;四是小論文的撰寫發表過程嚴格,審稿程序複雜,是提前演練論文寫作和答辯的好機會。一箭四雕,何樂不為?!
(二)關於博士論文寫作
這是博士生三年的終極任務。
1.早選題,選好題。早選題,一是為選好一個合適的題目贏得主動思考、分析、判斷的時間,二是起碼為之後可能更換題目贏得了寶貴時間;選好題,首先必須和自己專業、研究方向、導師的研究領域相符,其次必須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展開寫作的、預計不會出現走不通的情況。
2.主動溝通,會溝通,溝通好。從選題到寫作定稿的全部過程都必須要導師保持積極有效的溝通。選題的主動權在你,但是決定權在導師。一個選題首先自己要深思熟慮、多方研究文獻,具備可行性及上述1的要求後,在要找機會和導師交流,除非導師毫不猶豫的否決你的題目,否則你要有充分的理由讓導師相信你能駕馭這個題目,說服導師的過程也是證明你有這個能力的過程。選題的過程不是導師選擇的過程,而是讓導師信服你的過程。最難溝通過程是選題,選題一旦確定,接下來文章框架乃至章節的撰寫仍要不斷和導師溝通,好的溝通的結果不是以個人滿意為主,合適的情況是在導師滿意的基礎,對自己工作也是認可,而不是抵觸,而最美妙的情況則是導師的思想火花能夠將自己幼稚的想法變成熊熊大火一般通明熱烈。
(三)關於公派出國
我這裡指的是大約07年開始的國家高水平大學公派留學聯合培養博士項目,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訪學或者交換項目,但不是攻讀博士學位。這個時間大體也是6個月到1年的時間。從我個人感覺講,從國內大的氣候和偏好看,能在國內讀博期間增添一年留學經歷要比規規矩矩在國內三年更有「包裝」效果,在個人簡歷里絕對能「混淆視聽」,「聯合培養博士」搞不好會讓人以為是雙博士學位而肅然起敬,先不追究實質,表面上看給人足夠的想像空間,這是好處。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會不會影響順利畢業呢?我雖然沒有這個機會出國遊學,但從回來的同學那裡可以看出,出去並沒有什麼太大學業壓力,相反,玩樂居多。所以,我想之前所說的那些規劃和步驟大體仍可以在國外的一年順利實現,只不過誘惑多了,導師的電話少了。而且,對於想追隨一些國際前沿問題,或者說選題涉及一些國外領先的思想,那麼出國可能會提供大量新鮮的研究文獻和學術資源,能夠利用這個機會謀劃自己的論文才不會讓這半年或一年淪落為純粹的度假,也不會為回國而倍感焦慮。在這裡,我很欣賞一個師兄的做法,他在紐約一所大學公派的一年,就基本完成了自己選題的整個框架,以及大部分的研究文獻整理,這些資源都是就地取材。
(四)時間去哪兒了
最後,說說時間的問題。我說了,讀博的過程就是有限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的過程。時間是硬性約束條件,三年不多不少(延期和提前退學除外)。與很多委培或定向讀博同學相比,全脫產讀博的同學時間更加充裕,沒有社會工作,也沒有家庭負擔,按說畢業的質量應該更高,但現實情況並不完全是。全脫產讀博的同學也大有踉踉蹌蹌畢業的,甚至是延期的,博士論文和科研論文也不完全盡如人意。這裡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前者可能更有時間觀念,尤其是社會工作的職業習慣和做事風格,用於博士生的研究上,在時間掌握、進度把控上更有經驗。所以,全脫產的博士生們不能把自己在時間上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一定要有更深的思考、更充分的準備和更豐富的科研成果,或者就是更高質量的博士論文才對。最簡單宜行的辦法,就是在學校的各項硬性規定基礎上,逐條給自己設定目標,你的目標或者是比學校的任務質量更高一些,或者數量更多一些,或者就是時間更早一些(具體之前已經闡述過了),除此之外的時間也不能太漫無目的,也要或近或遠的與你的畢業、你的博士論文相關,這對各類博士都適合。
我個人的感覺,說做什麼事情沒有時間,首先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個人態度的問題或者偏好的問題。除了極端情況外,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是有時間來準備、來操作、來完成的,只不過是時間多寡和完成程度的問題,這裡能做到「盡人事,知天命」就可能完成平衡了。
推薦閱讀:
※大陸部分大學開始以「申請考核制」招收博士生,請問前景和遴選關鍵?
※漸動症女博士還有沒有可能好起來的希望?
※去英國讀phd可以做到完全經濟獨立嘛?
※三十歲 考博士 靠譜么?
※在北美讀商科phd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