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飛的每日一想計劃

9月15日那晚,我翻著「想法」的時間線,忽然迸發出一個靈感。隨後,從9月16日開始,我每天晚上都要發一條想法,大多是我多年來關注過的問題或是曾經的想法,分屬於我感興趣、但卻不算是專業的領域。到昨天為止,已經發了15次了。

由此靈感形成的計劃,我給她起名叫「高飛的每日一想」。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發這些?我不知道。還有人問我是不是受了官方的邀請?當然不是。那麼,官方又不邀請你,又不給你發稿費,甚至在「想法」里發東西,連贊同都沒有,物質精神激勵都無,圖個啥呢?

其實,我只是神經刀式的靈機一動,一時興起想做一件好玩的事。

記得有次梁邊說,一個人生活中總是要做些沒有意義的事的,要不然就太無趣了,我深以為然。他的意思其實是說我們不能每件事都帶著明確的目的性,生活中總要有些隨心所欲的肆意作為,偶爾踏出一下舒適區做個冒險,說不定會體驗到很多未知的樂趣。

-

我是個興趣和知識點都很雜的人,從小亂讀書,不挑食,對什麼都抱有喂不飽的好奇心。可有很多的問題,我卻限於交際範圍,難以和人交流。朋友聚會,嘮嗑之間偶爾觸及一個我的興趣痛點,話匣子一開,經常不出五句就全場寂靜了,我只能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不會聊天了。

那年來到知乎,我分外驚喜,發現大量我感興趣的領域裡,都有那種我想發私信說「我想認識你」的朋友。我是個很外向、很愛交際的人,因此我對在這裡能認識的朋友倍感期待。

可慢慢的幾年過去,我也發現了一些我不喜歡的東西:這裡太喜歡給人貼標籤了。以至於我這樣的八兩萬金油,往往會和從知乎上認識的朋友形成交流障礙。

「這位朋友請介紹一下你是哪個領域的。算了我幫你說,這位朋友是圍棋領域的。」

「我本來以為我也不懂圍棋,不知道怎麼跟你交流,誰知道我們聊的還挺好的。」

「你真的看過我的回答?我在知乎上主要是關注設計、音樂、電影、文學、XX......你(一個寫圍棋的)覺得咱們會有交集嗎?」

每當聞及上述種種,我竟無言以對。

形成了刻板印象甚至偏見,真的是我的錯嗎?我也有很多感興趣的話題,也有很多話想說,可我不知道往哪兒說,也不敢說。我想去跟專業大牛搭話,可我不知道怎麼搭話。有時候反過來想想,我有沒有形成對別人的刻板印象呢?標籤也只是標籤而已,一個人是如此的豐富,豈能被一個或幾個標籤所詮釋?

可站方出於對知識進行管理的需要,為了強調專業性,總要給答主貼上鮮明標籤的,這我理解,也贊同。後來專欄長期內測,我想:有了專欄欸!終於可以說些自己想說的話了!可專欄還是這樣,甚至標籤性更強。

理性上我知道站方把控的調性很有道理,專欄要打造成專業領域的專業專欄,我理解,我認同,可我不喜歡啊!我就只想要個能讓我隨便寫字的自留地。

後來給我開專欄的人說:你的專欄主題就是圍棋,注意別犯規哈。犯啥規?我點開專欄管理條例,「發布和專欄主題不相關內容者,取締專欄!」寶寶好害怕好傷心,咱盡量不用專欄還不行么。

於是,我一直等到了「文章」功能發布,才找到了一個可以自說自話的地方。可不論專欄還是文章,界面和排版都那麼難看,表達欲頭上一盆冷水。

我知道知乎是不可能給我開一個「高飛寫字的地方」那樣的專欄的,所以看到「想法」以後,我靈機一動,就想在「想法」里給自己試開一個能隨意暢談的「小專欄」。

-

有次程瀚跟我說起他早期玩知乎的經歷:「那時候自己懂一點就想去說,什麼問題都想插一嘴,現在想想可low了。」 我當時都不好意思說,我也是,而且直到現在都是,但我不覺得這一定就low,我覺得只要每個人都清醒的知道自身的界限,並在表達中不輕易逾越就好。

我真的對好多問題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超過了只看不說的程度。我想記錄下我看書時俯拾而得的冷知識,想談談我多年前的某個想法,想推薦一下我特別喜歡的作品。想有個地方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可是,你讓我去寫回答?我不敢啊。我不是沒想過,我收藏過問題、制定過計劃、收集過資料甚至寫出過草稿,可就算走到最後一步,也還是不敢發布啊。

當我想答一個歷史問題時,我會突然因慚愧而放棄,因為我想起了殷守甫;

當我想答一個動畫問題時,我又會感到不自信和猶豫,因為我想起了水五郎;

當我對一個海洋生物問題感興趣時,我再次退卻了,因為我想起了喵魚醬;

......

今天的知乎,每一個細分領域裡都已經有了上可學術討論、下願科普啟蒙的專業人士,對於相對正式的問題,我這種三腳貓的愛好者水平要不要去班門弄斧?打開人家的答案列表,一個一個答案好好翻翻,再仔細看看自己的草稿,你還不把這垃圾刪了?

一個愛好者,就算愛好了二十年,看過兩本教材、二百期雜誌,充其量也只是一個資深的愛好者,而一個專業人員哪怕只學了四年專業並從事了一年專業工作,也遠非愛好者可比。

我自幼經歷過競技體育和學科競賽,後來又先後接受了基科和社科科研的基礎訓練,我深知專業化訓練能給一個人帶來的紮實的基本功、嚴謹的學術邏輯和專業的思考方式,也知道野路子往往在到達某個瓶頸後,很可能浸潤再多年也仍駐足難前。

知乎的答案一向偏於正式,尤其是對於嚴肅性的問題。有珠玉在前,我們難免就不敢張口,說算了,這個問題已經被XXX終結了;專業人員還沒來回答,我們想了又想,說算了,還是請XXX來回答吧?

當然休閑類的問題也是很多的,可知乎有別於其他地方,還不是因為那些能滿足我們好奇心的知識見解型內容?娛樂問題隨便灌灌水也罷,嚴肅點的問題想討論又不敢說,對於我這樣的愛好者來說就難免難受。

-

可現在,有了「輕討論」的「想法」,我不怕了,想說就說。本來嘛,那畢竟只是一個想法不是嗎?我永遠無法在每個領域都達到專業水平,但這並不妨礙我的好奇心在陌生的海灘上撿起一塊好看的石頭。

現在我的「想法」時間線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乾淨、豐富甚至優美,說老實話,我自打上知乎以來就從沒見過這麼好看的時間線,從來沒看到過這麼密集的有趣的人。她就像一個擴大版的朋友圈,縮小版的微博。沒有封閉到見不到新鮮血液,也沒有大到滿眼都是亂七八糟的垃圾信息。

我就好像一下子加了好多大牛的朋友圈和微博,可實際上,這麼多有趣的大牛,你想一一關注他們的微博都不容易,想加微信看朋友圈就更難了。而且他們在想法中發布的內容,遠比朋友圈和微博里發的更有趣、有料。

一定有人說,「我的『想法』里全是轉發抽獎的『行為藝術』,還乾淨優美?」那是你的「想法圈」,和我的應該不大一樣。我想,這應該是我們關注對象的不同所造成的。以前我們說「你關注的人就是你的知乎」,現在反正首頁時間線是不指望了,但我的「想法圈」倒是比當年的首頁實現的還好。

-

我想在這裡和我心理、興趣上親近的小範圍朋友圈子說說話,分享幾個冷知識、說幾個感受、推薦點我喜歡的東西、有時候也提一點問題,期待著有趣的半陌生人會在路轉角處出現,然後互相說一聲:你好呀。

我期待著能在這裡,和朋友們聊些專業之外的東西。時不時的,今天的一想內容涉及的領域大牛也會驚鴻一現,糾正我的一個錯誤,或告訴我們一個我們都不知道的知識。讓我們都覺得「聽君一句話,不看時間線」。

我更希望能在這裡認識到這樣的朋友:知道我對什麼感興趣且頗知一二,知道我對什麼很好奇卻蠢蠢無知,而不再只是隔著標籤和我隔空相望。我們有共同的興趣可以搭話,不再像前幾年一樣,隨便認識一個人他不管自己想不想都要跟我強聊圍棋。

要知道從14歲起到今天,除了在知乎寫過幾十個相關科普回答之外,我從來就不向任何不懂圍棋的人主動提起圍棋。現在科普當然也好,但須知科普的時候我不是我,充其量只是一個腳底板的我。大家要看科普看就是了,但請不要隨時隨地將角色溢出到生活中。

我相信我關注的知乎就是真的「我的知乎」,但有時候我也希望,「我的知乎」認識的我,也是真的我。

-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也說不定是虎頭蛇尾。除了關乎人生命運的大事外,我總體上還是個很懶散、沒長性的人。

說不定10天後,我就會因為興趣缺缺而終止這個「神經刀」的「每日一想」計劃。也說不好,我會堅持到100天,然後「百日百想」由於我想法的枯竭而告終。可萬一,我要是堅持到了1000天呢?

琦玉老師經過了三年的鍛煉,成為了興趣使然的英雄。要是我跟著自己的好奇心,走過同樣興趣使然的「千日千想」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哎呀呀,我的好奇心又蠢蠢欲動了,怎麼辦呀。

-

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

2017年10月1日於宅


推薦閱讀:

「十萬想法攻佔地球」里,你的想法被放在了哪個位置?
總是關注別人在幹什麼,易受別人觀念的影響,在乎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如何更好地完成申請美國的藝術學校的作品集?

TAG: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