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地衣是什麼?為什麼帶有地衣苔蘚的茶賣得更好?
依附於茶樹枝幹而生,伴隨著枝幹的形態蜿蜒盤旋。或灰白如干菌,或碧綠似春草,千變萬化極盡自然之美。
這就是茶樹地衣。許多古茶園內,地衣與苔蘚在茶樹之間最為常見,放眼望去,滿是滄桑與原生態的歡愉景象。從西雙版納雨林深處的颳風寨,到武夷山正岩山間的牛欄坑,全國各地茶區,你都能尋覓到這些附著於茶樹表面的身影。
在市面上,這樣帶有苔蘚地衣的茶往往售價較高;許多商家在宣傳自家茶葉的時候也以地衣為產品亮點……那麼為什麼帶有地衣苔蘚的茶較為被市場青睞?地衣苔蘚究竟是何物?茶語網(http://www.chayu.com)走訪多位茶商、茶農與專家,看看茶樹地衣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單叢、普洱、岩茶……
地衣是市場敲門磚
伴隨著懶散的秋陽,我走進這家位於重慶市南橋寺的「老單叢茶鋪」,老闆是個中年人,顧客上門自然泡茶以待。
閑聊幾句,老闆開始極力推薦某款老單叢。為了證實其所言「原生態、無污染、自然健康」的觀點,拿出手機給我看了許多茶山拍攝的實景圖。圖中的茶樹深處高山峻岭,根部及枝幹被大量苔蘚、蕨類地衣圍繞,甚是美觀。
你看這茶樹上的地衣,就是樹齡很長的標誌。我們茶區的茶,從來沒有人管理干預,任其自然生長。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伴生植物!我們還有一款等級較高的老單叢,你能喝到其中淡淡的清新青草味,這就是地衣的魅力了!
至於價格,稍微計算便可知道,以「地衣」為賣點的老單叢,相較於口糧系列的同類茶几乎高出50%以上。雖然沒有在產品信息中詳細標註,但儼然成了好茶的代名詞。
無獨有偶,打開網上銷售平台,不論單叢、普洱、岩茶……但凡稍微有所名氣的店家均附帶著產品的工藝、原料、審評的圖片。其中在原料的介紹中,價高的茶往往都有一幅茶樹枝幹特寫圖,與上述老闆給我看的圖片略有神似。
而價格方面,自然也比其他產品稍高一些,大約在30%以上。當然,一些「鎮店之寶、茶王、茶後」就需另算了。
茶樹的地衣苔蘚越來越成為商家推銷產品的有力方式之一,而銷量方面,這些有地衣實物圖的茶,常常也處於同類產品的平均銷量以上。為什麼帶有地衣苔蘚的茶賣得更好?茶樹地衣究竟是什麼?
部分專家:茶樹有疾,疾在腠理
若要理清茶樹地衣、苔蘚的利弊關係,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茶樹地衣、苔蘚到底是什麼?通過這篇2008年昆明植物研究所曾發布的調研論文《雲南茶樹上的附生地衣》我們能有個大致輪廓。
在其摘要中指出:
對雲南茶葉農場中的附生地衣進行調查發現:附生在茶樹上的地衣有25屬,51種;其中,45種是首次報道附生在茶樹上,包括2個中國新記錄種:癩屑衣和阿曼原胚衣,以及20個雲南新分布種。
殼狀地衣的共生菌絲侵入茶葉樹榦外皮層組織,在生長過程中產生地衣酸,一定程度地加速了農場中茶樹的老化;靠近茶樹發芽點生長的殼狀地衣和葉狀地衣,造成芽體發育不良,對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有一定影響。
這份有多位科研人員參與的調研報告同時也詳盡地標註了如何科學規範地清楚茶樹表面的地衣與苔蘚。不得不說在科學的結論面前,地衣與苔蘚確實是阻礙茶樹生長的「絆腳石」之一。
不止這份科研結果,其實早在1956年至1959年間,我國就有科研隊發布了《茶樹苔蘚地衣的調查及防治研究》文獻。部分摘錄如下:
……群眾稱之為茶鬍子、青苔、茶虱等。苔蘚地衣對茶樹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很大,茶樹枝幹被苔蘚地衣包圍的,就不能萌發新芽,茶樹生長不茂盛,同時地衣有菌絲,苔蘚有假根、侵入茶樹皮層,吸收水分和礦物質養分,且苔蘚地衣蔓生在枝幹上也妨礙光線的照射,茶樹生長勢漸弱、產量減低……
為什麼茶樹常有地衣苔蘚相伴?這與樹齡、溫濕度、地勢、土質、水源的影響都密不可分。有興趣的茶友可以點擊下方大圖查看調查結果。
但是,我們仍需明白一點:無論是如今武夷岩茶的核心產區「三坑兩澗」,還是祁門紅茶的原產地。茶樹是一種喜陰的植物,對漫射光更加偏愛。所以盛產好茶的地方常常較為潮濕,日照短且雲霧長。這樣的環境中,苔蘚地衣自然不足為奇。
上述的調研結論,也要結合彼時「促產量、集中管理」的背景來說,具備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比如把遮陰的大樹去掉一部分。比如適當減少茶樹密度,去掉茶樹周圍部分植物以保證茶樹養分等。
那為什麼如今帶有地衣苔蘚的茶賣得更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市場的角度加以考量。
茶商茶農:市場需求決定經濟價值
帶有地衣的茶銷量更高,而茶品價格與茶農、茶商往往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親自走訪茶山的茶友應該都知道,地衣與苔蘚並非某個特定茶區才有的景象,從普洱到岩茶,從綠茶到單叢,可以算得上屢見不鮮。
即便沒有上過茶山的朋友,應該也從朋友圈的圖片中體驗過那種苔蘚包裹茶樹的自然滄桑之美。這也是茶商與茶農們認可的兩個「準則」:樹齡夠長、原生態無污染。
知名尋茶人胡錦明這樣描述地衣:
十多年間,我遍尋了不少雲南各地的大小茶區。越是深處密林,越是人跡罕至,茶樹被地衣苔蘚依附的情況就越加明顯。但我不覺得這是很大的壞事,相反,如果某個茶園一棵茶樹上都看不見一點苔蘚,那我會覺得這裡的生態有問題。
老胡的觀點代表著市場上一部分茶商的看法。但不止茶商,大部分消費者也更願意購買苔蘚地衣情況顯著的茶葉:
因為這些東西(苔蘚)看起來很有感覺,就是茶樹在自然環境中的樣子。
對茶葉有更加深刻認識的茶友還表示:
苔蘚與地衣這樣的伴生物也會協調茶葉滋味,讓茶湯更加豐富飽滿。在岩茶水仙中如果喝到苔蘚的香氣,那無疑是極好的。不論哪個地區的茶葉,苔蘚地衣都是好茶的標誌之一。
另一位茶商舉了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有位種菜的農民非常科學規範地種植青菜,他家的菜又大又好,但銷量平平。後來他用剪刀在菜葉上挑了一些小洞,類似蟲咬的痕迹,很快便將菜賣光了。
苔蘚地衣也是如此,拋開它對茶葉滋味的影響不說,有豐富蘚、蕨類植物覆蓋的茶樹往往更受青睞。至於前文提及的地衣影響茶葉產量的問題,老胡用親身經歷給出答案:
首先我不否認地衣影響茶葉產量,這是科學。但是經濟價值就有待考量了。我在颳風寨收茶的時候,未修枝的茶樹往往產量少,但能賣到600元/公斤;修枝的茶樹產量高,但只能賣400元/公斤。雖然產量增加了,但對茶農來說經濟價值可能不增反減。
80年代的時候,南糯山曾經提倡增產。將老樹挖掉種植小樹,因為那時候大樹小樹的差距不明顯,小樹產量更高。但從長遠來看,被地衣覆蓋的老樹經濟價值越來越大,到現在小樹完全無法比擬,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僅於此,茶農們對茶樹地衣也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老班章核心產區的一位茶農對我們說:
茶樹長地衣是很正常的,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麼種植茶樹,到我這裡也不願意過多地調整。被苔蘚影響而枯死的茶樹枝幹我們選擇直接折下來就可以了,雖然每年都有這樣枯死的癥狀,但不至於傷害整株茶樹,更不論直接將茶樹致死。
由此可見,茶商、茶農以及消費者,對茶樹地衣問題都保持著樂觀或是開放的態度,而這個群體又是決定茶葉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管理的茶園,人為干預較多。人們為了喝到更好的茶,所以會誤認為苔蘚是一種評斷標準。
事實上,有苔蘚是共生環境,而非苔蘚越多越好。苔蘚長得越好,會阻礙茶樹的健康,吸收茶樹養分和水分。如何權衡利弊?在科學規範的管理與市場需求之間,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之下將茶樹地衣問題保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或許是健康品飲原生態好茶的最優途徑。
-www.chayu.com-
推薦閱讀:
※喝丁香茶有什麼禁忌?
※撕開假老茶的皮 | 8款年份白茶對沖示例真假
※茉莉龍珠|盛夏茉莉一百朵,只為初秋一口茶
※超實用主流茗茶樣本圖:怕買到黑心假茶?請先對照這15款茶葉外形
※南非國寶級神秘植物泡水,出口只能謊稱是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