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中的「復仇」情結

最近在讀阿德勒的心理學相關書籍,儘管這位可愛的小老頭去世已經80年了,但是他的觀點,讀來毫不過時。

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阿德勒的心理學不如弗洛伊德心理學火爆。

隨便問一個知乎網友,恐怕沒有不知道弗洛伊德的大名的,可是說起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卻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打算用一系列文章慢慢講述一下這位奧地利心理學大師的理論觀點,結合一些實際案例以及熱點新聞。對我本人而言,也算是一次深入的學習和領會了。

這一篇,我舉個例子說說阿德勒心理學裡一個著名的觀點:人際關係的復仇。

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人的所有煩惱都產生於人際關係。圍繞著這個基本點,他又提出了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分別是:

1、交友課題

2、工作課題

3、愛的課題

縱覽知乎成千上萬形形色色的問題,其實基本逃不出這三個課題,拿我最常回答的婚姻戀愛情感領域來說,幾乎所有題主,都是在「愛的課題」上出了問題。

我要先簡單對比說明一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學的差別。他們兩個人其實曾經的很好的朋友和夥伴,1899年,阿德勒見到了當時已經成為精神病理學領域權威的弗洛伊德,29歲的阿德勒跟隨弗洛伊德學習了九年之久,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

1910年,阿德勒擔任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他和弗洛伊德的蜜月期終於也走到了盡頭。

阿德勒離開弗洛伊德另立山頭,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個人之間關於人性和心理學的觀點衝突。阿德勒覺得弗洛伊德過於強調性衝動對人的影響,而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本質上是一種「原因論」。

「原因論」的弊病在哪裡呢?如果你心理有煩惱甚至疾病,你去問弗洛伊德,那麼弗洛伊德學派會詳細的把你的過去和童年加以了解,然後從中推斷出原因,比如性壓抑,性別錯位,性扭曲等等。

問題是,你知道了原因(其實無法證偽),也做不了什麼,你回不到過去,所以如果你在「原因論」的支配下,對不起,你會發現你無法改變你自己,因為你改變不了過去的原因。

這讓從小就陷入自卑心理,成長過程受到許多挫折的阿德勒當然無法滿意。

針對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論」。

從「目的論」出發,你會發現,所有情緒以及情緒問題,都變成了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工具。

阿德勒用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案例分析,闡述了他的「目的論」,同時也引出了他的一個重要觀點:人際關係中的「復仇情結」。

案例:遭受父母嚴苛對待甚至虐待的孩子,很容易走向歧途——逃學,和混子混在一起,甚至會出現極端的割腕行為。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肯定就從簡單的因果律角度歸結為:「因為父母用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變成這樣」,就像因為不給植物澆水,所以它們才會幹枯那樣。這個解釋確實簡單易懂。

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卻不會去這麼看待問題,他試圖挖掘出孩子這樣做的隱藏目的——報復父母。

試想,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為,逃學,甚至割腕,那麼父母就會煩惱不已,難過氣憤不好受。孩子正是知道他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後果,才如此做的。

也就是說,孩子並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

阿德勒進一步強調:如果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麼當事人雙方之間幾乎不可能調和了,所以,應當儘可能避免陷入這個階段。

那麼,如果才能避免陷入復仇關係階段,以及,如何解除復仇關係呢。

我們以後再談。

做個補充,知乎情感類話題下面,很多題主就已經和自己的配偶或者家人,或者婆媳之間發展到了彼此報復的關係階段,一旦到達這個階段,處理起來相當棘手,但我不推薦大家去學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實際上,學了也沒用的。

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讀阿德勒的心理學,那是一門真正實用的,可以使用的心理學,也是能夠真正為你和你的生活帶來改變的心理學。

不信的話,走著瞧:)下篇見。


推薦閱讀:

三招學會情緒掌控,從此告別玻璃心!
為什麼階層不平等那麼討人嫌卻始終難以消除呢?
遇到外星人,怎麼和他打招呼?
多看幾遍就懂了?——談談技巧習得的「幻覺」
應采兒為二胎努力,你怎麼看?

TAG:心理學 | 弗洛伊德 | 父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