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面對黃疸,如何做出合理的判斷?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黃疸(五)面對黃疸,如何做出合理的判斷?

梧桐媽媽還是希望盡量幫你減少過度醫療。當你了解更多一些的知識,我想當你看到孩子膽紅素升高明顯,不至於一下子腿軟得找不到北。以下方法不屬於國際主流的診治標準,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你作出相對合理的判斷和抉擇。希望對同樣身處迷茫困惑中焦躁無助的你有所幫助。

目前沒有特別的檢查方法,協助診斷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屬於排除性診斷。也就是說,把別的病因排除了,基本上就是它了。

看看,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千千萬萬,怎可能一個個排除呢?不過,它還有一個稍微確切些的診斷方法,就是停喂母乳。

診斷性停喂方法如下:停喂母乳3~5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接著母乳餵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往往不會達到原有程度。其實,一般停喂48小時就夠了,只要膽紅素數值顯著下降,基本就能診斷了(但絕對不是100%,母乳性黃疸可能與別的病因有所疊加)。

不過呢,診斷性停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效果可能不確切,甚至可能有貽誤疾病診斷的風險。

i. 如果孩子只吃母乳,不一定會接受奶瓶,即使接受奶瓶,也比較焦躁,往往得鬧騰一陣。

ii. 孩子出黃疸的時候往往是頭幾周,哺乳的媽媽和吃奶的寶寶還處在磨合期,媽媽奶量也需要寶寶的吸吮幫忙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早期乳管容易痙攣堵奶。倘若突然不餵奶,媽媽奶量逐漸減少或乳腺炎,都不少見。

iii. 寶寶在2~6周,經常是母乳性黃疸最嚴重的時候。這時候孩子進入加速生長期,吸吮需求很旺盛,吃得很頻繁、不規律、情緒焦躁、睡不好覺、不好帶、吃奶瓶容易過度餵養,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形下停喂母乳,多被動啊!

iv. 終於決定復喂,有時比想像的麻煩、困難很多。寶寶很可能有不同程度乳頭混淆,容易鬧騰,或一吃乳頭就睡覺,要麼容易把媽媽乳頭吃破。如果媽媽需要追奶,還得試著滿足這個加速生長期吃得更多、腸胃又被奶粉撐大、口味被奶粉弄亂的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並且特別容易喪失信心。很多孩子就此被迫長時間混合餵養,更有不少寶寶在短短几周后,就永遠喪失了吃母乳的機會。

v. 這時候停喂母乳,在目前我國多數大家庭環境里,比較艱巨。孩子實在太小,除了媽媽很困惑焦躁,一家人都很著急,又都沒經驗,配合情況往往很不理想。媽媽一會兒停喂,一會兒脹奶,一會兒手忙腳亂張羅擠奶、儲存,孩子在停喂、復喂期間又很焦躁,為了安撫他一家人折騰來折騰去換著法兒哄和抱,七嘴八舌地猜著原因。這些不明就裡的現象和冗雜的操作,會讓一家人又困惑又煩躁。大伙兒本來就常對母乳媽媽不待見,有意無意阻撓,這會兒更有可能有事沒事就攻擊媽媽的母乳。如果媽媽拿吸奶器擠出的奶水讓家人看到,大伙兒往往會好奇地觀察,嘖嘖地品頭論足,「奶太稀」、「奶不好」、「奶不夠」……鐵錚錚的「證據」,來自至親苦口婆心的規勸,讓你慍怒、無助又沮喪。

vi. 其實,診斷性停喂,並不是所有的孩子膽紅素數值都會快速下降到課本描述的水準。比如,倘若孩子處於黃疸上升期,血色素破壞率最高點,診斷性停喂效果未必理想。

vii. 倘若孩子真的是病理性黃疸,有可能造成病情貽誤!有的病理性黃疸增速很快,甚至來不及應對處理,這會兒決定一口氣停好幾天母乳觀察膽紅素變化情況,而不是及時就診,顯然不大合適。所以,診斷性停喂,往往只適合快一周時黃疸才慢慢升起來,增速不怎麼快,數值比較穩定且在照光處理安全區間範圍內,一般狀態比較好的孩子(不過,這類孩子多半挺安全,還需要停喂母乳嗎……)。

所以,診斷性停喂母乳操作,貌似不是信價比很高的選擇。梧桐媽媽其實挺不希望你停母乳。還有什麼辦法幫忙判斷?可以再看看以下幾條。

②檢視圍產期不利因素,比如胎膜早破、胎糞或羊水吸入、產傷、窒息、頭皮血腫、圍產期感染、宮內感染等。媽媽、寶寶有沒有特殊用藥史,包括我們常用的抗生素、中藥、感冒藥等。這些原因導致病理性黃疸的可能性挺大。多數病因容易找到,不過也有些宮內感染和圍產期感染,比如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等,孩子出生時可能表現正常,起病隱匿,慢慢出現黃疸和其他癥狀,那就挺難判斷。

③看孩子狀態。如果孩子能吃能睡能玩,一般問題不大。不過,也不要盲目自信,孩子個體差異很大,早期表現千差萬別。也有許多病理性黃疸,一開始狀態未必很差。

而剛剛讓小生命猝不及防地闖入生活的新手爸媽,往往缺乏判斷的經驗,遇到各種問題手足無措,腦袋裡的弦一會兒太緊,一會兒又過松。他們並不確定孩子有沒有不舒服,跟黃疸有沒有關係。比如,有許多正常孩子,一生下來就睡很久,一日累計超過20小時!我們常會擔憂孩子是不是精神不好,是不是黃疸造成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敗血症就可能導致孩子精神萎靡,昏睡很久,黃疸加重,且新生兒嚴重感染體溫可能不升反降,也不一定有其他感染中毒癥狀。這多難區分啊!還有不少正常孩子,不是胃食道反流就是腸絞痛,要麼乳頭混淆,要麼照料者總在更迭,孩子哭鬧個沒完,似乎沒個歇的時候,不好好睡覺。這些現象特別常見,怎就知道不是黃疸鬧出的異常表現,甚至精神癥狀呢?

那我們再看看下一條。

④排除性診斷,不是無章可循。雖然病理性黃疸疾病譜非常廣,不過最常見的是溶血性疾病,肝膽系統疾病,炎症性疾病,頭皮血腫。除此之外各種遺傳、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多半挺少見。

看看,哪些檢查我們可以首先考慮做一做,在給孩子傷害最小的前提下,針對性而高效地找到或排除各類疾病的線索?

i. 肝膽B超(彩超):上述那些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疾病,除了頭皮血腫等,沒幾個不會導致肝脾增大的,只是增大的程度有所不一。當然,有些非常兇險的溶血性疾病,孩子剛出生幾小時至1~2天,肝脾還沒來得及增大,黃疸就躥高造成核黃疸了,不過相對而言很少見。況且,剛出生嚴重的黃疸和孩子的異常表現,一般不會不引起家人和醫務人員的重視。

孩子睡著了做檢查,當然是最理想的。其實,有經驗的醫生摸摸孩子肚子,就大致知道肝脾大小、柔韌度情況,結合孩子其他的癥狀表現,心裡就有些數了。

ii. 手指血常規:可以初步判斷有無感染和貧血。前者可以從白細胞數量和分類大致看出來,不過1歲以內,特別是1~2個月以內的新生兒,白細胞測值可能偏高,得和嬰兒精神狀態、其他癥狀等綜合判斷。後者主要看血紅蛋白量,多由溶血造成,不過,不是所有溶血性疾病都會造成貧血。

你很可能會問,靜脈血常規更準確,為什麼要做手指血常規?孩子總血量少,而檢測血樣的儀器是一樣的,檢查抽出來的血得和大人一樣。一般而言取血試管中1~2ml血對大人而言是九牛一毛,對嬰兒而言分量就不小了。因此,盡量還是用手指血檢測指標進行初步判斷。客觀上給這麼小的孩子指頭上扎針,比靜脈抽血痛苦小一些,也容易許多。

iii. 肝功能:這項檢查得耗費孩子1~2ml血液,不過很重要。除了頭皮血腫等,絕大多數導致病理性黃疸的疾病,或多或少會影響肝酶、膽紅素的主要種類和量。因此,它主要看肝酶高不高,膽紅素的數值和分類。前者可以初步判斷有無嬰兒肝炎綜合征,再順藤摸瓜尋找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後者可從間接、直接膽紅素升高的量和比例,進而判斷疾病大致所處的部位。具體詳見上述。

iv. 如果高度懷疑溶血,可以選擇做些溶血相關檢查。比如懷疑ABO溶血等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以檢測母嬰血型、coombs試驗等;懷疑蠶豆病,可以檢測G-6PD活性等。有條件可以做紅細胞鏡檢。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怎麼這麼麻煩!孩子很遭罪!要知道,當你懷抱一個安寧可人、明眸善睞的「小黃人」,卻拿著病重通知單,站在RICU門口踟躕,醫護敦促你辦住院手續,那時你很可能就不這麼想了。初步的篩查能給你和醫生一個基本的判斷方向,最大程度避免過度醫療,又不至於遺漏疾病的蛛絲馬跡,貽誤診治。「兩害相權取其輕也」,做個B超,扎幾針,可比折騰停母乳、餵奶粉、又喂母乳,或直接母嬰分離住院扎針、檢查、照光、餵奶粉要強得多。

不過,很多時候,指望一下子找到確切病因未必現實。事實上很多少見些的疾病未必能查出來,各地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地方醫院也未必有相應的檢測條件。但上面這些方便、快速的常規檢查,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疾病的線索。如果高度懷疑病理性黃疸,間接膽紅素又很高,住院照光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我們可以一邊緊鑼密鼓地治療黃疸,一邊順藤摸瓜尋覓疾病的線索。

⑤密切監測黃疸數值變化,看它竄得快不快,以及後續波動情況。

由上述我們知道,黃疸的變化規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協助揭示病因的性質,也能幫助我們抉擇、權衡,是否需要選擇照光處理。雖然月子里也得跑幾趟社區醫院,有些麻煩,不過還是安全第一,小心謹慎些總是沒錯兒。

i. 孩子剛出生,護士會常來測黃疸,也會叮囑你觀察,看看黃疸竄得快不快。雖然我們在臨床上見到少數竄得很快的疑似母乳性黃疸的病例,但通常沒有溶血性疾病竄得那麼快。所以,如果黃疸第一天就出來了,1~2天就竄到12~15mg/dl甚至更高,那就別猶豫了,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趕緊照光處理要緊。

ii. 對於正常足月的孩子,3~4天後,黃疸趨於穩定在某一數值,接近臨界值18~20mg/dl,波動不大,如果孩子狀態很好,也可以再觀察觀察。不放心可以做做上面提到的檢查,排除一下。

早期紅細胞破壞較為明顯,即使是母乳性黃疸,停喂母乳效果一般不會很好;另一方面,此時媽媽和寶寶處於哺乳磨合期、奶量上升期,這時候停母乳很麻煩,所以早期診斷性停母乳操作,不作推薦。

只要黃疸數值處於正常範圍區間內,比較穩定,不需要額外處理。定期複查膽紅素水平,密切觀察寶寶狀況。

iii. 母乳性黃疸多在2~4周達到峰值,最好這期間每周都檢查下膽紅素數值,並密切觀察孩子狀態。如果膽紅素數值趨於逼近臨界值,媽媽不放心可以在此期間嘗試診斷性停喂母乳,1~2天即可,不要戀戰。實在不想停母乳,可以做做上述檢查排除一下病理性黃疸。

如果黃疸時間太長,超過1個月還沒有下降趨勢,對診斷不放心,也可以嘗試診斷性停喂母乳操作,或進行上述檢查。

iv. 一些肝膽系統疾病導致的梗阻性黃疸,有時跟母乳性黃疸的變化趨勢有類似的地方。有些新媽媽盲目樂觀,覺得孩子可能問題不大,一直沒帶他診治,從而貽誤了治療時機。對於新生兒膽道梗阻,越早治療越好,治療時機控制在2個月內,最好是1個月內,非常關鍵,預後將大大改善(生存期大大延長,不過成年後發病幾率還是很高)。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大便」章節。

總體而言梗阻性黃疸上升時機要比母乳性黃疸滯後些,可能在滿月前後甚至更晚。這些梗阻性黃疸在出生的時候還好,之後越來越重,或「退而復現」,也有黃疸總在波動的。因為結合膽紅素升高,寶寶身上的黃色稍微明亮些,仔細看跟鄰居家孩子可能黃得有點不一樣,但對於小嬰兒不一定好判斷。有些寶寶會伴隨「陶土便」,癥狀可能存在波動性。

如果高度懷疑,一定要早點做肝功能、肝臟B超等檢查。

v. 孩子在黃疸期間,「攢肚子」不解大便怎麼辦?所謂攢肚子,是一個民間的說法,很貼切,指的是孩子進入加速生長期,吃得多,拉得少,長時間不解大便的現象,孩子無明顯不適,最終解出來的大便較軟,跟一般的便秘、大便乾結有本質的差別。因此,攢肚子屬於生理現象,經常出現在產後1周,2~6周,2月,3月,6月前後。母乳由於利用率高,出渣量少,更容易攢肚子。

問題來了……一開始醫生都會叮囑多吃多拉,幫助排黃疸,這下可好,孩子幾天甚至幾周不大便,這黃疸能降下來嗎?

民間處理攢肚子,往往過於積極。出生不久的孩子被打開塞露,還被喂益生菌、茵梔黃等藥物,還大量喂水喂糖,試圖增加排便。很多孩子打了開塞露,接下來又好多天不解大便,再接著打,還是不行……我個人挺反對這麼做,開塞露看似無害,有些敏感的孩子還是可能暫時影響到括約肌功能的;喂這喂那對他的腸胃更不好了,對黃疸沒有幫助,卻容易造成乳頭混淆、味覺混淆、流量偏好;大量的藥物佔據腸胃甚至刺激腸胃,孩子很容易營養不良,另一方面,反而影響出渣量,可能造成黃疸加重!具體見下述。所以,胡亂折騰孩子,弊端遠遠大於莫須有的好處。

所以,關鍵點在於,孩子膽紅素是高了,逼近警戒範圍沒有?有上升趨勢沒有?如果有,可以謹慎地考慮開塞露增加排便,但不要用太多次。期間密切監測膽紅素數值變化情況。如果簡單處理後,膽紅素數值仍舊不斷逼近警戒值,我們可以考慮診斷性暫停母乳、檢查或照光等操作。如果膽紅素數值處於安全範圍區間內,數值比較穩定,不管有沒有大便,仍舊不需要任何額外處理呢!

雖然我們知道大便幫助排黃,便秘可能導致膽紅素上升這一理論,其實我們在臨床觀察,大便次數和量對膽紅素水平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卓著。原因並不明確。我們做好密切監測,一切還是以膽紅素水平和變化情況為準繩,考慮是否需要進行相應處理。

vi. 治療性停喂母乳,有必要嗎?剛才提到過,我們可以利用停喂母乳後膽紅素迅速下降這一特性,幫助診斷母乳性黃疸。那麼,我們需要利用這一特性,幫助治療母乳性黃疸嗎?

梧桐媽媽接受了不少諮詢,發現許多醫生拋出母乳性黃疸的診斷,或只是覺得母乳會加重黃疸,就讓媽媽們回家停母乳,餵奶粉。母乳性黃疸復喂後,膽紅素有可能再次上升,於是這些媽媽不斷地停喂,復喂,停喂,又復喂……來回折騰幾次,奶基本上弄沒了,孩子也死活不肯吃了,特別不好帶,又焦急萬分地來問我是不是餓著孩子了,怎麼追奶。一問,膽紅素數值一直沒超過7mg/dl。

其實,停喂母乳,只是為了診斷而已。只要診斷了母乳性黃疸,就不需要再停餵了呀!剛才提到過,母乳性黃疸很安全,迄今為止並沒有明確的導致核黃疸的報道,那還非要把黃疸降下來做什麼呢?接著喂一點兒關係也沒有!況且,復喂後,即使膽紅素上升,也很少達到原有水平,更很少超過警戒線,大伙兒做好監測就好,並不用卯足勁變著法兒非把黃疸快點兒弄正常不可。為此把奶折騰沒了,變來變去把孩子弄糊塗了或身體不舒服,吵得不得了,很難帶,真是得不償失。

還是那句話,我們根據膽紅素水平和波動情況,來決定我們下一步的操作。孩子沒有基礎疾病,正常區間內的黃疸不需要額外處理。

vii. 梧桐媽媽認為,跟著國際最新的黃疸診治指南走,的確最穩妥。雖然這些指南總會稍微偏於保守,曾經的指南也讓我們走了不少彎路(具體見下述),但它們是眾多科學家花多年心血統計出來的數據總結,並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總體而言最為安全,最大程度避免過度醫療,又不至於遺漏疾病。

想想,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總有不盡人意之處,但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摸索,最新的科研證據,多數時候是目前最好的參照物,醫生個人的學識和判斷,總歸是很有限的。倘若連國際權威指南和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都信不過,我們還能相信什麼,遵循什麼呢?客觀上,診治標準清晰,法律也有依託。

不過,有個前提,醫療知識更新換代很快,一定要趕上潮流。如今很多醫院的醫生提出的治療舉措還是文革大躍進醫療時期的;光療標準,還來源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流行病學資料,還不怎麼「接地氣」!這類陳舊的知識已然變成「偽科學」,害人不淺。如果沒跟上時代的步伐,那太out了,也常打著愛的名義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viii. 如今,黃疸監測手段(使用黃疸儀,進行經皮膽紅素水平(TcB)的測定),社區醫療已經普及得很不錯了。我們在家門口的社區診療機構就能方便地監測黃疸指數,不必大包小包、扶老攜子,冒著交叉感染的風險,千里迢迢去火車站一般的大醫院排隊,等著護士拿黃疸儀「滴」一下了。

另外,我們需要了解,黃疸儀的測值受許多因素影響,跟寶寶自身的膚色也有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膽紅素水平較高時經皮測得的TcB值可能低於實際血清膽紅素水平,因此在TcB值超過小時膽紅素列線圖的第75百分位時建議抽點兒足跟血,測定血清膽紅素。在臨床使用中應定期對儀器進行質控。

那麼黃疸是否一無是處?為什麼醫護人員這麼積極祛黃?明天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本 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 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已 出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 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 紹以及獲得方式。)

推薦閱讀:

正常的黃疸和不正常的黃疸,家長務必留心(問題匯總)
(桐媽原創)你家娃是不是也曾這樣處理過黃疸的?常見的處理黃疸的做法(多半是謠言和誤區)
(桐媽原創)黃疸一無是處?為什麼醫護人員這麼積極祛黃?
(桐媽原創)照藍光原理是啥?為什麼是照藍光,而非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照藍光有副作用嗎?啥時候停?

TAG: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