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董卿3連跪,是家庭教育的勝利!
來源:公號「艾科思科學教育」
艾科思科學教育
一個真正做項目的科學教育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推出的品牌節目《開學第一課》已經陪伴全國中小學生走過了9個新學年,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中華驕傲。而最值得我們驕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依然在我們血液流淌著的的傳統美德和文明。
視頻時長1.5小時,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這期節目,很多學校要求孩子寫觀後感,足以體現其重要意義。在節目中,他們也邀請了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為孩子們言傳身教,而在採訪環節中,由於許淵沖老先生已經96歲高齡(可能有些耳背)。
許淵沖老人是著名的翻譯家。說到著名,他有三枚非常硬氣、足夠牛氣的「鑒定章」:
一是國際翻譯家聯盟的2014年「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他是該獎項自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二是國家漢辦、北京大學共同設立的「國際漢學翻譯大雅獎」;
三是由國家文化部等單位評選的 2015年「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古典文學是班主任董卿心目中的"中華驕傲",她的魅力和對詩詞的熱愛深深的觸動了觀眾。班主任董卿,穿的是白色長裙,在採訪中,為了方便坐車輪椅上的許淵沖老人說話,董卿突然單腿下跪,近距離和老人交流。
這一幕是對尊師敬長這一中華傳統美德最生動的言傳身教。
在這短短的3分鐘里,董卿一共跪地3次。
第一次,董卿在向孩子們介紹老人小時候英語水平時,她跪在老人身邊,帶著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問;
第二次,董卿和老人談論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剛要仰起頭回答,董卿就立刻單膝跪下,與老人保持平視;
第三次,談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讀一篇莎士比亞,當時董卿帶著關切又有點心疼的語氣問老人晚上幾點睡覺。
董卿這一舉動,不僅為現場的小朋友樹立了典範,更贏得了一致讚美!穿著高跟鞋和緊身裙半跪在舞台,既要優雅又要謙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卑不亢,優雅謙卑,大氣從容,尊重他人,這一跪不僅是對大師的尊敬,還是對文化的尊重,更是自我修養的體現!更多人只看到董卿那一跪,而我希望你關注到其背後的教育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董卿的成長故事:
看點
01
雖然是女孩,卻從沒當過「掌上明珠」。
- 未來你的孩子,是一個只會學習的高智商機器,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1973年董卿在上海出生了。她的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的,爸爸董善祥是報社的總編輯,媽媽金路德是大學物理系教授。董卿也先後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1999屆本科班,華東師範大學2002屆碩士研究生班,上海戲劇學院MFA藝術碩士班。
她的父親曾是個貧窮的農村娃,是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成為高材生,改寫了一生的命運。所以他對女兒董卿也懷著同樣的期望,從小就對她施展了「魔鬼教育法」,類似中國版的「摔跤吧爸爸」,作為獨生女的董卿,從未嘗過被視為「掌上明珠」的滋味。
董卿兒時與父母的全家福
◆ 不許照鏡子
董卿在上海出生,7歲才開始在父母身邊。父親要求她承擔家務:每天刷碗、擦地;命令她不許多照鏡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董卿回憶道,「此外,爸爸還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認為女孩子不能過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 抄古文、鍛煉身體
董卿稍能識字,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除了文學素養,還要鍛煉身體。
天沒亮,爸爸就把還在夢鄉的董卿喊起來,讓她到家門口淮北中學的操場上跑一千米:「那時候學生出早操,我一個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著你,像阿甘一樣。」
◆ 勤工儉學
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董卿「勤工儉學」。董卿講起一段最為辛酸的經歷:「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 鋪床單時要把床墊抬起一角,特別費力。
當時董卿覺得很委屈,爸爸特意到賓館看她:「我一見到他,哇地一下就哭了起來,說太累了,我不幹了……他還很難得地摸了摸我的頭,說堅持一下」。種種苦澀的經歷曾讓董卿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看點
02
「虎爸」式教育不提倡,但優秀的習慣是終身的。
- 優秀是一種習慣,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就值得所有家長朋友深思。
董卿與父母
董卿說,大一放假,一家三口在爸爸的提議下,難得下餐館吃了頓飯。吃著吃著,父親突然舉起酒杯:「我敬你一杯吧。我跟你道個歉,我想了想,這麼多年,我對你有很多方式不對,你別往心裡去。」」
講到這兒,董卿的眼淚立刻掉了下來。她說,那頓飯,從來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我爸爸自己的經歷,讓他特別篤信一點,就是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改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來的,所以對我也有著這樣的期望。」董卿說,爸爸是個很嚴謹、很堅忍也很善良的人,很慶幸自己身上繼承了他的這些優點。
最值得我們驕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依然在我們血液流淌著的的傳統美德和文明。董卿的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家庭良好的教育。董卿在採訪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時,以跪地的身姿,附耳提問,專註傾聽!
優秀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別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如此。
「孩子還小,你跟他較什麼勁?」
北大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過,在心裡上,媽媽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會在母親的眼裡看到自己的存在,孩子會模仿著家長做事情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同樣,在外面,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反映出來的就是家長的教養體現,但凡是沒有教養的孩子,背後都站著個同樣的家長。
所以,別再拿「孩子還小,你計較什麼啊。」當護身符了。現在做父母的不教育好,以後社會就會幫你教育。現在你不用言行去約束,以後社會就用法律來管制。難道這些例子,平時聽到的還少嗎?
人們往往容易原諒小孩子因為體質脆弱,情緒敏感而造成的哭鬧,但是卻很難容忍公共場合一個半大孩子不停吵嚷,打鬧,上躥下跳,甚至對陌生人拳打腳踢……前者是孩子的天性,後者是家長不加引導或制止的教養缺失。
而熊孩子問題的背後,便是教養缺失。
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你告別。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 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 2、懂得關心幫助他人
不再奉行「最重要的是孩子開心」的理念,而是教他關心並幫助他人。懂得什麼時候該尊重他人的需求,可以讓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 3、不要一味縱容孩子犯錯
不能以「他還是個孩子」為借口給他開脫,再小的孩子,也要教給他正確的是非觀,不任由其犯錯,任由他是非不分,永遠不懂事下去!
▊ 4、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要讓孩子意識到,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但處理方式的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結果。幫助他學會有效地管理並表達這些情緒。
▊ 5、給孩子一些機會去履行責任
當孩子被期待去幫助父母做家務,幫助他人也自然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對孩子表達感謝,鼓勵他們也這樣,使感謝成為他們的習慣。
▊ 6、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引導孩子遵守公共秩序,不隨意跑跳。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大小便。在家裡亂蹦亂跳驚擾到鄰居時,一定要嚴厲制止,並講清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教他站到別人的角度思考。
▊ 7、幫孩子找個年紀相仿的朋友,並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擁有一個年紀相仿的朋友,能讓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學會彼此分享,學會彼此分享,學會相互忍讓,學會擔當責任。
幫孩子最簡單的就是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自由支配」,這會幫助孩子區分「你的」「我的」,同時學會了正確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
▊ 8、教孩子信守承諾
即使遇到某種困難也不要食言。自己說出來的話,要竭盡全力去完成,身體力行是最好的諾言。
▊ 9、讓孩子享受自己的空間
在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由探索,可以嘗試讓他自己判斷,自己決定,自己承擔。
▊ 10、會原諒,懂得寬容,孩子學會等待
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當人們釋懷時,實際上是在對自己施以善意。事實上,人人都會犯錯,只有通過錯誤才能學會成為更好的人。
讓很多情況下,屬於所有人的資源是有限的,後來者必須等待。這能讓孩子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擁有一個意願等待的好心態。
▊ 11、多花點時間陪孩子
定期花時間陪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感受被愛,孩子才能學會向父母表達想法,展示情緒,並學會如何愛別人。一定要陪伴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長!
▊ 12、做孩子的好榜樣和心靈導師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時,要注意言傳身教,而身教的力量大於言傳。
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讓孩子成為「中華驕傲」,首先我們先讓自己成為有教養的好父母。如果自己犯了錯,也要向孩子承認,並教會他們怎樣才是對的。為人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推薦閱讀:
※北大學霸與父母決裂12年:恨不能讓你更強大,愛也不能
※如何看待微博上的女同性戀出櫃,被其母極力阻攔,並在與一同性戀母親的對話中相互對話過激的事件?
※為什麼我們都是從垃圾箱里撿來的?
※父母尚在苟且,今天沒有詩和遠方
※無法原諒父母因強盜邏輯帶給我的傷害,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