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福寺?水御堂

(1988~1991,兵庫縣淡路島)

安藤忠雄對宗教建築絲毫不陌生。1988年,在接到關於在淡路島山區為「真言宗」本福寺的教眾修建一座新大殿的委託時,他的「教堂三部曲」中的最後一個作品「光之教堂」正在接近完工。「風、水、光」三座教堂各有特色,它們充分利用場地的優勢,將某種單一的自然元素髮揮到極致:風之教堂的風之長廊、水之教堂佇立在湖心的十字架以及光之教堂牆上用光雕刻出的十字架,都是極具符號性的建築特徵。

這三座建築都是基督教堂,帶有鮮明的西方色彩;而本福寺的新大殿將為東方禪宗服務,這也是安藤第一次深入探問自己所浸淫的宗教文化。

「真言宗」是佛教在日本的一個大分宗,本福寺為其代表性寺廟之一,位於淡路島山區。舊寺安靜地端坐在一處小山丘腳下,沿著小徑走上山丘,便可眺望整片大阪灣。安藤第一次參觀基地時,便注意到了這座小山丘,他反覆漫步於舊寺和山頂之間,希望在自然之中找到平衡。

出於對古建築的保護以及對記憶的留存,安藤並不打算拆掉舊寺以使用其基地;另外,他也極力主張在盡量不破壞周圍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展開重建工作。因此,新大殿地址被定在山丘之上。屆時,舊寺將做全面的修繕,以恢復其外觀並保留基本功能,僧侶和來訪者可以從舊寺出發,沿山間小徑步行前往新大殿。安藤的這一構想得到了寺中僧侶們的支持。

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去設計新大殿的外觀。日本傳統的佛教建築樣式深受中國影響,以木結構搭配大屋頂為主,外形中正、體量巨大,以對稱和諧為美,如京都的東本願寺、奈良的法隆寺,以及唐朝東渡到日本的鑒真和尚所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都是聞名世界的古剎。安藤當然不希望僅僅設計一座傳統樣式的新大殿,他希望用現代的建築語言去探索宗教建築深邃的內在世界,重現其真正本質的東西。他的「教堂三部曲」同樣也只是保留了基督教文化中的某些基本要素如「十字架」、「聖壇」,轉而利用自然元素如風、水、光來營造發人深省的靜謐空間,使參觀者的感知沉澱,進而追溯精神的本源。

在思考佛教的精神本源時,安藤想到了釋迦牟尼端坐在水中盛開的蓮花上、為世人講解佛法的場景,一種潔凈、超然的意象油然而生。水是最容易接收和感染人的情緒的物質,也是最能夠反應自然變化的媒介;蓮花不僅象徵著純粹的佛理,也寓意著破水而出的洗鍊人格。安藤計劃在山頂設計一座圓形蓮池,通過水麵與天空對話,新大殿被藏在蓮池之下,一半體量卧在山中、另一半面向大阪灣。蓮池正中的一條甬道將水面一分為二,沿著甬道一直向下,經過一片昏暗後便進入新大殿。

這樣的設計遭到了本福寺僧侶們的一致反對。僧侶們首先不能接受的是沒有大屋頂的外觀,將屋頂鋪滿水也被認為是不可理喻;其次是反對向下進入新大殿的方式,傳統的佛教建築都是踏著向上的階梯進入大殿,以表達宗教修養的提升和對真理的接近,安藤的向下甬道不僅有悖這一常規,更是需要走很長一段的昏暗空間。

本福寺新大殿的修建工作陷入僵局,最為難的夾在安藤與僧侶之間的業主井植敏。井植是三洋電機的董事長,他的胞弟曾因「六甲集合住宅二」與安藤結下深刻友誼,井植也對安藤給予全部信任,並對「從蓮池之中向下進入新大殿」的想法表示支持;但另一方面,畢竟新大殿是為僧侶而建,若得不到他們的肯定,那麼這個項目便沒有意義。在苦惱之於,井植來到大德寺拜訪當時已經年過九旬的高僧立花大龜大僧正,希望能得到建議。沒想到大僧正在聽完之後立即回答:「進入佛教原點的蓮池中這想法非常好,請務必實現。」這一席話使形勢逆轉,項目馬上就動了起來。

安藤將新大殿起名為「水御堂」,並做了詳細的設計:

整座大殿位於山坡之上,由於是斜坡地形,所以將主體一半埋在地底、一半露出地表;露出地表的一側開窗,並向西遙望大阪灣。大殿的屋頂是一座種滿蓮花的大水池,呈橢圓形,長軸40米、短軸30米;大殿則呈圓形,直徑14米。大殿主體沿清水混凝土牆面從上至下傾斜,形成一條拉鋸很長的斜坡度。屋頂蓮池的正中央開闢出一條向下的甬道,來訪者拾級而下,進入大殿。

大殿主體包括屋頂蓮池都由清水混凝土澆築,而內部則是規則整齊的傳統木結構,且都被漆成紅色。

除此之外,蓮池附近的坡頂平地被規劃成一片鋪滿白色碎石的開闊地帶,一彎一直兩道簡練的清水混凝土牆被放置在其中,將蓮池藏在牆後,而碎石的盡頭銜接上山的小徑。這樣,整座建築便更好地融入了周圍環境。

安藤最原始的構想被有驚無險地保留了下來,新大殿於199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功能上,水御堂的牆體厚重堅固,屋頂水池的施工更加精密,內部承襲了安藤一貫的實用主義,佛堂應有的部分都被置於其中;形式上,水御堂擺脫了傳統佛教建築樣式的桎梏,在保留佛教意象的同時,用現代的建築語言如混凝土、簡單幾何做出大膽的設計,結合自然元素,以全新之姿佇立於當下,並與舊寺交相呼應,承其歷史;寓意上,從蓮池正中的向下進入方式,既是對佛教原點的探尋,也是對業障的洗滌,謂之「水中涅槃」。

很快,水御堂不僅被寺中僧侶所接受,更成為建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偉大的建築師善於規劃路徑,因為來訪者對建築的體驗不僅是來自進入內部,而是從他踏上通往建築的路徑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要進入水御堂著實不易,但也真正稱得上是一段朝聖之旅。

來訪者從攜著厚重歷史的舊寺出發,走上一條被夾在鬱鬱蔥蔥的樹木之間的小徑,往坡頂尋去。在途中只能看見大殿的主體——一棟素雅的混凝土建築;可路還沒走完,周圍都是翠綠,必須繼續往上。小徑的盡頭被平滑過渡到一片鋪滿碎石的開闊地帶,卻還是沒有見到蓮池,因為一堵高過人頭的筆直的清水混凝土牆擋住了視線,只得繞牆而行,牆面光滑如綢,卻也嚴峻冷酷到沒有一絲表情;原以為走過牆的盡頭會視野開闊,卻發現它身後還有另一堵弧形的牆,要見到蓮池還得繼續沿著牆面行走。四周安靜到能聽清腳踩石子的細微聲響。由於冷清單調而不住抬頭,卻發現視野被局限在兩堵牆中,僅剩藍天、白雲。終於,在繞過兩堵牆後,蓮池現身,此時來訪者已經站在大殿的頂上,往西邊眺望便是大阪灣,視野一片開闊明朗。這一段上山的路程不知道拒絕了多少人,不經意間,擦肩而過的僧侶已繼續前行,並逐漸消失在蓮池中。

進入新大殿的階梯在蓮池正中,向下延伸至池底,並最後隱於昏暗中。拾級而下的過程使來訪者感到越來越壓抑,眼前是通往黑暗的階梯,左右是面無表情的清水混凝土牆,頭頂僅有一線天空;一路上光線逐漸變弱,直至完全昏暗。這段路程被安藤規劃得足夠長,且向下傾斜的角度亦做過考量,為的是使來訪者的感官能更平緩地完成由明到暗的過渡。

走完階梯就來到一條充滿神秘感的通道,四周仍然昏暗,而左右的牆面卻由冰冷的清水混凝土變成了充滿質感溫度的木頭。扶牆順著通道末端傳來的光亮繼續前行,越往前,便越會發現光泛著紅色。安藤也刻意拉長了這條有著光亮的通道,讓來訪者的感官完成由暗到明的過渡。終於,走出通道,第一眼看到的竟是籠罩著整個大殿的紅光。大殿從外部看呈圓形,進入內部卻發現其列柱和牆壁全都呈正方形。內部設計了承襲傳統佛教建築的木結構,卻被安藤全部漆成了紅色,這就使得穿梭其中的光也被染上了這種佛教的主色調。殿中的佛像朝東﹐斜陽從西方佛像背後透出﹐並把長長的影子投在地上﹐更加深了主色調的紅色對禮佛信眾的籠罩,宗教體驗達到最終高潮。

試著從個人角度剖析水御堂的設計理念。

安藤曾說,建築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建築空間以供人體驗,並指出建築物應該做到三個要求:利用自然、運用幾何學以及展現材料的本質。

他常用的三個自然元素,天、水、光,在水御堂的設計中被充分利用:當你站在兩堵混凝土牆之間,世間一切都被隔開,能看到的只是頭頂天空的變化;水的元素有兩個,遠景的海以及近景的蓮池;信眾進入廟宇的路徑,安藤塑造了光的流動,素雅的牆把人的心靈從塵世凈化,進入蓮池中,步下階梯,白光逐漸漸弱,直至差不多全黑,進入大殿後突然被滿堂的紅色喚醒,這段旅程,象徵了凈化、死亡和重生。

其外觀亦利用了象徵性的幾何形狀:卵形的橢圓池塘象徵著誕生和重生;圓形大殿則象徵生生世世、循環不息的輪迴;而大殿內部的方塊屏風、排成方正的額柱子,繼承了日本傳統建築,隱隱地透出禪意。

素麵朝天的清水混凝土和樸實無華的木頭的應用,一方面將材料的本質展現得淋漓盡致,旨在讓人專註感受建築物的空間與光線,另一方面也是引領信眾追求純粹的靈修標誌。

而我認為最值得回味的一點在於向下進入蓮池的過程。那份壓抑也許會逐漸令人感到親切,因為昏暗以及被水所包圍的環境,正是每一個人誕生前最熟悉的體驗——母親的子宮和羊水。佛理如蓮花的種子,在水底生根發芽,並最終破水而出,開花結果;生命亦是如此。這段路程,不僅象徵著對佛理的探尋,更是對生命起源的回溯。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安藤趕到災區做修復工作時,被告知水御堂是震中少數倖存的大型建築,屋頂的蓮池甚至成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用水來源。聽罷,安藤雙手合十,喃喃說道:「這應該算是佛祖的一種庇佑吧!」


推薦閱讀:

深度剖析丨全域旅遊時代的古城復興,以奈良古城為例
史上最全中日航線匯總【南京出發】
深度TC|日本的「女子力」說的是婊子還是漢子?
跟著小編一起深度體驗日本,遊學一體,內容豐富的超乎你想像!
出發|北海道啊,除了雪,還有......

TAG:安藤忠雄 | 建築設計 | 日本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