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不要硬上CS」說起
We are all rowing the boat of fate. The waves keep on coming and we cant escape. But if we ever get lost on our way. The waves would guide you through another day.
STEP1等分那幾周,我六神無主,估計是考試本身透支了太多血清素造成的。又恰逢KAPLAN CS課程大促,差點沒控制住購買衝動,我手裡提著小夥伴留下的《KAPLAN CORE CASES》,開始猶豫要不要「硬上」CS。
儘管我對各顯神通的考經沒太多興趣,但偶爾也會瞟兩眼公眾號的推送標題。成功案例早些年可以追溯到幾大女神;往就近的說,幾個月前我身邊也有小夥伴心急火燎地把CS過了,再準備CK的。當時由於考慮到自己畢業年限太長,STEP1成績尚未塵埃落定,外加不可名狀的無端揣測,極度不看好未來的MATCH。便滋生了想要先準備CS的念頭。(估計有人會不理解我的邏輯,比如「雅思成績差,於是準備考U」,「不看好MATCH,於是準備考CS」,其中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實在無法解釋清楚,所以我乾脆就全省略了。)
雖然我明白自己的英文底子薄,口語特別堪憂,總算天生我才還留了些不知算優點還是缺點的特質——迷之自信。心想著反正等分很焦慮,不如研讀這本CS核心案例罷,權當調節情緒。看完導論章節,熟記了開場套路,總結了收官要領,背誦了健康宣教,體會了show empathy。貌似一切進展順利,直到進入迷你案例後,整個人就開始不好了。一方面,無法靈活運用英文表情達意,這倒並不令我意外;另一方面,拎不清各種主訴的問診思路和鑒別診斷,著實把我嚇出一身冷汗。好歹曾經也奮戰在臨床一線多年,閱人無數,打字飛快,難道辭職後連採病史這種看家本領都忘了?!
合起書本,我開始回顧最後工作的半年時光。那會兒,正好快要挨到我去急診科輪崗,內心忐忑不安。我實習沒去過急診科,規培沒去過急診科,工作第七年突然要去急診科做事,不是那句「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而是我壓根沒在河邊走過,萬一濕了腳都未察覺才叫尷尬癌晚期。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年資」住院醫,我必須厚臉皮地、時不時地向各科同僚請教應對之策,並用小卡片記下重點。實際上,直到我完成輪崗工作,記憶里留下的都是些新奇有趣的經歷,興許是我運氣好,沒有遇到真正意義上的惡性事件。(回憶殺,文路有點跑偏了)。記得剛開始急診工作時,我的小心肝時時刻刻都吊在喉嚨口,遇到頭痛、腹痛的病例尤為煩躁,問診一大堆,查體不敢省,病歷又臭又長,天天如履薄冰、危機四伏。回頭想來,還是因為「思路不清」。面對CS的迷你案例,暫不提語言水平,就讓我限時用中文演習一遍,也未必能見招拆招、招招切中得分要點。然而,我還是不甘心,撈起電話徵詢小夥伴的看法,電話那頭的回復忒戳心——你要是能用全英文把4小時的精講課給上了,就立馬去考CS吧。
斷斷續續倒騰了十幾二十天,我總算把「硬上」CS這根草給拔了。STEP1也出分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績反倒成了努力把CK考得漂亮點的理由。放下「不會走,先學跑」的妄想,我的心理結界又修復了。參照先前的複習經驗,改良複習策略,慢慢步上應考CK的軌道。時光流轉,日以繼夜,《Onlinemeded》、《MTB》、《Pocket Medicine》、《Kaplan CK note》輪著看,漸漸發覺CK的考察路數分明就是把CS的考察路數先用筆試的方式來一遍,比如診斷與鑒別診斷、必要的檢查、治療原則與禁忌征。越往後複習,越貼近臨床;原則越熟悉,思路越清晰。我特意再去翻看《KAPLAN CORE CASES》,揀出腹痛的迷你案例,比起之前,腦子裡采病史更有方向感,那個幫助記憶的SIQORAAA and PAMHRFOSS問診口訣變得更有提示意義,總結陳詞時給病人解釋需要做哪些檢查也更理直氣壯。遙想當年去急診科輪崗前,要是先經過CK轟炸,是不是就不會因為遇到不熟悉的分科病例就頭皮發麻、擔驚受怕了呢?這麼一想,似乎我又給繼續考U找到了「無關結局」的新理由。
推薦閱讀:
※USMLE Step1 254 楊岩 出分後考經(2014)
※Match成功後我的第一次live預告:赴美行醫-如何規劃時間?
※美國醫生私人開業的優缺點
※0. 一個普通人在美國醫學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