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你,我來遲一步——電影《面紗》(the painted veil)

根據毛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面紗》把小說浪漫化了,電影中,吉蒂愛上了她的丈夫沃特,等她經歷了種種,最後帶著孩子回到倫敦,遇見婚外戀對象查理時,她已經不是當初的吉蒂了,她拒絕了查理想要再續前緣的邀約,帶著孩子自信地離開。

誠然,電影跟小說是不同的載體,小說寫的很多東西,電影里沒法表現,小說介紹了吉蒂的家庭和當時女性面臨的婚戀壓力,對吉蒂內心轉變的過程進行了豐富的刻畫。

小說的主題其實是女性獨立。比如小說結尾懷著孩子的吉蒂對父親說,「我希望這是個女孩,我想將她養大,這樣她就不會重蹈我的覆轍,當我想起以前的自己時,我討厭那樣的自己,但我永遠也沒有機會了。我要教育我的女兒自信獨立,我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養育她,愛她,不是為了讓她以後跟哪個男人睡覺,那個男人供她吃,供她穿,我的女兒就從此依附於他。」

而電影則丟掉了這一層意義,將其改編成了一個愛情故事,電影里吉蒂生的不是女孩,而是男孩,孩子也叫沃特,可以看出吉蒂最後是愛上沃特了。

而小說就尖銳了,因為從始至終,不管沃特有多麼品德高尚,吉蒂始終都沒有愛上他。這一點我在看小說的時候自動帶入了愛德華.諾頓的臉,心裡對吉蒂怨恨極了,心想,放開我的Dr Fenn,讓老夫來!

電影里吉蒂漫不經心地問了沃汀頓一個問題,「女人會因為一個男人品德高尚就愛上他嗎?」如果是諾頓的臉,呵呵,電影從諾頓一求婚就結束了。但我想,在霍亂肆虐的疫區,people die like flies,修道院的修女、醫治病人的醫生、維持秩序的軍人,這些奉獻自己的人,他們的靈魂熠熠生光,在這種環境下其實最容易激發愛情,現在單身狗太多,部分原因就是工作後,失去了激發愛情的環境。

小說里,吉蒂回到香港後,住進了查理家,在查理的誘惑下,又一次跟他發生了關係。可是這一次吉蒂卻為自己感到羞恥,對自己十分失望,因為她明明知道查理是怎樣一個懦弱、自私的人,她卻一再上當。如果沒有在湄潭府的經歷,吉蒂不可能有這樣強烈的自我意識,自省意識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沉迷於查理的花言巧語,讓自己圍著一個男人團團轉。

電影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激情戲,當吉蒂和沃特不小心窺見了沃汀頓和滿族女子在親熱,回家後二人相互挑逗,然後一夜激情,醒來時,感情更勝從前。電影的畫面拍得很美,很細膩,拍出了男女間性慾是怎樣一點點被喚起的:傍晚,深山,小屋,炎熱的天氣,霍亂帶來的死亡陰影,一對在異國寂寞的男女,出過軌的妻子,深愛妻子又為這樣的愛感到羞恥的丈夫,這是兩個各懷心事,不願開誠布公的人,男人進屋先脫下背帶褲,女人摘下耳環,男人目光流轉, 脫下上衣,女人照照鏡子,抬起腿,脫下絲襪,無比性感。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身上,女人準備脫下上衣,一抬頭,跟男人的目光相遇,乾柴烈火,一點即燃,這段戲份拍得相當「藝術」,演員的眼神也很到位。

當吉蒂壞了孩子,沃特問她自己是不是父親時,吉蒂說不知道,有可能這個孩子是查理的,這個孩子的到來彷彿是在喚起舊日的傷口,吉蒂痛苦不已,可是沃特選擇了愛她,愛她的孩子,孩子是誰的,此刻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只要是她的孩子,只要她已經愛上他了,他就會對這個孩子視如己出,因為他本就是那麼喜歡孩子,那麼善良的一個人。

如果在結婚前,我像你那樣愛我就好了,如果我們早點揭下彼此的面紗,是不是就能早點相愛?或者如果我一直不愛你就好了,不曾了解過真正的你,那樣,在死亡將我們分離的時候,我就不會那麼難過。偏偏,在我真心愛上你的時候,在我們懂了愛,愛得最濃的時候,我失去了你,如果真的有上帝,這一定是他給我的最惡毒的懲罰。

電影里,沃特還是跟小說一樣,染上霍亂死了。死亡老是跟愛情聯繫在一起,反映的正是人類對永恆的渴望,這兩者之間有一種極致的浪漫,極致的悲哀。「求你將我放在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

愛上你,我來遲一步,但終歸還是愛上了,便也沒有遺憾了。

推薦閱讀:

你如何看待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的陳末和幺雞?
其他人對熊黛林有什麼評價?
《鋼的琴》有什麼政治隱喻?
《捷德奧特曼中文版》結局?
《爆裂無聲》觀後

TAG:電影 | 面紗書籍 | 愛德華·諾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