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設計師色彩研究中的道·法·術

CMF設計軍團 · 中國設計界最為專註的CMF原創型研究平台

配色,是對一名設計師天賦、技術、思想、修養、努力程度的終極考驗。

關於配色,有很多很多的理論和資料。

但可能看了很多書,依然雲里霧裡。。。

這裡就不介紹資料書籍了!

來講講設計師在泥里打滾中總結的經驗,字字血淚(你夠了。。。)

今天這篇是色彩專家祝小揚應我們軍團的特別邀請寫的一篇專業投稿:

首先,從顏色三屬性講起:色相、明度、飽和度。

遇到一個值得學習的案例,咱們要能認出來:

它用了哪些顏色?這些顏色是什麼色相?明度多高?飽和度在哪個位置?

這是研究和學習配色理論的基礎。

色空間的Z軸代表了明度。位置越高,顏色明度越高,越接近白色。位置越低,明度就越低,越接近黑色。

離中心軸越近,顏色飽和度越低,越接近灰色。越遠離中心軸,顏色飽和度越高,色相的可識別性越強。

在水平方向的平面上,繞著色空間走一圈,就是一個色相環:赤橙黃綠青藍紫~

然後,把色相環背下來。

對,就是背~下~來~

如果背不下來就列印出來貼到顯示器旁邊,天天看,看一個月肯定能背下來了~

這樣,你才能在分析配色的時候,很快判斷出來所用顏色之間的關係:

是鄰近色?對比色?還是互補色?

如果要強化對比應該怎麼改?要弱化對比又該怎麼改?

色相環其實有很多種,它們之間有些微妙的區別。

從配色的需要出發,我推薦用伊頓色相環。簡單易用,而且符合人的直觀感受。

下一步,要知道不同顏色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我稱之為顏色的「質感」。

比如,活潑vs冷靜,輕vs重,遠vs近,冷vs暖。

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

The Blind Mans Meal 盲人進餐(1903) 畫布油畫 95.3 x 94.6cm

在1901年至1904年間,畢加索大量的偏向於使用一種色彩 -- 藍色。人們把畢加索這一創作時段稱之為「畢加索的藍色時期」。這一時期的畫都籠罩著一種憂鬱、甚至是瀕死的感覺。。。

藍色一般來講,是一種冷靜、理性、有科技感的顏色。有重量感和收縮感,可以幫助畫面穩定、形成縱深感。

但它的缺點在於明度低,色溫也低,大面積使用後容易顯得比較陰鬱(所以當年畢加索藍色時期的畫很難賣出去啊)。

因此,在商務應用中,藍色往往會搭配紅色或者橘色使用,獲得一種冷靜中有活力的效果。

再下一步,開始研究如何改變明度、飽和度來改變這種「質感」。

還是剛才畢加索的圖,執行一下「去色」命令,變成一張黑白圖像。再增加明度。

把這張減小了飽和度、提高了明度的新圖(減弱透明度)覆蓋在原圖上,再對比著看一下。

修色以後畫面的「愉悅感」增加了,因此藝術表現力下降了。

黑白灰屬於消色,沒有色相,是飽和度最低的顏色。

黑色莊重,但有時候會比較嚴肅,甚至有種死寂感。

白色明朗乾淨,但有時候會過於冷清、蕭索。

灰色沒有色相、明度中等,所以是最沒有情緒、沒有傾向性的顏色。因此被稱為「中性灰」。不過正因為它沒有傾向性,所以有時候會顯得過於冷淡(於是「冷淡」就是它的質感)。

如果要減弱顏色的質感,就可以降低顏色的飽和度。

圖像灰色太多、過於冷淡,就要增加彩度。

要增加輕鬆感,就提高明度(但不要過於靠近白色)。

要增加嚴肅感,就降低明度。

最後,研究把不同顏色放到一起之後發生的化學反應。

梵高名作《夜間咖啡館》

在這幅畫中,梵高用了一個明度並不低的紫色來表現夜空。

咖啡館的黃色明度也不是最高的,但卻很好的展現了燈光的光感。

這是因為,黃色和紫色是在色相環上相隔180°的對比色。大面積的對比色放在一起的時候,由於同時對比現象,它們會相互激發,增強各自的質感。於是黃色的燈光更亮了,紫色的夜空更黑了。

get了這些技能點以後,

就可以開始聊聊配色的「道·法·術」了。

配色之「道·法·術」

居然用了「道」這麼高端的詞,我也真是膽子大

其實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應該在不同層次上去理解,請大家不要糾結於具體的字眼。。。

好了,現在開始我的一家之言

拋開層層迷霧,配色的核心問題,就只有一個,就是各個顏色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材質、構圖、線條、大小、位置,都會影響最終配色的感覺。

因為它們都會影響顏色要素之間的關係。

關係,是一切的核心。

在設計中,材質、構圖、線條、光影、配色,各個首先元素之間要有邏輯關係。

如果元素之間毫無邏輯關係,那就不是作品,而是放工具的倉庫。

那麼,設計中元素的相互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是和諧的?還是大膽前衛的?

先扯一個貌似離題萬里的問題——人生觀。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是平平淡淡才是真?還是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上圖裡,哪一個多邊形最有趣?哪一個最讓你愉悅?

這是心理學家Berlyne關於有趣的一個實驗,實驗中出現的多邊形沒有任何的特定意義,由計算機按照不同的複雜程度隨機生成。越往後面,複雜度越高。

Berlyne發現大部分人的最有趣選項在第三排中,這一組複雜程度讓人一眼看不懂,從而產生各種聯想。但是當選擇最讓你愉悅的一個時候,情況卻有所改變,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一排,最簡單的這幾個。

實驗結論表明:

有趣(Interested),是一種和不確定性高度相關的情緒;

愉悅(Comfortable),則是一種和確定性高度相關的情緒;

(原文來自《為何你的生活那麼無趣》|作者:古典)

也就是說,

不確定性的生活,新鮮刺激、有激情、有趣。

而確定性強的生活,穩定、有安全感、舒適。

每個人,對「新鮮有趣」和「穩定舒適」之間的比例,都有不同的期待。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累積、心境的轉變,這個期待又在不斷的變化。

大部分的人,這個期待值其實是在「新鮮有趣」和「穩定舒適」之間之間來回搖擺。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

過年天天大魚大肉,你會很想吃點清粥小菜。

但要是讓你吃稀飯下鹹菜一個月,你怕是聽到紅燒肉就要流口水。

俗稱:換口味

在設計元素的關係里,我把這叫做「有趣——穩定」的對比關係。

有趣的關係——表現矛盾的主題,元素之間是衝突的、對比的,手法是激進的、前衛的、甚至是辣眼睛的;

穩定的關係——表現平和的主題,元素之間是融合的、相似的,手法是穩定的、熟識的、甚至是平庸的。

如果元素之間太統一、太四平八穩,就難免平淡,不能奪人眼球。

如果衝突太強,又容易步子邁得太大,觀眾無法接受。

或者更糟糕的,沒有經過有意識的甄選,元素之間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堆疊,就會出現一種用山珍海味做出大雜燴感覺。。。

改變「有趣——穩定」之間的比例,會形成風格迥異的效果。

我稱之為「有趣——穩定」的對比度。

改變這個對比度,可以在「萬綠叢中一點紅」和「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之間形成無數種不同的風格。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作品有的人覺得好看,而有的人覺得不好看。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個對比度的期待是不一樣的。

而大眾的主流審美又會每幾年變一個口味。

過去你覺得很潮的設計,過幾年你會覺得「天啊!怎麼會這麼土!」

蘋果前後logo的對比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有段時間(大概我上小學的時候吧)一度很流行這種彩虹畫風的平面設計。。。

大概是PS剛剛興起,終於有了一個技術手段可以很方便的實現彩虹色了,大家都很激動。

當年這可是技術前沿,用這種配色大家會覺得你很高科技有木有?!

現在就沒有了嗎?也有呀,不過換了一個領域。。。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好的配色有三個要點:

  1. 元素之間要有內在的邏輯關係;
  2. 這個關係中「有趣——穩定」的對比度,決定了作品的表達風格;
  3. 當這個表達風格和作者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受眾的期待一致的時候,就是最佳狀態;

也就是說,風格、內容、期待,三方面要相互匹配。

  • 學習客戶的傳統、了解受眾的期待、研究潮流的變化趨勢,做出有新意(有趣)也兼顧傳統(穩定)的方案,就是我心中的「配色之道」。
  • 知道如何用技術手段改變這個「有趣——穩定」的對比度(降低明度、飽和度減弱顏色的質感;用消色減弱同時對比、帶來節奏感;改變明度對比度增強或者減弱輪廓感;採用同一種調子帶來統一感;等等),就是「配色之法」。
  • 向高人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積累經驗,掌握套路(比如經典的紅白黑、紅白藍、紅+黃、黃+黑),就是所謂的「配色之術」。

心中有目標(道),

手裡有辦法(法),

身上有套路(術),

這樣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順手推薦一個參數化的設計工具:來自@pissang 的像素化神器EChart:

gallery.echartsjs.com

上傳自己的圖片後,可以馬賽克+3D化,還可以做金屬質感的調整,從而形成非常有趣的紋理效果。

最近正玩得不亦樂乎~

用心研究分享CMF設計、材料、工藝、趨勢、文稿、資訊

CMF設計軍團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於行業的個人看法,作為分享交流,對於文中觀點的學術專業性、準確性,需要批判性閱讀,文中內容不可作為CMF專業學術指導意見,僅做參考。本文引用的圖文、數據等其它內容,來源於網路或公開資料,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用於學習之用。任何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的一切後果將由您自己承擔。

如需轉載,請與軍團聯繫,尊重原創。

推薦閱讀:

喜歡條紋元素又怕撞衫?看這裡啊!
透過 i1 Display Pro 看見更真實的色彩
快訊:Chrome 62 全面支持色彩管理
有沒有比白更白的顏色?
淺談色彩管理

TAG:色彩管理 | CM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