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月大豆進口超千萬噸 會否再起洗船風波

據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據海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大豆進口量達到1008萬噸,創2010年以來月度紀錄最高位水平。大豆進口較6月份增加239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則達到29.9%。7月份大豆進口平均成本為401.47美元/噸,較上月下跌2.34美元/噸。數據還顯示,1-7月大豆累計進口5489萬噸,同比增長16.8%。

在大豆進口的同時,具有來自市場的消息,中儲糧也即將在近期銷售2012年產、2013年產、2014年產的輪換大豆。

而與大豆市場供應增加相對應的卻是,大豆壓榨企業從5月份便已進入虧損狀態。據悉,在大豆進口大省山東省,已經有兩家企業被迫低價轉售兩船約50萬噸的進口大豆。

目前尚不清楚本次大豆轉售會不會擴散。

值得注意的是,3年前大豆洗船風波中的山東晨曦集團被傳與此次大豆轉售相關。

資料顯示,在2014年同樣由於進口虧損,我國就曾出現過大規模的洗船事件,當時也是從山東大豆壓榨企業開始,隨後在2016年山東昌華集團申請破產,該企業曾經是當地的明星企業。

山東昌華自2012年8月開始大豆進口業務,當年進口量為57.4萬噸。2013年進口量達到180.8萬噸。2014年更是達到了208.7萬噸,但自2014年11月份開始便停止了大豆進口。

山東昌華申請破產時,總負債高達113.9671億元,而總資產為65.7674,所有者權益為-48.1997億元,數字令人震驚。

如果說2014年的大豆洗船風波相對影響較小,那麼時間再往前推,2003-2004年的大豆危機可謂對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影響深遠。

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逐漸放開大豆進口市場以來,從最初的年進口百萬噸,到2000年突破1000萬噸,2003年進口增長至2000萬噸,可以說,在大豆危機爆發前夕,是國內民營大豆壓榨企業發展的黃金期,買來大豆就能賺錢,一批批大型壓榨企業應聲而起。

在2003年美豆上市前,由於國內沒有權威的信息諮詢機構,大部分國內買家參考的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月度報告(USDA),由於報告持續顯示利多,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CBOT)一路走高,漲幅近一倍,創下當時近30年來新高——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個現象,簡單點說,這種漲幅相當於中國境內價格從每噸2300元人民幣漲至4400元。

為了搶佔更多的大豆貨源,同時也害怕後期大豆價格進一步上漲,許多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在4400元/噸的最高價格區間「一口價」購買了進口大豆。然而,隨著新豆上市臨近,USDA畫風突變,CBOT大豆價格驟降,中國市場大豆價格從4400元兩三個月內跌至2200元,一船大豆損失就近億元,大豆壓榨一下從最掙錢的行業變成了巨虧行業。

有數據稱,當時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產,大量進口合同出現違約。據稱,當時日照某大豆壓榨工廠剛剛建好還沒開工,就在4300元一噸的價位從美國進口了一船大豆,大豆船還沒靠岸,就跌到了2000元,該企業還沒開工就倒閉了。

隨後一些大的國際大豆供應商起訴中國進口商毀約,索賠金額估計高達60億元左右;國際糧商聯合抵制中國民營企業,除一部分他們參股的中國企業外,對其他中國進口商不再報價;這些供應商聯合修改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後的合同條款對中國進口商更為不利。

2005年9月7日,ADM(國際四大跨國糧商之一)董事長兼總裁艾倫在華爾街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稱:「中國有投資機會。」

從這一年開始,以四大糧商為首,跨國糧商開始在國內大豆壓榨領域攻城略地,參股控股國內民營大豆壓榨企業、沿海興建大豆壓榨廠。

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中,當時的民營大豆壓榨明星大連華農在2003年採購中高價採購約80萬噸大豆,比央企中糧都高,在隨後大豆價格暴跌中,每月虧損高達3000萬,只好選擇停產,全國7個廠全部停產,無奈之下與托福國際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托福國際掌控華農30%的股權,而托福集團的大股東就是國際四大糧商中的A。

接著南京華農分廠被美國邦吉收購,東莞華農分廠被美國嘉吉收購,霸州華農分廠被法國路易達孚收購。

四大跨國糧商通過快速收購,很快掌握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據統計,2006年4月底,仍在開工的97家大豆壓榨企業集團種,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佔到64家。

回首往事難免讓人唏噓,然而逐漸成熟起來的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卻從此開始遠離國產大豆市場。伴隨著大豆壓榨沿海布局的完成,傳統的東北大豆壓榨基地在全國大豆壓榨量的中的比重持續下滑,特別是2008年之後,東北大豆壓榨企業受國家臨儲收購政策影響,停機已經成為常態。

面對進口大豆的競爭優勢,為平衡企業利潤,黑龍江九三糧油工業集團先後在大連、天津、廣西建立分廠,採購的原料就是進口大豆,非轉基因產品市場漸小。

與此同時,逐漸熟悉規則的部分國內企業開始尋求程序漏洞,以2014年的大豆洗船風波為例,根本原因是部分企業利用進口大豆交易中的信用證期限,進行融資所致。

簡單點,就是企業在進口時通過銀行開具信用證,不用直接的現金支付,然後利用信用證期限空缺以較低的快速銷售大豆變現,再將現金進行其他如借貸等領域的投資,回本之後再支付貨款——不得不說國人的聰明,簡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然而這一的結果卻是,融資貿易商為獲得資金不顧市場實際需求大量進口大豆,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同時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就將陷入破產的困境。

而在沿海大宗貿易集中的地帶,這種三四個人開辦的皮包公司卻比比皆是。

寫到這裡,想起早上丁磊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中國企業家滿口價值觀,但產品沒水準。

如果套到大豆領域,那就是:他們眼裡只有錢,但沒有產業。


推薦閱讀:

蹺蹺板模型:FT 基因家族調控大豆開花時間
闢謠:男人不能喝豆漿?
豆科類作物,這些病害的防治技術,您知道嗎?
美國駐華大使:中國限制美豆進口會適得其反
底牌 | 重溫10年前美國人給我們上的大豆貿易課

TAG: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