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平隨筆】漫談工作感觸
我從2005年開始從事留學諮詢行業。在過去11年里,我接觸了上千名大學生和職場新人,並和他們深入溝通。在工作中,我見證了很多人從留學到就業,甚至結婚生子的過程,也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現象。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得到的感觸。這些感觸沒有什麼理論依據,大多是根據我所接觸的案例得到的感性判斷。
一
首先,我想說的是,任何一種特長都是雙刃劍。很多中國父母都喜歡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這自然是一件好事,只是,這些興趣特長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影響呢?
我發現,有些特長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全然是美好的。譬如繪畫和書法,很多人覺得學習繪畫和書法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耐心和細心,但我發現,過於細心的人往往反倒沒有勇氣去做一些開拓性的工作。或者說,當一個人沉醉於細節時,就很容易缺乏大局意識。
再比如說讀書。毫無疑問,愛讀書是一個好習慣。可我也接觸了幾個同學,他們從小就喜歡讀各種各樣的書,興趣特別廣泛,以至於很難專註地去做一件事。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自信。自信是一種重要的性格品質,人人都說「自信的人最美麗」。可我發現,不自信的人也有某種意義上的優勢。他們往往更能關注別人的感受,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特點讓他們能夠結交很多朋友,也因此會擁有很多機會。
所以說,任何一種品質都有兩面性。我並不是要倡導大家什麼特長都不學,而是希望父母在給孩子們選擇學習何種特長時,能夠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綜合考慮,而不要盲目跟風或者不假思索地貪多求全。
二
其次,我在工作中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多重要。在我做諮詢的過程中,我特別喜歡問和一個人的父母相關的問題,比如「你父母是做什麼的?」,「他們對你的影響如何?」。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幹嘛要問那麼多我父母的事情。
那是因為,我知道坐在我對面的這個人,今天之所以有這個樣子,一定和他父母的影響分不開。
一個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在學生時期,其實看不出來太多差別,無非就是這個成績好,那個成績不好。但畢業後,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就開始不同了,性格對一個人的影響也開始顯現。
很多孩子長大後的模樣,幾乎就是父母的原型。有的男生從小就反感爸爸抽煙,但是他長大後抽煙的可能性卻比別人要高。還有一些女生很不喜歡媽媽嘮叨,但是到了中年,她也會容易有愛嘮叨的習慣。這就是父母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一個人剛剛大學畢業時還不太明顯,但是十年後,當你到了三十歲、四十歲,你或許也會猛然發現,我怎麼和我的父母如此相似。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父母只是平凡人,他們身上甚至有許多缺點是你不喜歡的。但我希望大家知道,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也要意識到這些缺點可能正在你身上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你父母身上的很多優點,也在你未曾注意的時候,悄悄影響著、改變著你。
三
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在工作中對中國國內教育的一些感觸。
我認為,國內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他們獨立完整的人格。
什麼是獨立完整的人格呢?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要有自己的想法,看一個人做事情的動力是什麼,是出於自己內心的熱愛,還是受他人命令和擺布。
很多人有一種奇怪的等價價值觀,類似「你對我多好,我就對你多好」,「你愛我多少,我就愛你多少」,或者「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錢的事」。有這些想法的人,都不具備自己的獨立人格體系。他們做事情不圍繞自己的內心,而是圍繞著別人。
我在招聘的時候,經常打電話給應聘者的原上級。有時候,我會聽到這樣的評價:「這個人很認人,如果他認你,就會認真工作,他是很講義氣的人。」
說實話,我不是很認同這句話的「讚美意味」。我覺得一個人努力工作,一定是因為他喜歡這份工作,覺得應該做好它,而不是為了迎合或展示給別人看。
前一陣子,我和上海最大的國際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首席升學顧問一起吃飯,他對我說,「燕平,你知道嗎,我給學生輔導最講究『反思(reflection)』這一點。」
他說,「我會定期給學生們出問題,讓他們去思考,會不斷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想的?』」
可是他發現,很多中國學生特別反感這個問題,總覺得「你告訴我怎麼做就好了,為什麼老是要問我怎麼想呢?」或者覺得,「我才是十幾歲的孩子,我想什麼重要嗎?」
他說,中國學生身上的這個特點讓他特別沮喪。
在美國,老師會特別注重學生們的想法,也希望他們有「主見」。因此會不斷去問,「你是怎麼想的?」,這個過程就是為了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在中國,學生們不願意去思考,而是希望別人幫他把問題都想好,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很難培養出真正有獨立完整人格的人。
四
對於一所學校來講,教育理念是至關重要的。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校訓,但是國外高校勝在不光有理念,還能很好地把教育理念貫徹到行動中。
今年夏天,我的三位同事去參觀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這個學院的育人理念就是「Ask what you can do for a country」 (即「問你自己,我能為國家做什麼貢獻?)。
這句話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貫穿在肯尼迪學院的整個招生和教學過程中。我有幾位客戶去了肯尼迪學院讀書,起初,他們只是因為名校光環而去,但是兩年過後,我發現他們的身上都具有了一種氣質,那就是正如他們院訓所說的,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感覺。
如果你和這個學院的老師聊天,也會在他們身上發現這種氣質。一個有理想、並能夠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的學校,會給人耳濡目染的影響,讓一個人的氣質發生改變。
五
最後,我在工作中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那就是每個人都是那麼獨一無二。
雖然很多海外招生官會覺得中國學生很千人一面,但是和每一位同學深入溝通後,我發現,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有些時候,當我告訴一位同學,你有這樣或那樣的優勢時,他們自己都會感到驚訝。但這就是我的工作,要告訴每一個同學,你很特別,希望他們能找到自己的優點,找到喜歡的職業。
這也是我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地方。通過和不同的人交流,得到不同的感受,就彷彿過了好幾個人生。
每個學生的經歷都讓我覺得過了一段不一樣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生活也造就了我今天的生活。
這篇文章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能在忙碌中按下「暫停鍵」,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雖然今天的分享很零散,很細碎,但是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捕捉每個感觸,工作再忙,也不忘問問自己,「最近你在想什麼」?
在走訪國外大學時,我最喜歡和同學溝通,相比於學校硬體設施,從同學身上更可以看出不同的學校的風格和理念。
推薦閱讀:
※1900琴師海計劃(4):資深鋼琴教師陸倍文
※千萬別把學生教成「考試機器」,後果很嚴重!
※小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世界讀書日丨如何讓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彭華勇:百般照顧,為何換來孩子的叛逆冷漠?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