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產業首座如何由日韓轉移到中國

談到液晶產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韓企Samsung Display、LG Display、大陸面板企業京東方、天馬、台灣友達、奇美等。但了解液晶發展史的人就會發現,發明液晶技術的是美國人,將液晶技術廣泛運用並且技術突破的是日本人。液晶產業的「霸權」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裡,先後從美國、日本、韓國到中國易主四次。我們從「液晶周期」這個角度來分析液晶產業的局勢是如何改變的。

液晶技術誕生之前統治全球的是CRT顯示技術。當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發出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的時候,它們感到既興奮又失望,興奮的是一種全新的顯示技術的誕生,失望的是這種顯示技術似乎不如已經成熟的CRT技術,顏色單調,相應速度慢,尺寸太小,根本沒辦法運用於平板電視機。但是看到這一技術的日本人,對它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首先將其運用在了鐘錶行業,以及後來的計算器、儀器顯示等領域,並最終運用於平板電視。

在不斷的研發生產-商品應用-技術突破的循環中,日本對液晶有了近乎瘋狂的投入,到90年代,日本企業幾乎壟斷了整個液晶市場。以夏普為代表的「液晶工匠」精神的企業,對液晶技術的研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好景不長,當液晶生產進入第一個周期低谷之後,日本的液晶產業就開始面臨一個接一個的危機。

液晶屏幕是有代際劃分的,泛指切割液晶面板大小的能力。更高世代的產線能生產更大尺寸的面板,在液晶需求不斷隨尺寸增加而增長的時代(大約每3年擴大1.8倍),高世代的產線就代表著更廣的競爭優勢。比如最開始只能生產運用於手錶大小的液晶顯示器,要想將液晶面板運用在筆記本顯示屏、平板電視等產品中,就必須開建更高世代的液晶生產線。液晶產業按代際劃分的特點,造就了獨特的「液晶周期」。

比如當10.4英寸的筆記本顯示屏滿足了市場需求之後,面板企業都會蜂擁而至,開始投資生產這一尺寸的液晶面板,很快就供過於求,各家利潤驟減甚至陷入虧損。但是面板價格下跌帶來的高性價比又讓液晶顯示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又導致產能不足價格上漲,企業再次投資擴產。如此循環往複的過程就是「液晶周期」。

一旦「產能集中釋放」與「需求擴張」不能精確銜接,就會造成液晶產業鏈的利潤率的急劇波動。液晶產業不同於日用消費品,它是一個逐漸「創造」需求的產業,因為液晶面板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場景。

日本企業就是沒能看懂這一規律,在1993-1994年「液晶周期」進入低谷時,面對虧損,削減產量、裁減人員。而此時的韓國企業則將「被裁」的日本工程師招於麾下,開始瘋狂投資更高世代的液晶面板,當更大面板的需求被創造時,日本企業顯然已經跟不上了。

打敗日本企業的不僅僅只是「液晶周期」上的失利,還有日本企業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對「獨門絕技」的痴迷,導致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而一步接一步的錯失市場。

在真空管時代的日本CRT和等離子技術,通過「獨門絕技」,如「單槍三束」、「特麗瓏」、「鑽石瓏」等的確獲得了非常高的聲譽,也為產品帶來了巨大的銷量。但是作為半導體技術的液晶顯示技術,已經走向了模塊化、標準化的生產,各家的產品技術、品質並沒有根本上的差距。整個行業的競爭方式不再是技術論英雄,轉而變成研發速度、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營銷推廣之間的競爭。

現代電子工業最大的創新實質上是軟硬體分家之後帶來的效率提升。像蘋果公司就會專註於產品的設計和研發,而將代工生產交給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但是日本企業最開始對於這種創新模式是拒絕的,他們執著的相信設計、製造縱向一體化的企業經營模式,還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弄出差異化的、獨門絕技的產品。但是日本人沒想到電子製造業的變化更新是如此迅速,縱向一體化的模式,還來不及去創新就被更高效的企業拍死在沙灘上。

看看現在的手機基本是半年一更新,設計研發的周期時間本來就很緊張,如果還要自己來生產製造,一旦設計更新、產品迭代,整個產品線都要重組配合,不僅創新的成本高,創新的周期肯定也會被拉長。那還有什麼競爭優勢呢?如果只需要考慮產品設計上的更新換代,生產製造就交給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那企業將會輕裝上陣,有更多的機會去提升產品創新。

就是在這樣一個高度協作化的商業社會裡,中國製造崛地而起。中國液晶面板廠商也通過整體收購日韓企業、不斷積累的工廠技術,以及利用反液晶周期瘋狂進行投資,在風起雲湧的液晶產業贏得了巨大的機會。

緊密的分工協作和供應鏈網路有多重要呢?在中國東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業,每個企業的專業化分工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譬如在產品的外觀模具企業,分為設計、機械加工、精整加工。在設計方面又分有CAD、CAM;在機械加工方向又分別分擔電加工、線切割、NC加工;在精整加工方面又分有磨削加工和組裝等細緻的分工。

一旦有新的創新需求,成千上萬的供應鏈網路可以迅速重組,高效的配合生產,這種兼具生產規模、效率和彈性的網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沒有的。

很多人都覺得液晶產業中國根本玩不轉,因為沒有技術。可日本人那麼有技術又能怎樣呢?其實液晶產業不只是要有實驗室研發的專利技術,還有大量實踐摸索出來的工廠技術。雖然工廠技術沒有那麼高深莫測,但需要大量的細節改進和點滴的竅門累積,最後就會變成競爭對手難以複製和超越的強大技術。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液晶面板廠家厚積薄發。中國大陸、台灣和日韓的液晶企業在液晶面板的品質上已經沒有太大差距,液晶面板價格方面也在同樣的水平線上,包括很多日韓品牌的電視都會採用國產液晶面板。

當然,國產液晶產業近些年的飛速發展也與政府的投資分不開。開發新的液晶產線動輒都是數百億的投資,而且盈利的周期也是比較漫長的,很少有資本在看不到短期利益的時候如此慷慨。只有通過政府參股投資,才能順利融得天價資金。除了資金和技術,還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用人、電力、土地、道路、用水、排污都需要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液晶產業才能有條不紊的發展下去。

總結:液晶產業首座轉移的過程,也是中日韓電子產業近些年來格局變化的象徵,液晶周期對投資策略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分工協作對產業創新的影響、政策條件對產業生存和擴張的影響,都在慢慢的改變液晶產業的玩法,適者生存最為重要。

作者:液晶面板58display.com,是國內成立最早的液晶面板全產業鏈電商平台,在線上銷售的液晶面板尺寸包括5.7"-100",液晶屏廣泛應用於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數碼相框,攜帶型DVD等產品。

更多:液晶屏行業資訊大全58display.com/cms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懼怕鴻海收購夏普?
調研〡GGII:預計2018年國內液晶調光產品市場規模將達到5.4億元
LG Display戰略重心轉向OLED, 2020年銷售將佔40%
細數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面板恩仇錄
上游面板產業鏈助力超大屏電視時代到來

TAG:液晶屏幕LCD | 液晶面板 | 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