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蒙山全真道考釋(一)王重陽開教山東

知乎ID吳夢樓,筆名琅琊仙客。轉載請註明來源。

蒙山位於山東中部,以紅色沂蒙山、《沂蒙山小調》、沂蒙煎餅等聞名,茲不贅述。殊不知,蒙山也是一座歷史名山,文化聖山。《尚書·禹貢》載「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周朝封國顓頊,主祀蒙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弟子仲由、原憲、閔損、曾子等生長於斯。以算聖劉洪、智聖諸葛亮、孝聖王祥、書聖王羲之、大書法家顏真卿、愛國名將左寶貴等為代表的沂蒙先賢,產生重大影響。李白、杜甫攜游蒙山,蘇東坡吟詩嚮往,康熙、乾隆大帝巡遊詠嘆。

上圖:蒙山主峰龜蒙頂,孔子小魯亭

蒙山玄風邈邈,仙樂悠悠,自古是一處神仙福地。羨門子、琴高於此隱修得道,鬼谷子隱居授徒。李杜慕道而攜游,蘇軾聞仙而賦詩。北宋以後,蒙山為全真道重鎮,千年古觀萬壽宮、華山派祖庭白雲岩、巍峨聳峙玉皇殿,宗緒綿衍,法壇莊嚴。以道教為主的各宗教在此和諧共生,共同為一方山水祈福。

上圖:蒙山腳下萬壽宮雪景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道佔半。名山大川清新宜人的氣候,靜謐悠然的環境,一塵不染,遠離塵囂,乃是參玄悟道、精進修鍊的絕佳去處。蒙山能吸引大批體道之士前來,正是緣自蒙山獨特優越的自然環境。生態的蒙山是天然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值達220萬個/立方厘米,是人們健身療養的最佳去處。連平常人聽聞都悠然神往,何況是志在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道士們。2010年萬壽宮開放之初,有位高道曾來蒙山考察,離別時感嘆:貧道若能在此長住,恐怕早已結成仙丹!來到蒙山是有福的,凡人即使道行不深,不能煉成仙丹,但若能在這裡多吸取一些負氧離子,興許還能延年益壽。

上圖:蒙山白雲岩清虛觀遺迹

蒙山山腰密林之中,便掩映著這樣一處養生修道、清幽玄遠的道教遺址—白雲岩清虛觀。該觀由明末清初全真道華山派傳人張演浩創建,經歷次擴建,規模漸增,徒眾日廣,影響日巨,成為華山派重要祖庭。白雲岩清虛觀華山派道士前後共歷十五代,影響深遠,從這裡走出了全真祖庭「天下第一觀」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代方丈高仁峒,清末時「天下叢林主持焚修者半出本山派下」。就讓我們一起步入全真之旅,感受蒙山玄妙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吧。

重陽創教

了解白雲岩,首先要從全真道說起。由於金庸小說的緣故,大家對全真道似乎都不陌生。但也正因為小說的性質,金庸用他的如椽巨筆,為我們塑造了一批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於全真道的真實面目造成歪曲。比如《神鵰俠侶》中被萬千金庸迷唾罵的破戒道士尹志平,其實是全真道第六任掌教,是一位頗有高行的宗師。而楊過和小龍女是金庸創造出來的人物,歷史上並無其人,所以尹志平污辱小龍女實屬虛構。還有小說中全真道成為北方漢人抗擊異族統治的武林正派和政治組織,這是與全真道回歸老子教誨、苦己利人、遠離功利、不捲入政治漩渦的策略是直接違背的。好在金庸先生後來也認識到小說筆法的不當之處,在新修版中將尹志平祖師改為甄志丙,其他地方也做了適當修改。

自元代以後,中國道教便基本分為北方全真道、南方正一道兩大派別,通俗而言,他們的區別在於:全真道屬於金元時期的北方新道派,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因素,比較重視內丹、修鍊、參悟,理論水平較高,且戒律較為嚴格,不能娶妻生子,要戒除酒肉,組織形式和傳教方式上仿照僧團,過集體生活,在文人士大夫中傳播較多;而正一道屬於漢末魏晉南北朝一脈相沿的傳統道派,擅長符籙、齋醮、祈禳,偏重實行,戒律寬鬆,可飲酒吃肉,娶妻生子,組織靈活,多師徒相授,遊走於百姓之中。

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雖然是陝西人,但全真道興起和繁盛則是在重陽祖師山東傳教之後,自此之後,山東一直是全真重鎮,無論教團規模或社會影響,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甘水仙源錄》《金蓮正宗記》載:所謂全真教,取「屏去幻妄,獨全其真」之意,勉勵世人洞穿世間幻象妄求,保全道體真性。王重陽名王嚞,字知明,本名中孚,字久卿,道號重陽子。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出身當地大族。傳說其母懷胎24個月方才生產,象徵王嚞秉承二十四節氣,本是天降仙胎。

王嚞青年時,鬍鬚濃密而飄逸,眼睛大而有神,身高六尺有餘,為人豪氣,聲音鏗鏘,因此頗能服眾。王嚞家業豐厚,荒年常放糧賑濟災民,不求償還,深得人心。弱冠之年考入京兆府學,通詩書,精武略,文武雙全。金世宗天眷(1138-1141)年間,金軍收復宋金和議時交還南宋的陝西、河南等地,大開科舉,王喆棄文從武,參加武舉,更名德威,字世雄,想要效命疆場,建功立業,高中甲科。

當時戰亂不斷,關中亢旱,盜匪如麻,王家為世家大族,有群寇洗劫王家,家財一空。祖父報告官府,官府大舉搜查村鄰三百餘戶,發現藏有王家丟失的金銀細軟糧食無數,又捕獲群寇首領,交與王嚞發落。王嚞拍拍賊頭肩膀,對眾鄉鄰說道:「此乃鄉鄰饑荒,向我家借糧耳,非真盜也,安忍置其死地。」於是為賊頭鬆綁,放其逃離家鄉。百姓感念恩德,泣不成聲。王嚞聚集青壯年,習武練兵,保境安民,咸陽、醴泉兩縣得以保全。

王嚞考取武舉時已四十七歲,勉強作了一名甘河鎮的酒監,負責徵收酒稅,半生年華已逝,喟然長嘆:「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我今已知天命,碌碌無為,不亦太愚之甚乎!」真是文武兩途走不通,天地之大何處容。

金海陵王正隆己卯(1159)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夜,王嚞在甘河鎮上借酒澆愁,過了甘河橋,路過屠戶門,切了二兩熟牛肉,邊吃邊喝邊要走,忽然從南面來了兩位身披氈衣、頭戴氈帽的異人,相貌神情相類,精神不似凡人。王嚞大為驚異,尾隨其後,挽袖施禮,三人款款而談,皆非世間俗態。異人笑道:「此子可教矣。」於是將至道秘訣傳授,並為其更名為王嚞,字知明,號重陽子。異人手指東方問道:「何所見?」王嚞端詳半晌,回復道:「見七朵金蓮結子。」異人大笑:「豈止七朵而已,日後將有萬朵玉蓮芳。」話剛說完,異人忽然消失不見。王嚞大喜,知道自己遇上活神仙,從此之後,更加落魄不羈,乞食於市,蓑衣破瓢,餐冰卧雪,有詩曰:「四十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顯殷紅。」這兩位神仙,便是八仙之中的鐘離權和呂洞賓,位居全真道尊奉的北五祖之列。

次年,來了一位道人投宿,住了半個月後,忽然對王嚞說道:「吾居西北大山之中,彼間有人善於談玄及推演之術,《陰符經》《道德經》尤所精通。聞君平素好此二經,何不相從,試往觀聽。」王嚞擔心路途遙遠,躊躇不決,道人忽然起地,拋卻拄杖,乘風而去。王嚞急忙出門,左右尋找,杳無音訊,悵然若有所失。這位道人便是八仙中的鐘離權,全真北五祖之一,原為東漢時將軍,征西羌時,遭長官陷害,只配給老弱殘兵三萬,被西羌劫營,迷路至山谷,遇東華帝君王玄甫(全真北五祖之一),學道長生,成仙於西北崆峒山。可惜王嚞礙於世俗困難,遇仙人點化卻猶豫不決,坐失良機。

中秋時節,王嚞過醴泉縣,再次遇到道人,趕緊近前下拜,邀請到酒肆,對坐豪飲之際,王嚞問道人家鄉,道人回答:「蒲坂永樂是所居也。」又問年紀,答曰:「二十有二。」再問名姓,默然不答,向酒保索取筆墨紙硯,書秘語五篇,讓王嚞詳讀。王嚞讀過數遍,方悟妙理。道人告誡道:「天機不可輕泄。」然後投入火爐中,並對王嚞說道:「速往東海,丘留壇中有一俊馬,可以擒之。」話說完,消失不見。王嚞苦思不解。前文已說到,王嚞見到二位仙人體態相似,這位祖籍蒲坂縣永樂鎮的道長便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全真北五祖之一。兩位仙人齊來凡間點化王嚞,怎奈仙緣未至,尚須自行修鍊參悟,方能證道。

王嚞受仙人點化後,辭官解印,拋卻塵緣,於終南山劉蔣村北隱居,鑿地為屋,堆土為墳,自建庵堂,題名活死人墓,又在墓上立木牌曰王害風靈位,墓地四角各植海棠一株,自詡將來「四海教風為一家」。自此佯狂裝瘋,世人不解,嘲諷不已,人稱王害風。一次,王嚞攜酒一壺,站在路邊,有道人遠遠呼喚:「害風害風,速拿酒來。」王嚞應聲,兩人一飲而盡。道人讓王嚞拿著空壺取來甘河水,王嚞遞給道人,道人手指輕輕一點,還給王嚞,讓他品嘗,河水變作美酒,芳香沁人心脾。王嚞大喜,趕緊求問仙長名姓。道人大笑:「吾乃燕山劉海蟾也。」話音剛落,消失不見。這位劉海蟾,便是民間傳說中劉海戲金蟾的原型,全真北五祖之一(北五祖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自此以後,王嚞便不再飲酒,只飲清水,卻常常面帶醉容,因作《虞美人》詞一首:「害風飲水知多少,因此通玄妙。白麻衲襖布青巾,好模好樣真箇好精神。不須鏡子前來照,事事心頭了。夢中識破夢中身,便是逍遙達彼岸頭人。」

忽有一日,活死人墓火光衝天,鄉鄰趕緊前來救火,但見王嚞面對漫天火光,既不哭喪,也不呼救,卻又唱又跳,載歌載舞,鄉鄰一看這情形,只得長嘆一聲:王害風又瘋了。有好事者便問他為何不哭反笑,王嚞大聲道:「燒了好,燒了好,三年之後自有人修。」並口吟一首詩道:「茅庵燒了事事休,次有他人卻要修。便做星星成猛烈,怎生學得我風流。」王嚞忽然開悟後,自言自語道:「我東方有緣爾。」便按照仙人指點的預言,於金世宗大定七(1167)年四月,收拾行囊,向東而行,準備尋找七朵蓮花象徵的七位高徒,開宗立派,弘傳道法。

七月至山東寧海州(今煙台市牟平區),當地有一豪族馬從義,家業豐厚,子弟多仕,頗有勢力,又樂善好施,頗得人心,人稱馬半州。先前夢到南園有仙鶴飛翔,便建遇仙亭一座,常與賓客來此宴飲。不久重陽真人到達寧海,登門造訪馬府,不顧家僕勸阻,直奔遇仙亭。馬從義正與賓客把酒言歡,見來客道人打扮,問道:「先生從何方而來?」真人答道:「千里而外,特來度醉人爾。」一座皆驚。馬從義又問:「汝為道人,何者為道?」真人款款而答:「五行未到處,父母未生時。」馬從義本豪爽之人,見真人回答甚妙,便邀請入席,賓主交歡。

馬從義雖然禮敬真人,猶在半信半疑間。重陽真人提出鎖庵百日、辟穀不食,一則閉關修鍊,二來顯化度人。馬從義應真人所請,建立庵堂,鎖門百日,以試探真人道行。全真庵到馬府有數百步,中間隔著幾條街巷,馬從義睡在宅中,門戶緊閉,真人數次出元神,來到卧榻前與之談論,馬從義驚怪真人從何而來,真人笑而不語。馬從義連續幾晚派僕人到庵堂守候查看,僕人蹲守後來報,真人一直端坐堂中。馬從義大為嘆服。遠近百姓參觀者絡繹不絕,許多人向重陽真人求詩,真人援筆立成,百姓驚奇。真人百日辟穀,唯食梨子、芋頭、栗子,且變化無窮,常分食給百姓。馬從義與真人談玄論道,妻子孫不二也漸有道心,悟到夢中所見仙鶴即重陽真人。後真人和馬從義登覽昆嵛山煙霞洞古仙人跡,馬從義忽然頭痛欲裂,危在旦夕,真人咒水燒符,令其服下,飲之而愈。馬氏一家信道更為堅定,夫妻雙雙出家,馬從義更名馬鈺,道號丹陽子,妻孫不二,道號清凈散人。

寧海州有譚玉患風疾,鬚髮盡落,發作時口齒流涎,滿地打滾,多方求治無效,聽聞重陽真人在馬半州府上,不畏艱辛,顫巍巍拄杖登門,求真人施救。重陽真人用洗臉水潑其全身,譚玉大怒,抄起拐杖便要動手,忽覺鬚髮重生,力氣充盈,舊疾痊癒,四體輕健。譚玉大驚,當即跪地拜師,真人知其仙緣,賜名處端,號長真子。

寧海州王家有一神童,父親早亡,侍母至孝,十四歲時偶入山中,見一老人鶴髮垂髫,端坐磐石之上。老人招呼王家子近前,撫摸頭頂,笑眯眯說道:「你這孩子早晚必成大器,揚名四海,當作玄門大宗師。」說完起身,拄杖便走。王家孩子趕緊跟上,追問道:「老先生,你是誰呀?」老者答道:「吾乃玄庭宮主也。」說完消失不見。這孩子從此中魔似的,神神叨叨,不與一般小孩玩耍,只愛讀些大人也不懂的經書。長大後,有一次出遊到遇仙亭,恰遇重陽真人在此。真人觀瞧此人骨相清奇,確有仙緣,便問道:「願隨吾否?」王家子喜出望外:「正如所願,敢不從命。」於是奉師命往文登縣鐵查山雲光洞修鍊。一次,真人在途中打傘遮陽,忽然將傘擲於空中,隨風而行,飄了有二百餘里,一直飄到雲光洞。傘柄內有真人所賜名及道號,名處一,號玉陽子。王處一得名號後,執傘來謝。眾人對重陽祖師廣大神通大為驚嘆。

寧海有相師郝璘,善占卜,常在寧海州衙對面擺攤算卦,生意興隆。一次,重陽真人隨眾人前來,背對卦攤而坐。郝璘感到奇怪,便說道:「請先生回頭。」真人答道:「只恐爾不肯回頭。」說罷,拂袖而去。郝璘忽然心有所悟,便請真人到家相談,言語之間大為嘆服。次年春,郝璘終於體悟,親赴昆嵛山煙霞洞重陽真人修鍊處拜師,得名郝大通,道號廣寧子。

大定八(1168)年春,王重陽率眾弟子到昆嵛山開山鑿洞,不料有巨石飛落,人皆驚愕,真人大喝一聲,山石屹然而止。山間樵夫獵人驚為天人,施禮叩拜。棲霞縣有富家子丘某,年方弱冠,尊玄重道,聽聞真人前來,甘願侍奉左右,真人知其仙緣,賜名處機,道號長春子。丘處機後來不遠萬里,趕往中亞,勸諫成吉思汗戒殺愛民,救活中原百萬生靈,實乃上天好生之德。清乾隆皇帝曾題對聯稱讚道:「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大定九(1169)年四月,寧海大戶周伯通邀重陽真人前往,興建庵堂名為金蓮堂。金庸在《射鵰英雄傳》借用周伯通其名,塑造了一個老頑童和武術宗師的形象,其實是與歷史不符的。周伯通原型是山東寧海州名門大族,是王重陽祖師的大施主。金蓮堂建立後,有一天人們遠遠發現庵堂著火,火光亮如白晝,急忙趕來撲救,湊近一看,原來是真人打坐之間,煉得神通,身放光明神光。寧海靠海,井水既苦且咸,真人咒水作符,投入井中,使苦水變甜。真人攜弟子遊走齊魯,融合三教,建三教金蓮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會堂,擴大全真道影響。到登州後,大家在蓬萊閣下觀海,海上忽起颱風,只見真人隨風吹入海中,驚訝間,一會兒只見真人從海中躍出,唯有頭頂道冠遺失,踏著水波徐徐回到岸上。

老頑童周伯通(大霧)

萊州有官宦子劉某,為武官之後,父亡母孀,侍母至孝。某日忽然在自家牆壁上見賦詩兩首,墨跡未乾,不留姓名,其末句云:「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筆力遒勁,疑為神筆。後重陽真人攜馬珏、譚處端、丘處機三徒西行,劉某聽聞,急忙追趕上來,擺上案台香火迎接。真人大笑:「壁間墨跡,汝知之乎?」劉某方才悟到牆壁題詩是重陽真人靈通所化。真人賜名處玄,道號長生子。

至此全真七子皆已齊備,重陽祖師於關中所見東方七朵蓮花的異象業已應驗。全真教在山東廣為弘傳,並隨著重陽師徒的遊歷而傳遍海內。

大定十(1170)年正月四日,重陽祖師預知大限將至,作頌曰:「地肺重陽子,呼名王害風。來時長日月,去後任西東。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人同。」頌畢,仙化而去。

重陽祖師仙去後,弟子葬其於劉蔣村活死人墓,建立道觀,馬珏手書「祖庭」二字觀額。重陽祖師當初燒毀活死人墓並預言三年後當有人重建,至此已經應驗。元世祖忽必烈賜名重陽宮,為全真道三大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陝西重陽宮)之一。


推薦閱讀:

臨沂市「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情況、典型做法和相關建議

TAG:道教 | 山東 | 臨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