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藝術史綱要(2):從史前到古典
偶像的黎明:無名大師的傑作
1.史前藝術的發生
人類藝術史上最早造型:對稱性 > 高等靈長類動物左右對稱的生理結構 > 穩定性、安全感 > 審美偏愛
2.洞穴壁畫
時期:大致2萬年前
主要題材:狩獵對象
目的:巫術儀式 > 圖像觀念:圖像和實物間的神秘聯繫 > 控制了圖像就等於控制了獸群的
「交感巫術/思維」(弗雷澤)、「模仿巫術」
3.岩刻的象徵性
時期:大致1萬年前
題材:畜牧、農耕
特徵:形式感的明確和突出、象徵性的出現,如人物圖案的大小和地位有關
4.史前繪畫的書寫意義
法國考古學家 阿拉提(Emmanuel Anati)提出了
三種史前繪畫語言:圖畫文字(直觀)、象意文字(較抽象)、心理文字(特殊符號)
用以分析史前繪畫
5.史前藝術的美學特徵
人類的藝術發展方向:繼承發揚,不斷緬懷回歸
史前藝術的基本特點:強調處寫實(誇張?)、弱化處抽象 > 尚不具文明時代對整體客觀、協調的追求 > 僅強調局部,不追求整體性
6.部落藝術的身體手術
紋身、唇盤手術 > 成人禮、巫術儀式、社會地位
天人麗質 > 人造美女(普遍化、模式化) 違反審美規律:健康(實用)、自然(個性)是美的基礎、前提
整容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文化欺騙
7.「通天」的建築
巨大的尺度,人在建築面前受壓抑、渺小、卑微,以彰顯超人的、和皇權融合一體的神威;
天文、曆法被應用在了設計之中
英國 巨石陣(2750-1500 BC)
埃及 吉薩大金字塔(約2631-2498 BC)
伊拉克(蘇美爾) 烏爾塔廟(2100 BC) 崇日 漢謨拉比法典
墨西哥(瑪雅) 庫庫爾坎金字塔(800-600 BC)四面共365級台階 秋分春分「降臨」的羽蛇神(太陽神)
8.古埃及的追求「不朽」的藝術
古埃及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繪畫)特徵:
為了追求人物形象的「結實、飽滿、完整」,以至於犧牲真實性,這和製作木乃伊保存屍體的理念是一樣的——復活的前提、對不朽的追求
固定、明確、公式化、幾何式、富於秩序(以至於死板)的造型,以實現等級化、宣示權威
美的神話創作:從荷馬到菲迪亞斯
三個問題:
從埃及到希臘,藝術發生了什麼轉向?
為什麼「創造美」從希臘藝術開始?
藝術必須是「美」的嗎?
1.神話與秩序
希臘文明: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的融合。
三個發源地:基克拉底群島(約3300 BC開始)、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約2850 BC開始)、本土的邁錫尼文明(約公元前14、15世紀開始)
赫西俄德 訓諭詩 《神譜》、《工作與時日》 公元前8世紀左右
《神譜》:希臘的「天神三代」交替
天神烏拉諾斯一代
泰坦神克羅諾斯一代
奧林匹斯神王宙斯一代:在5世紀的雕塑中 宙斯身上既體現了「攻擊性」又體現了「控制性」 > 宙斯一代象徵著希臘文明從混沌走向秩序 是 希臘文明的子夜
2.《荷馬史詩》
盲詩人荷馬 公元前8世紀 《伊利亞特》、《奧德賽》
史詩的教育功能:塑造精神(精神教科書)、傳承歷史(歷史教科書)
後來希臘,乃至歐洲文明的哲學文學喜劇的偉大源泉
荷馬史詩的特點:
1.神話與歷史的統一體,想像和現實的自然綜合
2.人與自然一體的存在,自然地感受和體現著自然
3.有限的命運與慷慨的英雄人生
4.永遠的現在時,塑造光明而純粹的形象
3.悲劇哲學
希臘三大悲劇家
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約公元前5世紀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對悲劇的定義:一個嚴肅的、完整的、對有限長度的行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經過裝飾的聲音,其模仿方式是藉助人物的行動而非敘述,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情感得以宣洩 > 悲劇美是嚴肅的、完整的;悲劇能凈化人的情感;以有限的形式世界的完整秩序
悲劇性:人以有限、渺小、脆弱的肉體反抗 無限、強大、絕對的命運(命運一詞,可換成神明、自然等)
希臘神話:人和自然的統一、人對命運的服從、命運主導人生
希臘悲劇:人對命運的反抗
隨著希臘民主的發展,從希臘神話(前8世紀)到希臘悲劇(前5世紀)的轉變,昭示著古希臘人的自我覺醒:認知世界,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追求無限的理性的同時,要勇於面對自我的悲劇性
4.數字與建築
建築——古希臘人世界觀的物化載體
古希臘人的世界觀:世界由數理的理性精神所主宰
畢達哥拉斯(572-497 BC):
萬物皆數
All is number. Harmony of the Spheres. Harmonia : fitting together
普羅泰德拉(490-420 BC):
人是萬物的尺度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ings which are, that they are, and of things which are, that they are not
古希臘的哲學精神以 畢達哥拉斯的理性主義 和 普羅泰戈拉的人本主義 為代表
此二人之後的三傑
蘇格拉底, 470-399 BC
柏拉圖, 428-348 BC
亞里士多德,384-322 BC
衛城帕特農神廟建築群(490 BC)
448-432 BC 重建 紀念第二次希波戰爭
菲狄亞斯 總監 伊克諦諾和卡利克拉特 設計
古希臘建築三種柱式最大區別:立柱底面直徑和立柱高度間的比例
多立克1:6(粗壯) 愛奧尼亞1:8 柯林斯1:10(纖細)
——維特魯威
畢達哥拉斯 八度音程:完美的比例1:2 > 建築上的比例
如帕特農神廟立柱軸心間距與高度間的比例約為1:2、長寬比
帕特農神廟遵循著數學、幾何的原則進行設計,但不死板,為了保證視覺效果(輕盈、上揚、活潑、動感),而存在著細節的調整(optical correction)
即遵循嚴格的數量關係的同時,又再微妙地進行細節的調整,從而表現出一種生命的自然性
「整個神廟沒有一條直線」
不機械死板地設計,從使之而富於有機生命性
5.追求生活情趣的藝術
古埃及藝術是古希臘藝術的源泉之一,然而相對於古埃及的造型簡單、準確(筆法)、整體,古希臘造型傾向於對生活性的追求,富於生活情趣,造型自然、生動、客觀
6.抹去表情的希臘雕塑
宙斯雕像(460-450 BC) 標誌著古希臘雕塑 由古板嚴峻的古風(埃及風格) 轉向 轉向優雅生動的古典藝術 (希臘風格)的轉折點
「自由腳」的發明:雕像從靜態走向動態
擲餅者(Discus-Thrower) 450 BC,米隆(Myron)
仍具「埃及風」(追求整體性)
阿基里斯/持矛者(Spear Bearer),450-440 BC, 波利克里托斯(Polyleitos)
將雕塑創作理論化 《Canon》(規則)
總結了 黃金分割比例、多樣統一(上下鬆弛差異協調整體)
希臘雕塑的缺點:面部獃滯麻木、無表情、未雕刻瞳孔
古希臘人故意如此處理——追求整體的表現,而非集中表現,不希望最引人注意的面部喧賓奪主
黑格爾的批判:希臘雕刻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外在形象的完整,它需把靈魂分布到整體中的各個部分,通過許多部分將靈魂表現出來,因此雕刻不會把靈魂集中到一個簡單的點上,即瞬間的目光來表現
希臘人的雕塑面部處理:使注意力平均分配
黑格爾的評價:古典藝術的最高理想表現,因為其形體的完美就代表了它所有的精神,實現了形體和意義,物質與精神的最高統一,即形體就是意義,物質就是精神
7.菲迪亞斯(Phidias)的雕塑
帕特農神廟的裝飾性雕塑
不是靜穆,而是雄渾
8.形體美即真善
普羅丁(Plotinus, 204-270)論雕塑: 雕塑家不是在複製自然,而是返回到作為自然根源的理性原理,從中吸取美的資源,並將美賦予自然——以理想刻畫對象
貢布里希:(希臘雕塑)典型與個體被一種新的精妙的平衡協調一致了——希臘雕塑形體的完美,並非因其原型希臘人的形體完美,而是典型化、理想化、超越了
Aphrodite of Knidos 克里多斯的阿芙羅蒂特, Praxiteles 普拉克西特拉斯,350 BC
可能是希臘最早的裸體女性雕塑
原型 芙里尼(Phryne)被審判的典故
——希臘人對形體美的至高無上推崇,美就是善,善就是美;對待女性的雙重標準,既歧視(不具有政治權利),又推崇(女神)
Jean-Léon Gér?me, Phryne revealed before the Areopagus (1861)
最有名的希臘雕塑
Venus of Milo, 150-125 BC
斷臂維納斯
造型風格:生動表現的同時,強調整體的均衡、寧靜;從腳底到頭部分成四節,按左右左右順序扭轉,形成一種螺旋狀升騰感;動態中的寧靜
基督教的反偶像運動 > 斷臂
推薦閱讀:
※何為藝術,何為藝術鑒賞
※畢加索選擇情人的條件是什麼?
※清華藝術史綱要(7):走向現代
※14-路易斯·布努埃爾-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
※清華藝術史綱要(4):從佛羅倫薩到佛蘭德斯
TAG: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