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頓悟」

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書法就是層窗戶紙,只要捅破了,就能寫出好字來」。這種說法,使不少人不想下苦功夫,只想得到「秘訣」。這種說法,實際上源於對佛教禪修中「頓悟」的嚴重誤讀。

實際上,頓悟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從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點滴入手,通過自身的感受直接掌握真理。

和傳統的「漸修」相比,頓悟使得很多信眾可以不必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可以不必閱讀晦澀難懂的佛學典籍,就能通過自身的「思考」,在恰當的時機「開悟成佛」。這種看似簡單的做法,迎合了很多並不篤定的信眾,因此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皈依。

這種頓悟思想,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很大,很多書法故事的流傳,都表明了「頓悟」的重要性:

如:張旭「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舞劍器,得其神」的說法就由來已久,大詩人杜甫甚至還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的序言中這樣記述:「往者吳人(今蘇州)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今河南臨漳縣西)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

再比如,宋代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記載:

「紹聖中,(黃山谷)謫居涪陵 ,始見《懷素自敘》於石揚休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

除此之外,夏雲、奇峰、滾石、江濤、斗蛇、飛鳥、盪槳、鵝頸、鷹頭等事物,也成了引起書法家聯想進而達到「頓悟」的主角,並成為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

但故事,畢竟只是故事而已!

實際上,在心理學上,頓悟就是一種突然的領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併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特點是突發性、獨特性、不穩定性、情緒性。

在這裡,筆者無意否定書法「頓悟」的可能性。而且就筆者的經驗來看,這種「頓悟」不僅存在,而且還是很重要的書學經驗。但是,如果走到了事物的反面,只等頓悟,只強調「頓悟」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漸修」,要想寫出像樣的作品,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歷史上所有的書法大家,都是下過苦功夫的:王羲之「池水盡墨」,智永禪師「退筆成冢」,懷素寫盡芭蕉等等故事,無一不是勤奮的典型。

「所謂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魯迅先生雖然說的是寫文章,但其背後的大義,亦通書法。

(如您想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請關注本人主頁或者微博:董敬民寫字的地方 )

推薦閱讀:

字可以練好嗎?
2016.6-2017.5練字總結及方法推薦:楷書基礎夯實階段
談談我練字二十年的經歷④(歷練篇)
2018.2.25-2.28趙孟頫前後赤壁賦摹帖記錄與反思(附帶英文練習)
練字乾貨 | 為什麼字單看都還行,合在一起就不好看了

TAG:書法 | 佛教 | 練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