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基層工作兩三年,該走還是該留?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薛洪言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從銀行辭職你還能幹什麼》,收到大量的銀行業朋友的回復,或倒苦水,或求出路,或分享觀點。而在這個問題下,共計3963人關注,累計瀏覽量超過220萬次,看來屬於很多人的困惑。

馬上要步入六月,又到一年入職季,對很多朋友來講,也到了入職一年、兩年或三年的紀念日了。在這個時點,想和銀行業的朋友討論下,入職三兩年的你到底該不該離職,其他行業的朋友也不妨一看,畢竟,職場發展的事情,隔行不隔山。

離職的三大壓力源和一個導火索

壓力一:基層鍛煉及轉崗挑戰

在2012年前後,包括國有大行總行在內,新入職員工都要去基層鍛煉兩到三年,自此,銀行業新入職兩年以內的員工,基本都是在基層機構度過的。當然,也有區別,總行招聘的員工基層鍛煉結束後還能回歸總行,而分支行招聘的員工基層鍛煉結束後能否回去則要看競聘結果,這是目前的區別。

在這種機制下,在基層工作的非總行新晉員工,在工作之初就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感:能否順利通過選拔競聘?在櫃員崗位要干多少年?木有關係怎麼辦?……

壓力二:業務出口,事多而繁

如果說轉崗是初始的壓力源,基層機構工作崗位本身的重重壓力便是第二道壓力源。

銀行業普遍實施典型的層級制組織架構——總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儲蓄所,除了部分重點對公客戶外,客戶運營上多實行「上下聯動、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基本上,大多數工作都會經過層層渠道,傳導至基層機構。原來在總行工作時,我們最喜歡問一句話就是「貴部(團隊)在下面有沒有腿兒」,意思是在分支行層級上有沒有直接對應的組織設置。如果有的話,就諸事好辦,事情既可以派下去,也可以借調下面的人上來。如果沒有的話,雖然麻煩點,但總也能在分支機構找到對口的組織,也能把活分下去。

具體到基層機構,便成了總分行所有制度、文件、產品、業務、客戶等的落地執行人,所以才會那麼忙。千頭萬緒,哪個也不能怠慢,因為都在KPI指標考核中。前幾年,一個基層網點對應一百多項KPI是常見的事情,當然,後面多數銀行都在精簡指標,但也有幾十個。每一個指標基本都會對應總分行的一個團隊或部門,有專人進行檢查督導,真正的事多而繁。

壓力三:平台局限,成長困難

受到平台的局限,即便辛苦工作,自身的閱歷和能力成長也會存在明顯的天花板,這可能是第三道壓力源。如上所述,基層機構以具體執行為主,操作性工作強調熟練度,不強調創造性,大多數工作半年時間就掌握了,之後以簡單的重複為主,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個人的成長,而能力得不到提升又會反過來影響個人在職場中的競爭力,成為重要的焦慮來源。

比如知乎用戶「慢半拍小姐fighting」在答案下面的回復:

如果在銀行從事一線工作,的確是並沒有獲得什麼工作技能的。所以想要跳槽就比較擔心無處可去。相比應屆畢業生,缺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而又並沒有在工作技能上有勝算,所以比較悲觀。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好好一個研究生,被放在國有銀行櫃員崗位上不能動彈。

一個導火索:收入下降

銀行基層機構工作面臨的上述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前幾年大家雖然也抱怨,但並未出現目前的集體性焦慮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收入還不錯,普遍高於一般行業,有壓力也願意擔著。

如2012年網易財經曾經發布過一期《國有銀行基層員工生存狀況調研報告》,結果顯示,一線城市有81.82%的人覺得工作壓力大,而二線城市的比例則為76%,三線城市為60%。在是否願意跳槽的調查中,36.96%的人明確表示現在狀態很好,不想跳槽;34.78%的人表示,銀行薪水普遍高於一般行業,因此,即便壓力大,也不願往外跳。

那麼,銀行人的收入究竟如何呢?從收入上看,一線城市45.45%的網點員工收入在10萬-15萬元之間,二三線城市50%左右的網點員工收入在5萬-10萬元之間。收入滿意度上看,34.78%的網點員工對自己的收入是滿意的。

而近兩年,受實體經濟影響,銀行基層機構遭遇到不良資產的快速爆發,普遍產生了慎貸情緒,如筆者的一個支行副行長朋友所講:

「民營企業除了上市公司和個別大企業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其他中小企業因為貸款和擔保圈等問題已經死了很多了,剩下很多也是在苦苦支撐。並且經過了這一波,銀行基層已經開始變的謹慎,怕擔責任,惜貸,寧可不做業務也不能出不良。」

不敢放貸自然沒有業績,收入也開始大幅下降。收入下降後,同樣的壓力變得不可承受,離職潮或離職焦慮就開始出現了。正如知乎用戶「Darren」在回答下留言稱:「我是一名銀行HR主管,從我的角度來看,一線人員,包括支行長、支行副行長、客戶經理、櫃員都是高流動率的,這兩年尤為嚴重,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收入、壓力、上升空間不匹配,其實說白了,支行長、副行長看上去很風光,但其實就是一個大的sales,業績指標非常嚇人,每年任務較上年都是成倍的增長,業績完不成,收入低,還天天挨批,壓力不要太大。」

工作兩年的你:該走還是該留?

記得當年剛剛入職銀行時,直屬的領導講過一句話,叫做「工作頭三年,埋頭工作,莫問前程」。在總行這個平台上,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

銀行是社會資金的中樞,而總行又是銀行的中樞,總行既可以全面了解條線內的業務、流程和制度,通過內部資料共享平台也有機會去了解其他部門的業務和流程,通過系統化地積累和整理,可以真切地體會到銀行資金流向作為經濟晴雨表的效果。即便是專註條線內業務本身,存、貸、匯作為基礎的金融業務,對整個業務流程的了解和熟悉,對以後的職業生涯也大有裨益。在分行的平台上,雖然不如總行平台,但可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最有爭議的還是基層支行,既有人認為年輕人應該沉下心來,多呆幾年;更多的人則拋出比較偏激的觀點,認為這裡是坑,年輕人不要在坑裡久待。很多前銀行基層員工就持這種觀點,比如那個支行行長朋友就和我講「好多辭職的同事都說過一句話讓我很哭笑不得,他們說辭職之後這輩子都不會再做銀行」。

關於基層網點的工作現狀,上面講了「三大壓力和一個導火索」,壓力大、收入下降,離職似乎有了合理的理由。筆者如果要灌雞湯,這裡就可以鼓吹大家勇敢地離開吧,趁著還年輕,出去闖一闖。但實事求是地說,壓力大從來不應該是離職的主要理由,對年輕人尤其如此。

成年人做任何一個決定都有成本,所以都要講利弊。為了讓這個決定更簡單,我們暫且摒棄掉家庭、地域、職務等因素,單純就工作說工作。

如果你嘗試找過工作,但很可惜,沒有找到,那不用講,離職並非一個選擇。

如果你手裡有一個潛在的機會,那建議你從平台、業務類型、收入、穩定性等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權衡。

1、看平台。既要從公司整體比大小,更要基於組織架構比層級,一般來講,組織層級高於公司規模,即小公司的總部勝於大公司的分支機構。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總部的好處是可以更好地了解五臟與全局。現在這個時代,是個變化的時代,大與小的變易是很快的,三年之後,大的變小了,小的變大了,這都不鮮見。不必過分迷信所謂的「大」。

2、看業務類型。核心業務勝於非核心業務。是否核心業務,主要看能否創造價值,且這個價值在職業市場上是否有普遍的認可度。畢竟,就企業內部而言,任何崗位都是有價值的,否則也沒有設崗的需要;但一些崗位,價值只局限於企業內部,從職場發展角度看,便可視作非核心業務。

3、看收入。既看當下收入水平,也要看收入增長前景。收入的增長前景根本上取決於公司盈利能力,不盈利的公司很難想像能保障員工的收入持續增長;而公司盈利能力根本上看行業大趨勢,行業遭遇困境,個體很難獨善其身。

4、穩定性。沒有絕對的穩定性,但適當的穩定性還是必要的,剛畢業兩年的年輕人不宜頻繁跳槽。如果新東家的穩定性差,則有可能面臨短期內再次跳槽的問題,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影響會很大。畢竟站在任何一家公司HR的角度,都不喜歡頻繁跳槽的員工。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對於穩定性的需求也在增大。比如知乎用戶少凡留言稱:

「剛畢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找工作。工作幾年之後有配偶、孩子、父母和其他社會關係,另外自己也不再年輕。並不是不願意接觸新的事物重新學習,而是成本太tm高了,而且不一定有相對應的收益。年輕的時候錯就錯了,年長的時候不敢錯。選擇成本和沉沒成本太高,不敢亂選。」

走向人生下一站,一點小建議

經過慎重的考慮,如果最終決定離開,那就勇敢的離開吧。世事無絕對,任何一個決策都是有瑕疵的,做了決定就去執行決定,然後走好下一段路。

同時,有一點要謹記在心——你並非為了逃避壓力而離開原單位,你是為了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才來到新單位。所以,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成長,是你在新的崗位上要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少想些,除非,你發現某一天已經無法再成長。

最後,祝大家都有好的工作、好的心情。


推薦閱讀:

需求還是對抗,我們已經走了很遠
去年銀行信用卡發卡量達到了5.88億張!
銀行壞賬誰來買單 老百姓是否會成替罪羔羊?
巨震!國家突然下了鐵命令!銀行或徹夜難眠!
【對比】銀行貸款利率相比民間借貸低出很多,為何還有人選擇後者?

TAG:銀行 | 銀行工作 | 離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