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遇見亞伯
下定決心寫這篇長文起源於在倫敦的一則小事故,而真正下筆是在離開英國後,逗留荷蘭的那個明媚上午。
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是否值得如此「培養」。論實力,比不上211 985高校里的同學,論才藝,不多也不精,論顏值,就這個稍微還可以接受。於是乎還是應該感謝那些信任我,鼓勵我,給我自信的人,你們給了我機會,給了我力量,我才得以「率先」「出海」。
下面我將從英國的交通、倫敦的旅遊經濟、劍橋名校行等三大方面寫一寫這次到亞伯里斯特威斯大學(簡稱,亞伯大學)訪學交流一個月來的簡單體會與感想。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還望批評指正!謝謝!
一、腐國的交通
·談到腐國,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來由。腐國是女生叫出來的,這類喜歡看男男相戀的癖好女叫做腐女。而原本就得腐女喜愛的英國,自10年《神探夏洛克》後更是深得眾多腐女痴枉,各種男男CP,使得「腐國」二字交給英國當之無愧。
·駕駛「牛人」
最讓我意想不到卻不止一次見過的一件事,那就是歐美國家老年人的一顆不老之心。
你見過古稀之年還在駕車的老人嗎?你見過年過古稀還駕車出遊,開老式摩托拉風的老人嗎?你還見過古稀耄耋之年還在駕駛公交車的「老司機」嗎?
沒錯!我在亞伯鎮就見過這樣的駕駛「牛人」。他們騎老式摩托四處拉風,他們開公交車穩如泰山如履薄冰......
可為何這在歐美看來很常見的一件事,在我來看是一件稀奇的事呢?相信讀者會笑我了。早些年國內年至古稀的老者中,的確找不出幾個還會開車,開公交車,玩極限的了。但近幾年,「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觀念似乎得到普遍傳播,越來越多的年長者參與到各種學習與活動中,但顯然,這並不是國內的普遍現象。
有位年近70歲的老人開著大巴載著大家外出遊玩,那種穩重給人的舒適感,無法不讓人聯想到「老司機」一詞,當然,此司機非彼司機。有時候我猜想,他應該是開了一輩子的車了,駕齡應該比我年齡還要大;有時候我又覺得或許是他老來得興,也未嘗不可。
鎮上偶爾會響起雷鳴般發動機的轟鳴聲,那是騎行俱樂部的人舉行外出活動路過街頭時的壯觀場面。一連數台老式摩托陸續駛來又駛去,驚奇的是騎車的都是老人。他們大概在找尋年輕時的感覺吧哈哈。
時常路過十字路口,看見很多等直行車通過的車停在路邊,司機都是老年人。我能說他們人口老齡化嚴重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了。至13年,英國超過50歲人口較15年前增加了200萬;至14年,英國老齡人口十年增長40%。
老司機的駕駛技術不僅僅局限於高齡駕駛。英國的鄉村道路都是標準的雙向兩車道,具備完善的標線標識,這點將在後文給予詳述。在這些狹小的鄉村小道上,馳騁著的有小轎車、運貨卡車、拖車、大巴等,我對大巴尤其具有深刻的印象。從車上的角度來看,大巴車在這樣的小路上應該說是行駛不便的,可是司機依舊能夠行雲流水,即使在交通發達的倫敦,雙層巴士也是走這樣的小路。可見老司機們一個個技術都過硬。
總的來說,英國的司機將國內提倡的禮讓行人、直行優先、遵守交通規則(就是文明駕駛)融入到自己的身體里,將這個作為了自己的自律準則。
·左側行駛
據筆者所知,英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紐西蘭等是靠左行駛的。經過一番查閱後,當前全球有約34%的國家系左側行駛,且大多數是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剩餘64%則是右側行駛。這使得我們剛到英國有點不習慣,甚至到了最後,依舊不習慣。其實左側行駛和右側行駛,大體上都是一樣的,我們把兩者對稱一下,就一樣的了。對於換擋之類的事,於是就全權交給了左手,這樣在某種程度上鍛煉了右腦,提高了情商,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推測。
·精細化設置的道路
英國的道路交通應該說分為高速公路、一般公路和鄉村公路三種。高速公路只限於大城市,形成繞城環路之後呈放射狀輻射至衛星城市,以及大城市如倫敦和伯明翰之間的連接。鄉村公路覆蓋面最廣,輻射整個大不列顛,是典型的雙向兩車道。一般公路連接鄉村公路和高速公路,是比鄉村公路稍寬一點的、中間設有綠化帶的、屬於中小型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一種公路。英國的鄉村公路很精細化,具備完善的標線標識,密度大,同時因為它的覆蓋面廣,使得我到了數十公里甚至百公里外的其他城市都依然能夠看到幾乎無差的道路。英國公路的通行效率符合國情,因此我也沒有見到多層互動式立交那樣的巨無霸式交通樞紐。
英國的高速不設收費站,沒有立交橋,只有較為常見的環島立交,道路兩旁的綠化基本不需要人為增設。
這種簡約高效之風使得我在英國的一個月內沒有見到過大型擁堵的情況。個人覺得這得益於司機的高素質和道路的精細化、標準化設置。
·我在倫敦之行的交通
倫敦之行策劃已久,我們乘坐了火車、Midland、倫敦地鐵、雙層巴士,還有前往劍橋乘坐的類似動車的列車。一趟下來幾乎乘坐了英國所有的交通工具(還有自行車、計程車-.-)。
英國的火車發車頻率高。像亞伯里斯特威斯這樣的小鎮,火車一般只有兩節車廂。
不過具體看實際情況分配吧。伯明翰是個大城市,在我看來是英格蘭的首府,我們在伯明翰轉車前往London Euston火車站,再從London Euston換乘地鐵(the tube,長得像蚯蚓)到Green Park站,住宿的公寓就在白金漢宮北面不遠處。鄉村火車到了一般城市,會增添車廂,到了倫敦就更長了,可我們依舊是無需擔心沒有位置,因為根本不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倫敦地鐵早有耳聞,百年前就建好的龐大的地下「王國」。如今陳舊的設施,不太乾淨的地下通道,看起來卻很高效。地鐵車次十分緊湊,幾乎一分鐘一趟。Midland火車很寬敞,很豪華,看起來就像是地面上的地鐵,速度還蠻快,並行軌道上飛馳著動車組。雙層巴士很貼心,到站後左側車頭下沉方便乘客上落。
從亞伯到倫敦,總計400多公里,換做國內的CRH也就是一個多小時的事,就算是普通列車,也只需要三四個小時而已。而我們愣是輾轉三、四次耗費近6小時才到達倫敦。
說英國交通不便利吧,對當地人來說應該算是很便利了,只是我們一和國內的高鐵動車對比,頓覺英國交通不便。換乘的痛苦也是「有目共睹」的。總的來說,英國的交通很發達,很高效,很符合不列顛的自身情況。
曾了解到南京某城規公司到英國考察,他們得出的結論是:
「英國整體交通保持一個良好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其城市用地開發強度保持了一個合理的水平,二是城市具有高密度的道路網體系,三是提供了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四是全覆蓋、人性化的交通設計,五是卓有成效的交通管理,六是交通參與者較高的素養,無論哪一方面,我國的差距都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城市規劃師、交通規劃師都任重而道遠!」
在我看來,我國一些大城市已經在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型立體多層式綜合型樞紐,某些城市已經建成並且具有現代化、科技化的特點,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比英國差,甚至要比英國要好。若是說整體,那我國的交通,尤其是鄉間交通還是不夠完善不夠全面的,這點的的確確要向英國學習,我們作為年輕人也要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希望若干年後,祖國的河山將會有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公路覆蓋。對於交通參與者仍需提高的素養,國人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倫敦的旅遊經濟
·景點簡述
大英博物館裡的藏品真是看一個禮拜都看不完,羅列著的各個大陸的文物,展現了大英帝國百年前的強盛,日不落的神話,在大英博物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我以為的變得黯然失色。穿過查令路,來到白金漢宮,真是頗具特色的一個地方,據說當騎兵行走過宮廷門前十分壯觀,而我看到的卻是四處拍照的遊人,還有國內說不盡報道不完的肆意踐踏草坪、攀附雕像拍照的不文明行為。
這個夏天,註定人多得燥熱。
來到大本鐘下,真的如Paul所說,那就是一個鍾而已,每隔15分鐘響一次,全城皆知。
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城堡般樹立在河岸上,靜靜的,一坐數百年。
乘上為千禧之年而建的倫敦眼,俯瞰著整個區域,發現倫敦真的很小,小到沒見著幾座摩天大樓,小到讓人感慨還是北上廣的摩天大樓好看。然而,這便是倫敦,這就是英國。
次日乘坐雙層旅遊巴士,才真正體會到了倫敦旅遊經濟的發達。詳見「·旅遊經濟下的倫敦」
·旅遊經濟下的倫敦
次日乘坐雙層旅遊巴士,真正體會了一番倫敦發達的旅遊經濟。坐在露天的巴士二層,迎面撲來的並不是清新的空氣,而是偶爾漫天的灰塵和一直嘈擾著的噪音。高樓仍在建設,舊樓正在修整,全城的遊人,來自世界各地。就這樣如走馬觀花一般,沿著她既定的路線,坐著車,吹著風,頂著烈日,呼吸著並不好的空氣,聽著並不全懂的英語解說,草草地把倫敦過了一遍。
遊人來自世界各地,可以說十分混亂,時下歐洲大陸恐怖襲擊多發,在這樣的情況下,倫敦的安保問題就要提高一個層次了,於是乎在整個周六,天空中時常掠過直升機,轟鳴聲不絕於耳。
整個周六,我待在倫敦。BusTour,River Trips,London Eye,Big Ben...到處都是遊客,十分熱鬧,但是稍稍有些混亂,混亂得我只在大英博物館逗留了一個小時便出來,這和在亞伯的閑適安逸與寧靜是無法比較的。然而正是這種嘈雜給倫敦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收入。這不免讓我聯想到那個偶發小事件。
我們由Tour Bus下車去乘坐River Trips,下船後等Tour Bus。倫敦的Tour Bus由幾家不同的公司經營著,競爭著,可能我們登錯了車,落得工作人員嘲笑。但是,那個黑人工作人員居然對插隊的白人遊客頭指著我們說,「these ugly guys」,我們把這三個字聽得清清楚楚。顯然,這是我們來英國第一次被歧視,我想也是最後一次,卻能夠刻骨銘心,完全由於內心流著的是祖國的血液。
夜裡無法入眠,和室友聊起這件事。英國人普遍懶惰,喜歡慢生活,倫敦的嘈雜應該會使得他們厭煩,所以暑期就剩下遊客了。同時我們也需要相互理解,我們的確上錯了車。但總歸是他們歧視黃種人,歧視中國人。
在我看來,這就是倫敦的旅遊經濟。著名景點,也就那麼回事,不過是搬上了熒屏的戲子,卻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遊客。我們四處駐足,每一處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都是美好的。可正是無數的遊客使得這座城變得熱鬧,變得煩囂,高峰時期人與人就是肩對肩。這點和國內某些知名景點好似一個道理。
三、劍橋名校行
CambridgeUniversity是英國老牌名校,也是世界一流名校,和Oxford University等一起,撐起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巔峰。帶著對名校的嚮往與對牛津劍橋的仰慕,我們第一站到了King』s College(國王學院)。
這座壯觀的禮堂,既是做禮拜的場所,也是舉行音樂會和學院活動的場所,是眾所周知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里一個取景點。時間倉促,對很多哥特式建築也都是走馬觀花,並沒有深入了解它的歷史淵源,這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從朋友口中得知,我國東北有俄羅斯風情的圓頂建築,我國山東青島等有德式歐式哥特式建築,還有很多在國內也可以看到的西式建築。而我們在和西式建築最近的地方,卻沒能當場切身感受一下歷史的熏陶,甚是可惜。
或許是機緣巧合,導航出錯之後居然走到了康橋上,看著就在腳下的康河上劃著的遊船,再往前一步就是當年徐志摩作《再別康橋》的地方,後人為此建了一塊石碑「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就是短暫的劍橋之行,趕著回倫敦的火車,再趕著回亞伯,到時已是夜裡十點。似乎所有短暫的旅行都是如此趕呢。
四、自我收穫——源自朋友的疑問
此次到訪英國,本就想著能拿英國和祖國對比,看看差距在哪。一趟下來,開拓了國際視野,也讓我對國內外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自荷蘭往伯明翰飛機降落,機長播報安全落地那一刻,全機艙的乘客都給予了掌聲,這是對機長的肯定與鼓勵,也是對此次航班順利飛行的肯定。而乘坐南航則沒有類似的那麼戲劇化,反而還有另一場「演出」——司乘人員拍照傳上官網。這是我難以忘記的一件事。
英國人應該來說,不存在過多文明不文明的概念,總體素質比國內高很多是不用質疑的。他們把文明踐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點使得一向倡導文明的我感到很舒適,也無需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思慮太多。有時候想想,自己就應該到這種地方去,自在快活。
英國向來以紳士著稱,英國人十分講究禮儀。Gocia上課放過視頻,雖說英國人都喜歡禮貌地表達一件事,但其實內心是拒絕的,只是沒有一個人會直接說不。平時不小心碰到別人,那一定是他先說sorry。
英國老師和學生從來都是平等的地位,學生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姓而不會添加過多敬稱。在上課期間,只要你有疑問,就可以舉手示意,老師會突然跪在你面前,降低自己的高度,避免俯視你,這一點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懂得換位思考,得到的是別人的尊重。
在上課期間,我發現歐洲大陸和英國聯繫甚是緊密。從文化方面,歐洲大陸更加了解彼此,大到國家小到城市,都能一一談論接上話,而遙遠的東方人則一竅不通,張口驚嘆。從語言方面,大家都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典故,但大體上是相似的,或者說歐洲大陸和英國都了解彼此。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歐洲一體化的結果,歐盟共同體的成立幫助歐洲數十個國家發展經濟,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個國家的交流互動,使得在某種程度上大家都了解彼此,就好比我們省與省之間一樣。這是一種地域差異。也難怪當我們談及東方,談及中國,他們也張口驚嘆。可見當今世界即使互聯網連通了世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真正去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和自己不相干的國家。
通過美國小夥伴的消息得知,英美等歐美國家普遍存在殘疾人士,這得益於國家政策和公民觀念意識。國家對殘疾人士或多或少的幫助,公民不會瞧不起殘疾人士會幫忙會共處。相比國內的很多人看不起殘疾人,很少有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有太多太多的因素阻礙著殘疾人的生存,除了漠視,很多人甚至會動手動口打罵,這一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2016上海崑山行,把上海的一角草草的過了一遍,已經可以得出簡單的結論了。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自然有她的魅力。倫敦和上海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都有悠久的歷史,都是經濟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也都有相似的旅遊經濟模式。關於經濟模式,我甚至可以說二者是一樣的,但是目前我還分辨不出是誰學習或者引進誰。
上海有外灘迪士尼歡樂谷世博園以及各種寺廟和古建築,有東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外白渡橋城隍廟等等。而倫敦有大本鐘白金漢宮倫敦眼塔橋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劇院海德公園查令車站等等。觀光旅遊的雙層巴士以及游輪(黃浦江和泰晤士河)是兩個城市共有的元素,由此我分析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的邊緣還在不斷擴張,但是城區卻不能再發展了,於是各種地標建築的興建以及對其他特大城市的效仿,進一步發展了城市旅遊經濟。
此次上海崑山之行,與倫敦劍橋之行極其相似,故用來對比。相比於倫敦,短短的半天我就發現我們的上海比倫敦要好很多很多。地面更乾淨,空氣更清新,公民整體素質更高(體現在更多人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交通更發達,紀念品實惠品種多值得購買且值當,食物更合口味,消費水平相較低。還有太多太多理由讓我相信,我大天朝的很多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比外國的差,甚至要好,並且走在世界前列。
整個16年暑期過得很充實,充實到幾乎每天都有行程安排。七月我到威爾士訪學,訪學期間到過伯明翰、曼徹斯特、卡迪夫、倫敦和劍橋,基本上東西向橫穿了大不列顛。回國後自廣州北上,途徑贛州、南昌、上海和崑山。返回贛州那幾天每天「接待」不同批次的好友,帶三五好友北上到南昌玩了兩天之後遂獨自繼續北上抵達上海開啟上海崑山之旅。兩天後返回南昌,休息幾日便又是新學期,還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兼職。
有人說,大學是步入社會最後的純真,應該在大學期間四處走走看看,去品味這世界,去領略這世間。我覺得視野的開闊,可以增長見識,催人前行,這或許正是最大的所得吧。
推薦閱讀:
※分析,出國旅遊時,你應該選擇哪種方式上網打電話?
※出國留學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瑞得福出國:擁抱全球資產配置時代,資產多元化為「王」
※好消息!4月9日起,留學生檔案存檔可以直接在網上辦理!
※柬埔寨的漂流記
TAG: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