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的命運,就知道為什麼是秦始皇統一天下!
看歷史最大的優勢就是先知道結果,再回頭去分析過程。這就可以拿著結果去判斷,過程的得失,然而如果真的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這種對錯判斷,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角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在中國戰國時期,秦國作為當時的超級強國,對山東六國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秦趙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更是有機會,一鼓作氣滅掉當時的第二強國趙國。
結果因為范雎害怕武安君白起功蓋當世,所以進言秦昭王,令白起退軍,致使滅國之戰的大好時機白白錯過。等到秦昭王后之後覺以後,他還想發兵滅趙。然而此時,已經時過境遷,良機已逝。
白起一方面有病在身,無法帶兵。另一方面他也清楚的看到,秦國軍隊急需修整,當時不能一鼓作氣,現在只能徐而圖之。這裡面白起有沒有負氣的因素在裡面,我想肯定是有的,畢竟長平之戰後是因為秦昭王的錯誤決斷導致,戰機失去。
可是說武安君白起因此帶有對秦昭王的蔑視就有些言過其實。范雎作為秦國的丞相,此時對武安君下了殺手,污衊其不聽王命。秦昭王再屢次勒令白起出兵,遭到拒絕後,終於對這個秦國軍界領袖下手。罷免爵位,趕出咸陽,賜劍逼白起自殺。
一代軍神,就此隕落,秦國也失去了一次提前統一中國的機會。再整個過程中,白起錯了么?頂撞國君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肯定不能算對。但是他的行為是建立在,對局勢分析正確的基礎之上。
秦昭王錯了么?誅殺國家干城,必然不對,但是站在他的立場,國家權柄操之於一人之手,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犯者必死,否則無以立威。白起不聽王命,就是觸犯了天條。這麼看秦昭王也不算錯,只是手段不夠漂亮,為了王權威望,忘了實際利益。
相比秦昭王來看,秦始皇的做法就要高明很多。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滅楚,此時軍隊士氣正盛。年輕將領李信,認為二十萬足以滅掉楚國。老將王翦則認為滅楚大戰非六十萬秦軍不可。秦始皇認為王翦老邁,判斷失准。
結果李信帶領二十萬秦軍一下如入楚國的大範圍國土之中,秦軍損失慘重。秦始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趕緊去找老將王翦。此時王翦已經回到老家養病,秦始皇親自登門,請求王翦出山。
王翦比白起高明的地方在於,一旦秦始皇給了台階,王翦能夠在堅持自己觀點,帶兵六十萬,同時適時妥協,也給了秦始皇王權的威望。秦始皇一見面認錯道歉,王翦就順坡下驢,高高興興的帶著六十萬人馬,順便把楚國給滅了。
相比秦昭王而言,秦始皇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怕犯錯,犯錯也不怕認錯,認錯他也不害怕影響王權威望,這樣的自信是秦昭王不具備的。所以秦始皇能夠彎腰,來撿起自己的威信。
秦昭王就只能發火殺人,來確立自己的威望,這個差距,也就導致了秦始皇完成了最後的統一,而秦昭王雖然為秦國貢獻不小,卻失去了滅國大戰的蓋世功勛。
推薦閱讀:
※細思極恐,中國美食的背後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禽簋銘文
※當年侵華的八國聯軍今如何?
※影響中國法治的歷史事件之登聞鼓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