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不盡,一歲一哭榮

對許多互聯網上的年輕人而言,一年365天,只有一天是榮迷。

4月1日發生在華語互聯網上最糟糕的事,除了各種不合時宜的幼稚玩笑,就是這些臨時榮迷們的悼念。

張國榮傳奇性的一生和頗具個人悲劇色彩的去世,掩蓋了他應該得到的認可。在當今的傳媒世界,哥哥是一個完美的報道對象。他的作品、他的風骨、他充滿故事的個人生活,一個英俊而專情的男人,一段段充滿爭議的感情,與當下的小鮮肉們工業化生產的糖衣包裝相比,簡直酷死了。然而當並沒有真正感知過哥哥所在的年代的網路榮迷們在社交媒體上點亮蠟燭的同時,他的何寶榮,他的歐陽鋒,他的程蝶衣,他的寧采臣,都成為了焦點之外的事情。

英年早逝對於發生者而言也許是悲劇,但他們的作品卻總是因此被放大,從而在逝世之後才達到聲明的頂峰。這是一種循環發生的諷刺。因盛名所累而不願處於聚光燈下,最終逃離這個世界的Nirvana主場Kurt Cobain,最終因為他所選擇的離開世界的方式,而在去世二十多年來都無法逃脫被媒體聚焦的命運。而華語世界的張國榮,幾乎是一個對影。傳媒世界的殘酷,不因文化而改變。

假設重設時間,哥哥晚生三十年,他又是否會在這個時代過得更好?他溫潤而風度翩翩的外表之下,那顆倔強又特立獨行的心,對這個無孔不入的社交網路年代,會有多少正面的評價?假設的歷史永遠停留在假設,但是對一個真正懷念他的人而言,這種假設沒有成真,也許也是一種幸運。

娛樂已經成為一種工業,明星們的人設如同商品一樣被批量生產。商業的邏輯之下,笑容都可以定製化。在工作里,我親眼見過高燒打著點滴的鹿晗拔了針就上台展示標誌性的笑容,也見過七月初在影棚里滿頭冒汗的楊洋穿著古裝拍廣告。他們必須要在公眾面前保持自己的人設,而《跑男》這樣的節目,其實也並沒有在展示新時代偶像真實的一面。相比之下,張國榮整個人生里真實洒脫的畫風,才讓他充滿了這個年代難以尋找到的靈魂。

在2016年,我和杜莎夫人蠟像館有過一段合作,經常出入北京的蠟像館。對老榮迷們而言,蠟像館是一個常規性的懷念場所。哥哥的蠟像做的很好,布光的色調乾淨清冷遺世獨立。但我總有一種感覺,其它的蠟像很多其實並不比偶像本人傳達出更少的信息,但哥哥的蠟像放在那裡,你會更懷念程蝶衣眼角眉梢時隱時現的靈魂。

推薦閱讀:

承認吧,我們並不會珍惜那些秒回信息的人
對社交媒體去私人化及基於地理位置共享的思考
一支大學橄欖球社媒團隊的工作日常
如何借力社交媒體,提升職場身價?
1號學術|Facebook :2017年,關於社交媒體的8件事

TAG:張國榮 | 社交媒體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