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面管教講師的要求有何不同:不做專家

很多朋友有興趣做正面管教家長課的講師。在年媽沙龍正面管教講師培訓中,也曾遇到過不少朋友,沒做過講師,培訓方面的經驗不多,這樣的話,可能感覺自己距離講師要求很遠。

| 講師應該是專家吧?

需要學習太多東西了吧?心理學?阿德勒思想?講師技巧?演講技巧?提問引導技巧?控場?精神分析也得懂吧?教育也得研究吧?還有很多,我能行么?

簡單地說,做正面管教的講師,不需要成為專家,培訓經驗上不需要成為專家,理論基礎上也不需要成為專家。而在課堂中,也需要我們不做專家。

沒有哪個專家對學員家裡的孩子的了解,比人家還清楚。每個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如何與自己孩子的相處,如何把握每一個分寸,自由和界限的範圍,同樣的理論和方法,應用起來一定需要結合自己孩子和環境的情況,這一點,別人也代替不了。

我們的工作,不是把自己塑造出個光輝形象,而是幫助學員,幫助學員改變。

| 正面管教的講師為什麼建議不做專家呢?

這個要從正面管教的培訓方式和傳統培訓方式的區別談起。

首先,都是培訓,但卻有很大的不同。正面管教家長課的培訓方式,我們稱之為體驗式培訓。體驗式培訓其實與我們平時腦子裡培訓的印象是有顯著區別的。

比如,現在請想一下,提起「培訓」 這個詞,會讓你想到什麼樣的畫面?提起「講師」這個詞,你又會想到什麼樣的形象呢?

很多人腦子裡「培訓」的畫面,就是一個講師激情四射地,像打了雞血似的;或也有的委婉道來,像要潤物細無聲;或也有的問很多問題,引人一會兒深思一會兒淺思的,但多數的情況,是我們在聽別人講,聽別人講的道理,聽別人講的故事,聽別人講的經驗,聽別人的成功。但不管是哪種風格,相同點是聽著都是有道理的,聽著都是對的,聽著聽著,基本都忘了——因為:那是別人的。

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帶來改變。而這個改變是學員的改變。

讓學員改變,需要讓學員自己思考,感受,改變,這個難度相當大,而更容易的就是,自己講自己的。

講自己的理解,講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應用。十年前,這樣的培訓是主流,我們看到的講師,資歷上大多是公司高管,服務多少大公司,給多少大公司講過課,自身是各方面專家,又有多少年的經驗。聽他講課,不容置疑,人家是權威,人家是專家,給你講的都是成功的經驗,你學到什麼,會不會改變,這實際上不是人家很關心的事。況且人家檔期很滿,給你講完之後,一般就沒什麼機會再交流了,你之後有什麼改變,也還真就是自己的事的。

這是我們常說的,上完課之後,都還給老師了。因此在傳統的培訓方式中,學員的改變這個理想很難實現。

而體驗式培訓,區別就在體驗兩個字上。體驗,是讓學習的人去體驗,不是我們告訴他們什麼,我們告訴給別人的,是我們的,不是學員的,而學員自己體驗的,自己感受的,自己說出來的,才是學員自己的。而這些感受,這些換位體驗,促成改變一點一滴的開始。

| 體驗式培訓中,講師如何幫助學員學到東西呢?

正面管教是體驗式培訓。我們的工作,是讓學員通過體驗和體驗後的互相分享,通過真實的感受,從中自主地學習。

一個活動,設置好活動的情景,安排好角色,按活動設計,一步一步地把大家帶入到一個場景中,讓每個學員置身於一個情形中。然後,他們成了主角,他們進入了角色,他們在場景的扮演中有了自己的體會,感受,有了自己的思考,通過特定的編排邀請各個角色的分享,從一個場景中引發自己真實的經驗,這個過程,是學員的學習過程,而這正是我們的「體驗式」培訓採用的學習方式。

這樣,正面管教家長課追求的不是講師講的精彩,而是學員進入角色跟著體驗。講師理解的深入程度不是學員學習程度的天花板。你理解地再深,也是要請學員去體會,去感受,去分享。

這樣的學習,學習的主角是學員而不再是講師,這樣的學習,是 「粘住」 的學習。學員經歷過這樣的體驗後,那個場景是「粘」在腦海里的,那個感受是「粘」在心裡粘在身體中的,那個改變,是粘在這個人身上慢慢發芽生長的。比如我們常常進行的吃飯互動,很多人時隔幾年後還會說起有時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個場景,當然場景帶來的思考和學到的東西也都和那個場景一起留下來了。

改變有快有慢,每個人的改變,在他的體驗中慢慢發酵,從思考,到感受,到變化到行動。

| 當學員成為主角時,對講師的要求是什麼呢?

需要講師是專家么?需要講師風度翩翩伶牙俐齒么?需要講師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么?

我們下一篇再分享:

對正面管教講師的要求有何不同:不做專家,但要專業。


推薦閱讀:

對於父母非常嘮叨你們是怎麼處理的?
如何給自己的父母買禮物呢?
讀博時大家有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如何化解?
該不該自費3萬去台灣國立中正大學訪學一學期呢?(家裡不願意出錢說太貴了,其實是爸媽偏心)

TAG:父母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