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某一個崗位上勝任了,就意味著你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不勝任的崗位

文/跟誰學

上個世紀60年代,加拿大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出了一本名叫《彼得原理》的書,奇蹟發生了。

大家對管理學書籍印象大概是枯燥乏味,可讀性差,然而《彼得原理》卻霸佔暢銷書榜首位置長達20周之久。更要命的是它至今仍在大賣,到今天它已經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成為了許多大學的必讀書籍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學者們研討的重要對象。到底是什麼「神觀點」能受到如此追捧?其實彼得原理說起來非常簡單——在層級組織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升到不勝任的位置上去。

理解這個觀點,還是先舉個例子吧。

一名銷售員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銷售主管,帶一個小團隊;在主管位置幹得也有聲有色,被進一步晉陞為銷售經理,管一個大團隊;在經理的位置上也屢建奇功,再一次升職,當上了公司的銷售總監,掌控整個公司的銷售。但在這個時候,你很有可能發現自己干不來。也就是說,你也許是一名優秀的經理,但同時也是一個不合格的總監。

彼得原理的精彩之處,除了理論本身外,由此而來的各種推論也值得細細品味。推論一:你自己,很有可能已經不勝任了;推論二:你的上司,很可能也是不勝任的;推論三:公司的每個位置,最終都趨向於由不勝任的人來擔任……

顯然,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是不太願意接受彼得原理的,因為人習慣高看自己一眼,總覺得自己肯定是勝任的,是個例外。不過,遺憾的是,例外總是極少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分母。

當你升到一個新崗位上,是不是會有無所適從的惶恐,這就是不勝任的表現。當你接手一個新業務,是不是感覺無從下手,這也是不勝任的表現。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上級什麼都不懂,就會亂指揮,這就是上級不勝任的表現。有時候你甚至會覺得公司的高層也會做出讓人失望的決策,這就是領導者可能不勝任的表現。說到底,隨著公司的發展,最終公司里的每個人很可能都是不勝任。

不勝任並不可怕,因為人人都有可能不勝任,可怕的是完全沒有這種意識。這也正是我們為什麼要持續學習的原因,因為你總有不勝任的那一天。或許,現在的你已經不勝任了,還不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那就真危險了。

大家所說的成長,不就是從不勝任到勝任的過程嗎?這個轉變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學習外,難道還有第二條路?

人們為什麼推崇勤奮工作的員工,就是因為下屬的勤奮會讓上級早日達到勝任的標準,一旦上級勝任了,就有很大的可能被調到更高的職位上去,下屬才有上升通道。說起來有點功利,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比如你是生產線上的工人,你工作努力表現出色,導致你們組在全車間取得第一,那麼你的組長很可能就會被提拔為車間主任,你也就有機會當組長了。

所以,要容忍下屬的失誤,引導他們向前走,因為他們很可能是不勝任的;要幫上級排憂解難,達成他們的目標,因為他們很可能也是不勝任的。從不勝任走向勝任,就是成長的歷程。人是最喜歡挑戰的生物,當你在某一個崗位上勝任了,就意味著你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不勝任的崗位,這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推薦閱讀:

外企民企,職場精英何去何從?
互聯網時代的職業選擇(5)-換工作也要槓桿解
在找不到方向的這個當下,我們能做些什麼
位置,關鍵是位置
接地氣的「新牛人」判別準則,符合兩條就「牛翻了」

TAG:職場 | 職業發展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