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生水起的價值投資

風生水起的投資要點:

風生水起真名叫羅斌,75年生,今年40歲,現資金量近2億,低調務實。

●選股首選市值,50億元以下最佳,200億元以上成長性衰退就考慮退出。只參與企業由小變大這一過程的投資,當一個企業變的足夠大以後,不管它是否還有後勁,他都會選擇退出尋找新的品種。

●動態pe低於30倍。增長速度越快,股價對應的PE也應該越高。對於一家經營業績會逐年下滑的企業來說,他認為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即便是PE不到20倍,他可能也不會去投資。

●對投資者來說,是在30元時以80倍的市盈率買入該股合算,還是在80元時以30倍的市盈率買入更合算呢?

●選擇綜合毛利高於30%的企業

●考察管理層的薪酬和股權

●所選公司是大行業的小公司,但是在行業內的排名又是數一數二的。

●小盤次新股是內地股市牛股的搖籃,次新股往往股本規模都不大,隨著企業的不斷高速發展和股本的持續擴張,公司的市值也會逐年提升,幾年之後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可能也就實現了tenbagger的收益。

●盡量不選擇與百姓生活過於貼近的產品製造商

●迴避行業景氣度過高的股票。

●投資成長股,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高市盈率,而是增速低於預期,尤其是當公司的凈利潤持續走下坡時,這個時候風險最大。

作者: 武媚娘的傳奇

昨天(2015年6月14日)是風生水起的40周歲生日,有幸在雪球拜讀了他的最新一篇周記。在文中他透露,2004年的時候,他僅僅懷揣16萬元,卻有著依靠股市投資成為千萬富翁的夢想。而實際上2004年他的第一年的價值投資不太成功,以虧損收場。如果從2005年算起,風生水起10年從16萬元到身價上億,大概有幾百倍的收益。

那麼為什麼他能在10%的人獲利的市場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從昨天看完他的周記起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總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以下幾點:

1、選股首選市值。風生水起堅持投資迷你的小市值股票。

最近兩年我關注過的幾隻他投資過的股票在他建倉的時候市值如下:

2013年 博彥科技 33億

2013年 奧拓電子 15億

2014年 友邦吊頂 20億

2014年 川大智勝 29億

2015年 宜昌交運 27億

2、堅持建倉的時候必須是一般來說動態pe絕對的低估值,動態pe都30倍左右或者低於30倍。

2013年 博彥科技 33億 當年利潤1.28億 建倉時的估值pe 25.8倍

2013年 奧拓電子 15億 當年利潤 0.47億 建倉時候的動態估值 31.9倍 實際上2013年利潤同比下滑

2014年 友邦吊頂 20億 當年利潤 1.05億 建倉估值 19.05倍

2014年 川大智勝 29億 當年利潤 0.11億 上年利潤 0.68億 按照動態pe在32倍

大合同出現意外業績 大幅低於預期買入的時候預期應該是利潤在0.9億

2015年 宜昌交運 27億 2014年凈利潤0.635億 靜態pe42.5倍 如果今年的利潤增長能達到30%,那麼動態估值32倍左右 實際上今年利潤會有多少存在疑問,公司目標是利潤5000萬元。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這隻股票的估值相對前面幾個來說要高一些。但是建倉時候的指數點位很不同。宜昌交運在5000點的位置屬於是相對低估值,滯脹股,屬於市場看好的旅遊行業,同時有國企改革的利好。

3、專註電子行業,醫療醫藥行業,消費行業。尤其是電子行業的股票風生水起買的很多。

4、重倉股都是長線投資。

5、定性投資,注重公司的質地選擇。所選公司是大行業的小公司,但是在行業內的排名又是數一數二的。

6、集中投資。看好的股票第一重倉一般都在5成倉位以上。不管資金有多大,所持有的股票大概都在3到5隻。

7、幾乎時時刻刻都是重倉或者全倉,重倉或者全倉穿越牛熊。

在總結時我注意到, 好多他的股票比如大華股份,奧拓電子等在剛開始買入的一兩年業績都一般,增速較低,業績爆發往往是一兩年以後,比較考驗投資人的耐心和對公司的信心。所以買入時候的低估值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依靠估值的提升也可以快速脫離成本區獲利,增強持股信心。

-------------------------

風生水起的成功投資

飄逸紫蝶編輯:

一、投資業績

2004年 賬戶收益率為-2.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5.4%

2005年 賬戶收益率為83.1%,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8.29%

2006年 賬戶收益率為10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30%

2007年 賬戶收益率為110%,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96.7%

2008年 賬戶收益率為-15.5%,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65.4%

2009年 賬戶收益率為170.6%,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79.98%

2010年 賬戶收益率為128.7%,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14.3%

2011年 賬戶收益率為-16.85%,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21.68%

2012年 賬戶收益率為 39.92%,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3.18%

2013年 賬戶收益率為 247.2%, 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6.7%

過去1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6.49%,10年的投資總回報為163倍。

如果按04年年初10萬元本金計算,到2009年底應該是130.8萬,6年時間財富增長了12倍。

二、投資經歷

1997年5月22日,也就是600062雙鶴葯業上市的那一天,他正式成為A股股民。當天揣著2000元在上海四平路的沈建信託完成了第一筆交易,買入100股600701工大高新,買入的理由是聽股評說這個股會翻倍。

04年轉型價值投資。

高考文科第一,就讀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大學四年畢業。

到了1998年,他參加了工作(估計2014年38歲)。

2001年的8月份,他正式辭去了當時令人羨慕的工作,一邊嘗試著獨立開拓業務,一邊在低迷的股市裡摸爬滾打。

在他的生活中,有著三大愛好:音樂、股票和旅遊。

與其說他對股票有興趣,還不如說他喜歡研究企業更確切一些。

每年的4月和9-10月,都是他外出旅遊的季節。

他的老家在湖北荊州,現定居青島。2011年在成都購房,有了第二故鄉。

三、投資風格

他的賺錢方法就是在價值低估的時候買進好企業,然後一路持有不動搖,直到價值高估或者有更低估的投資品種出現後再拋出。

他的投資風格,就是把買股票當作一項實業投資,通過投資優秀的企業來實現自身財富的增值。所以,在每買進一個股票之前,他都會做大量的研究,經過反覆論證後才把資金投向所看中的企業,也正因如此他買進股票後一般不會輕易賣出,否則就太對不住自己做的這些工作了。買進自己看好的股票後,只要公司的估值合理而且企業處於良性發展狀態,他就不會輕易賣出

為什麼不把買股票也當作實業投資呢?如果以較低的價格去買一家優質成長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實際上就等於你參股了這家企業,這和投資實業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由於個人做實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資金技術社會關係管理等等,而現實中你如果想去投資那些優秀的企業,是有著很大難度的,所以買那些優質的股票,實際上也就是利用別人的資金技術管理社會關係等等來給自己創造利潤,這樣既不用自己操心也省了很多應酬等方面的事情,當然前提是你要有足夠好的眼光.

投資應該是非常輕鬆的事情,之前你花精力學會的企業分析方法,可以說是一勞永逸的,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東西,並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投資理念,後面的工作就會相當省事。假如你是一個成熟的價值投資者,按照你的理念去投資某隻股票,你只需要在一個你認可的價格區域買入,然後在持有的同時關注企業的發展就可以了。

無論市場環境怎麼變化,他始終只投資成長性好而且估值偏低的中小企業,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他在股市獲取穩定收益的主要原因,也日漸成了他不變的投資風格。

對於長期在股市裡摸爬滾打的投資者來說,其實指數漲多少,熱點在哪個板塊,他認為這些並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套成熟、穩定的投資方法,而且還得嚴格去遵守。

四、選股方法

(一)10個必備標準:

1、上市公司應專心致力於主業,投資多元化的公司盡量迴避、

2、公司的行業地位要突出,產品或者服務要具備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3、公司的凈利潤要在未來幾年呈逐年遞增的態勢。

4、公司重視廣大股東的利益,對股東的回報程度要高。

5、公司的擴張不能過快過猛。

6、公司的治理結構要完善。

7、企業文化不能側重於個人英雄主義。

8、公司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9、公司的股價沒有被嚴重透支。

10、公司要具備較高的誠信度。

(二)5個優選標準:

1,現金流充沛。

2,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好。

3,籌碼的集中度偏高,有大機構駐守其中。

4,公司的高層願意增持或者回購股份(作秀的另當別論)。

5,公司總的規模相對較小或者適中。

他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只參與企業由小變大這一過程的投資,當一個企業變的足夠大以後,不管它是否還有後勁,他都會選擇退出尋找新的品種。

一般來講,他相中一隻股票前,是通過F10的資料進行篩選,只有符合他的5項指標之後,才會著手第2步的工作。

要看一個企業是否真正具備實力,他首先會參考以下5項原則:

1、盡量不選擇與百姓生活過於貼近的產品製造商。比如以電視、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由於這類產品的核心技術大都被國外廠商掌控,國內的這些產品製造商基本處於低附加值的產業鏈末端,儘管某一時期少數產品製造商也受益於產品需求的快速擴張或是良好的營銷策略,從而帶來業績的快速增長,但這種高利潤通常都不會持久,畢竟門檻相對較低,一旦某類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很快會吸引其他廠商進入,企業為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往往又需要投入巨大的營銷成本。所以基於此項原則,九陽股份、海信電器、漢王科技等知名的績優電子信息股票都不在他的研究範圍之內。

2、選擇綜合毛利高於30%的企業。電子信息行業本身就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毛利率越高,說明企業的技術和工藝越先進,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的管理水平。比如浪潮信息、七喜控股、紫光股份等低毛利率的企業基本上就被他所淘汰。

3、參考管理層的薪酬和股權。電子信息行業屬於人才流動性很強的一個行業,也是收入相對較高的行業。從F10里一般可以看到管理層的年薪狀況,如果說一家公司的核心高管年薪只有10來萬甚至幾萬,他通常就不再看了。另外管理層是否持股也很重要,一是有利於管理團隊的穩定,二是有利於股價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持股的方式有直接持股、間接持股和股權激勵等三種形式。以銅峰電子為例,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秘年薪都不足10萬,也沒有任何股份,即便它有再好的題材和業績,也不會引起他的興趣。

4、根據公司所在的區域進行選擇。電子信息行業有很強的地域色彩,目前他主要是關注北京、深圳、杭州這3個區域的上市公司,因為這3個地區有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而且高端的技術人才也大都聚集於此,一些優秀的知名企業比如聯想、用友、華為、中興、騰訊、阿里巴巴等都是來源於這些區域。當然,也不完全是局限於這3個地方,其他城市比如廈門、南京、上海、廣州等也有少數企業值得關注,但如果有人說山西某某地方或者貴州某某地方有家很厲害的電子信息企業,他想屬實的可能性應該是非常小(軍工類的除外)。

5、參考上市公司歷年的分紅狀況。作為投資者來說,完全靠上市公司的分紅肯定是不行,但通過上市公司的分紅水平也能檢驗出企業的實力。有些企業的報表顯示業績很好,但每年的現金分紅都是蜻蜓點水或者根本就不分紅,只通過送股和轉增的形式來完成所謂的分配,這樣的企業要麼就是對股東不尊重,要麼就是缺乏實力,或者說業績上有水分。從國內的情況來看,一些有實力的電子信息企業歷年的派現比例都是比較高的,比如用友、中興通訊、航天信息等。相反,類似浙大網新這種公司,股本擴張倒是比較積極,但分紅卻是少的可憐。

以上僅僅是選股的第一步,相當於是「初試」,並不是說符合這5個標準就是好公司,後面還有更重要的篩選工作要做。當然,有些上市公司的情況比較特殊,也不一定完全按照這5個原則,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客觀地說,這些年在股市的摸索,他已經有了一套篩選優質股票的準則,按這個模式買進股票是能穩定的賺取利潤的,而且也不必擔心市場環境的變化。只是有時候為了尋求點刺激,或者為了抓幾隻黑馬以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往往會找一些二流甚至是三流的企業,妄圖通過基本面發生突變,實現快速暴漲的目的。他在今後的資產配置中將徹底拋棄題材股和靠預期業績支撐股價的品種,要確保每一隻股票都是經得起熊市檢驗的優質高成長企業。

對於他來講,憑藉這些年在股市的一些經驗,要選幾隻能漲個2到3成的股票應該不是太難,但要挖掘出幾個能漲2到3倍的股票,可就得花點功夫了。

和大多數人的操作有所不同,他的股票運作幾乎是不看大盤和趨勢的,只要企業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且估值在他認可的範圍之內,他就會常年滿倉持股。在他看來,企業經營的好與壞和大盤的高與低並沒有直接聯繫,尤其是目前可以利用中石油這類權重股完全操縱指數的環境下,再去看大盤的臉色來決定自己的操作或許就顯得有點不明智。既然是常年滿倉持股,他對自己的投資標的就得慎重選擇,不能選擇那種隨行就市的熱門股,尤其是周期類股票,必須選擇未來增長比較明確而且走勢又完全獨立的股票,這樣才有可能穿透整個牛熊市,在股市這個風險巨大的市場里獲取永恆的收益。

他研究的範圍比較狹窄,相對也更專一,這樣的弊端是分享不到板塊熱點輪動的機會,但是總體上要輕鬆很多,而且經驗可以累積,同一行業里的資源可以共享。

對企業本身的研究一定要細化,橫向和縱向的分析都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橫向比較,看這個企業在業內處於什麼樣的競爭態勢,跟同行相比他的優勢和不足在什麼地方,再結合行業的發展變化就可以對未來有個大概的預測;縱向比較就是要根據他的上下游的供需狀況,再結合企業自身產銷能力的變化,就會對企業的前景有個很清晰的認識。

從投資眼光的角度來看,他選擇的投資品種基本是好行業裡面的小公司,這個「小」並不是說企業的影響力小,而是指企業的規模還不大,上市公司的總股本偏小,但在業內卻具備較強的領先地位,就像林園所描述的那樣,「嬰兒的股本,行業的巨人」。

小盤股歷來是他比較偏愛的,小盤次新股是內地股市牛股的搖籃,次新股往往股本規模都不大,隨著企業的不斷高速發展和股本的持續擴張,公司的市值也會逐年提升,幾年之後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可能也就實現了tenbagger的收益。

靜態PE20至30,總市值50億元,總股本3億元以下,全年業績增長預期較為明確,並具備高送轉潛力的次新股民營企業股票,應該是可以作為獨立大盤建倉的品種。另外一些行業見底開始回升的中小盤個股,如果PE不高的話,也可以當作候選品種來跟蹤。

200億元市值,成長性衰退就考慮退出。

對於這樣一個處於朝陽行業的小盤成長股,市盈率不足30倍肯定會引起他的注意。

在國內,能真正讓你持有數十年的企業應該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都是有幾年的輝煌之後便開始衰退,這在電子信息行業里尤為明顯。不過我們沒有必要把眼光放太長遠,如果在一個細分領域找到一兩個高成長企業,投資2-3年,實現2倍左右的收益後,再退出尋找一下個高成長企業,他認為這樣應該還是可行的。不管其他人是否認可,他打算沿這個模式一直走下去,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尋找投資目標,比盲目的跟隨熱點可能會穩妥得多,而且在同一個領域裡研究,許多經驗和資源也是可以共享的,比如04年他研究航天信息,需要100%的精力,到08年研究大華股份,就只需要50%的精力了,而09年研究順絡電子,可能只需要20%的精力,這樣一方面自己的投資會有很大的保障,同時投資活動也會越來越輕鬆,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其他事情。

他選擇成長性股票時,首先看中的是所處的行業,如果行業不具備明顯的發展優勢,那麼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再出色,也很難讓投資者分享到高速增長的收益。

只有那些踏踏實實研究企業價值和成長性並具備足夠耐心的投資者,才真正分享到企業高成長的收益。

他的焦點通常是放在那些市值不大而且具備較好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上,尤其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這兩個新興產業,今年又增加了一個文化傳媒。這類企業一方面由於企業自身增長比較快,又具備很強的股本擴張能力,所以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青睞;另一方面由於總體的市值規模偏小,在場外資金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走出獨立的上升行情。根據歷年的經驗,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3月份,往往是該類股票表現的黃金時期,尤其是隨著元旦後年報預約日期的公布,那些具備高增長和高送轉潛力的小盤股,通常都是市場最閃耀的明星。

他喜歡選擇行業的龍頭企業,最好是業內的前三甲,對產品價格有較大的話語權,具備較強的風險轉嫁能力。

以央企和管理規範、誠信度較高的民企為主。

他基本不碰周期性行業的股票了,比如大牛市裡的有色金屬和券商類股票他就從來不關注.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是他在進行基本面分析時考慮的核心要素。

他迴避行業景氣度過高的股票。

成長股猶如女明星,大部分吃的都是青春飯,如果既年輕又漂亮,再配上些才藝,就很容易受追捧。一旦年暮色衰,哪怕你再有實力,也很難有巨大的市場號召力。投資成長股,跟演藝公司培養女星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股票處於上漲周期時有著幾個共同點:小市值、次新、高增長、高送轉。小市值和次新意味著年輕充滿活力,容易吸引市場眼球;高增長意味著企業能比較快地為股東創造效益,市場因此會給予較高的估值;高送轉雖然在境外市場不怎麼被認可,但在A股市場卻是亘古不變的重磅題材,高送轉不僅增強了股票的流動性,也為股價的炒作提升了想像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公司漸漸變大,次新股慢慢成了老面孔,持續多年的高增長之後企業開始放緩發展步伐,而數次的高送轉也使得資本公積日益減少,企業的股本擴張能力也開始變弱。這時候市場就不再輕易給你成長股的待遇,而是把你當作價值股來看待,這就好比過了氣的明星,無論是演出機會還是出場費,都遠遠趕不上那些當紅新人。以前的一線女角淪落為只有當配角的份,甚至是跑龍套;而曾經的績優高成長也淪落為價值股,享受著可憐的低PE。成長股一旦被市場轉換為價值股,就會被很多主流資金無情地拋棄,如果再出現效益下滑,遭遇戴維斯雙殺,那股價的下殺就會更加慘烈,尤其是那些可以融券的品種,市場做空動能還會進一步放大。由此可見,對成長股的投資,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如果賣早了,很難享受到企業高成長時市場給予的豐厚回報;如果賣晚了,在企業過了成長期之後還繼續持有,那麼盈利就會遭遇較大幅度的回吐,甚至是由盈轉虧。

五、估值方法

通常來講,他在對一家上市公司進行估值時,主要會考慮以下因素:

1、市盈率(PE)。和其他人一樣,市盈率也是他估值時重點要考慮的東西,但他不是參照過去一年的市盈率,而是對當年的業績做個適度的預期,然後去看市盈率有多少。比如某家上市公司目前股價為20元,去年的每股收益為1毛,但今年因為主業轉型,根據它的一些項目可大致推算出今年每股收益在0.5-0.8之間,那麼他就可以說它的市盈率大概在40倍-25倍之間,而不是其他投資者所認為的200倍。市盈率究竟多少倍才合理?這個很難說清楚,通常100倍以下的他都不會迴避,畢竟這只是一個初步評判標準,市盈率越低自然是越好,但有2個要素一定要注意:一是公司是否具備周期性,如果公司處於行業景氣頂峰,市盈率低(比如15倍)也不見得具備投資價值;二是必須以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凈利潤來測算市盈率,但專業投資公司的穩定投資收益是可以作為正常利潤來測算的,比如A公司的股本2億,預計今年主業可以貢獻凈利潤1000萬,但同時他有B公司25%的股權,B公司這幾年處於高速成長態勢,預期今年實現1億的凈利潤,而且A公司近幾年也沒有減持B公司的打算,那麼A公司今年的正常凈利潤就可以算作是3500萬。

2、公司的成長性。這個是他衡量估值最重要的指標,如果說未來3年公司保持5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這個增長也必須是扣除非經常損益的),那麼他覺得股價保持50倍PE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增長速度越快,股價對應的PE也應該越高。對於一家經營業績會逐年下滑的企業來說,他認為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即便是PE不到20倍,他可能也不會去投資。不過,投資者要搞清楚公司的成長性的確是不容易,這也是形成合理估值的最核心要素。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去研究企業,跟蹤企業的經營動態,通過查閱資料對公司未來的一些項目做合理的預估,甚至還要去公司實地考察。只有把企業的戰略和經營摸透了,你才可能對它的未來做更趨於合理的預測。

3、公司所處的行業。不同的行業估值也是有所區別的,如果這家公司所處的行業發展趨勢很好,市場需求空間很大,那麼同等條件下,相應可以給予更高的PE;反之,如果行業發展面臨收窄,甚至是有消亡的趨勢,那麼同等條件下,PE也應該要低一些,尤其是某些公司所處的行業日漸衰落,而公司規模又偏大,這種公司就得警惕,比如曾經是CRT顯像管龍頭的彩虹股份,還有被數碼相機替代的樂凱膠片等。就他來說,他所選擇的電子信息和醫藥行業,就遠遠要比其他行業有前途的多,這也就是它們能被市場賦予高PE的原因之一。

4、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如果公司在業內居於領導者地位,相對於大多數同行具備一定的話語權,那麼一般情況下,這類公司應比其他公司的PE要高。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留意,假如說某家公司的業務比較單一,而且它佔據了過高的市場份額(比如說75%),則要當心企業是否會面臨天花板危險,如果行業不出現快速增長,那麼這家企業未來就很難有好的增長。

5、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這個也是他估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家企業的核心,還是在於人,在於其管理團隊,所以治理結構良好而且管理水平優秀的企業,理應獲得比其它同類企業更高的PE。從目前中國的國情來看,有誠信的民營企業在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上整體要明顯強於國有企業。

6、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率。他所看重的回報率不是指股本擴張,而是上市公司進行真金白銀的分紅,通過分紅一是可以檢驗出企業是否真的有實力,是不是真的賺到了錢,二是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股東的一種態度。通常來講,每年的分紅比例保持在凈利潤的30%以上,就算得上是比較不錯了,這種企業就可以獲取相對高的PE。當然,這種分紅要持續、動態地看,有的企業某一時期可能因為投入過大,需要較多資金而暫不分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總體上能保持歷年高分紅就可以了。

7、公司的規模。相對而言,小公司面臨著一定的風險,但也面臨著較快的發展機遇,一旦開發出某個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或者打開了一個新市場,利潤增長的速度可能就比較快,而且,相對大公司來說,小公司也具備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而大公司雖然發展穩健,資金實力雄厚,但總體而言增長速度可能趕不上小公司,而且公司規模大了之後,企業內部的管理如果跟不上,就很容易出問題。所以總體來說,同樣的條件下,他會給小市值公司更高的PE。小市值並不等同於小股本,比如5000萬股本價格在100元的公司,市值規模就比總股本5億價格在8元的公司小,如果條件相同,他可能就會覺得後者更具備估值優勢。

除了以上這幾點外,他給企業估值時還會考慮一些其他因素,具體就要因股而異。

最後他還要提一點,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市場,也會有不同的估值待遇,比如同時在中國和新加坡上市的中新葯業,PE就存在很大的差距,這是因為兩個市場的需求和流動性完全不同。這種情況,就好比一盤青菜,在黃山腳下的飯店可能就只賣到10-20元,而到了黃山上的賓館,就要賣到50了,如果你在山上以30元的價格買到,那就說明你是低於價值買進,而如果是在山下花30元吃一盤青菜,就屬於高於價值買入。

投資成長股,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高市盈率,而是增速低於預期,尤其是當公司的凈利潤持續走下坡時,這個時候風險最大。因為一旦企業下滑,原先的低PE可能就要淪落為高PE,而且市場也不會再輕易給予你成長股的高PE待遇,只能根據凈值和分紅等因素享受類似銀行、鋼鐵等傳統股的低估值。自08年下半年開始,他的持倉結構中,就沒再出現年度利潤下滑的品種,這也是為什麼他手中的股票PE要比大多數人高的原因。

對他來說,作為價值成長股,年利潤增長的公司和下降中的公司享受的PE待遇有著天壤之別

就他的經驗來看,如果一個質地不錯的小企業在未來幾年能保持3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那麼30倍PE的價格絕對是安全的,即便短期內會由於某些因素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行,但用不了多久股價就能回升到合理區域。

50倍PE對大多數搞價值投資的人來說,一般都是很難接受的,但他的觀點是,只要未來幾年能確定它有比較好的增長,而且公司規模又比較小的話,他就會把它作為長線建倉的考慮對象。簡單舉個例子:某家小公司,公司的治理結構非常好,在其細分領域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而且所處的行業又面臨著巨大發展機遇,經過仔細調研和論證,該公司未來4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概率比較大。假如說公司總股本是1億,2010年EPS為1元,未來4年的業績分別是1.3元、1.7元、2.2元和2.86元,目前從長線持有4年的角度考慮以50倍PE的價格買進。對於明後年的股市,我們不妨做最壞的打算,如果2011年小盤股整體出現系統性風險,市場平均估值降低至30倍,那麼按11年該股將從50元回落至40元附近;如果2012年小盤股繼續遭遇市場拋棄,平均估值降低至15-20倍,股價又將回落至25-34這個區間。從A股歷年經驗來看,不管行情有多低迷,對一家穩健增長的小盤優質股來說,15倍PE差不多已經跌倒極限,而且經歷過2年大調整之後,第3年往往會有力度很大的反彈,同時伴隨著高增長和高送配的預期,小盤成長股的估值很快會攀升至30倍以上,假如說13年平均估值回升至30-40倍,股價也會相應回升至66-88元,這也就是說,2010年高位買入的股票,經過2年暴跌之後,在第3年成功解套並有所獲利;另外,小盤股由於資金進出不那麼方便,通常主力機構運作的周期相對較長,經過第3年的恢復性上漲,小盤股的市場人氣在第4年會進一步提升,市場平均估值可能達到50-60倍,甚至更高。當2014年這隻股票漲到60倍PE時,如果你擔心泡沫過多,或者對其後續的成長性沒有把握,也許就會選擇退出,如果按55倍PE賣出,相當於是160元,這樣4年的時間持有這隻股票累計增值110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7.5%。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假設模型,實際的分析比這要複雜得多,畢竟企業的增長速度不可能保持這麼均勻,我們也完全可以在50倍以下去買入好的企業。如果我們回顧那些長期走牛的小盤股,應該發現很多都是沿著這種類似的軌道來運行的,而且實際效果要比他假設的好很多。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EPS 1.0 1.3 1.7 2.2 2.86

PE 50 30 15-20 30-40 55

股價 50 39 25.5-24 66-88 160

他舉例:比如某隻股票價格是30元,09年每股收益為4毛,市盈率接近80倍,但如果10年業績翻番達到8毛,股價漲到40後市盈率則降低到50倍,如果11年業績再翻番達到1.6元,股價漲到了60元後市盈率反倒只有40倍,假如12年業績再增長50%,每股收益達到2.4元,同時股價再上漲到80元,對應的市盈率又降低到30倍, 對投資者來說,是在30元時以80倍的市盈率買入該股合算,還是在80元時以30倍的市盈率買入更合算呢?

從A股的歷史經驗來看,很多優質的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其年均增長率都超過了30%,而且市場在大部分時間給予這些成長股的估值都不會低於30倍,於是也就時常出現幾年就漲10倍的股票。

相對估值的問題。比如A和B這2隻股票,如果A的股價目前是10元,他給它的估值是30元;B的股價目前是15元,他給它的估值是50元。假如2家企業的發展都和預期的一致,一年之後,A的股價漲到15元,而B的股價漲到了35元,那他或許就會認為A的估值優勢相對B就要突出很多,於是他就可能會賣出一些B轉而增持A。

六、操作策略

只要公司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而且現有的市盈率處於較低水平,就可以放心持有。

通常來講,只要股票不過分表現,他一般是不會去折騰的,只有股票持續急拉,或者股價過分打壓時,他才會活動活動,而他所有的操作行為,都是以估值為核心的。

對他來講,他關注的焦點不是股價的走勢和賬面的市值,而是企業自身的經營和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這才是決定他是否賣出的關鍵依據.

到了12月,通常他會增加1-2個新的投資品種,一是每到年底會追加部分資金投入股市,二是對一些漲幅過大或者成長性不足的股票,也會用更好的投資標的來替代。這一階段,他重點要做的,就是對他看好的一些備用股進行深入研究,從仔細閱讀招股書到對行業的橫向縱向分析,再到與企業的溝通交流,都是這2個月他投資工作的首要任務。

他一年下來大部分時間都非常輕鬆,只是在年底選股建倉的這一段時間會比較辛苦,而這種辛苦也是一般人不願意去做的。

首先,在他進行長線建倉之前,一定要對這個企業非常熟悉,各方面都要研究的較為透徹,有了足夠的把握之後再出手建倉,這樣日後股價不管怎麼波動,持股的信心都不會受到影響。

其次,對於他要長線建倉的股票,他的期望目標肯定不是漲個20%,一般來說都是2-3倍甚至更高。

他的投資習慣是不喜歡追高,所以如果沒有在底部拿到籌碼,這些股票可能與他就沒有緣分了。

成長股的投資是個推陳出新的過程,必須持續不斷的在新生力量中挖掘出潛力品種,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股市永遠保持牛市狀態......

不管是哪一項投資,他早晚都還是要退出的。持有大華的這幾年,累計獲利還算豐厚,他已相當知足,所以他覺得還是自覺一些,讓出部分籌碼讓更多的新人去分享公司的高成長收益,而不要像螞蝗一樣死盯著一家企業。上市公司需要更多像他這樣支持它們的新面孔,而他也有必要靠之前累積的利潤去挖掘新的成長企業。

他只是在他熟悉的行業里選一些價值相對被低估的成長性企業進行投資,買入的時候他都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跌了被套,就持有或者找機會補倉,比如上個月介入的航天信息目前就處於被套狀態.由於對企業的基本面有底,所以他不會輕易割肉出局(這些年真正割肉出局的差不多也就只有長園了);如果短期拉升過快,他會選擇賣出,一方面是保住既有的利潤,另一方面他能找到一些類似的品種,從盈利的股票上出來之後他會在看好的其他投資品種下跌時介入,雖然他選擇了很多不同的品種進行操作,但絕對不是盲目的,在買入之前也都對基本面進行過一些分析,而且他的操作也是有主有次,對於他的重倉股,他會精做它,不可能做丟,而其他買入的股票,儘管有一些也很不錯,他賣了之後還有可能大漲,但他不會對他們進行過多的眷念,否則手上的持有品種就會比較分散,個股數量會越來越多,這樣不利於管理。

他的重倉股好比是太陽,其他股票就好比是行星,圍著太陽轉..

股市裡似乎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等待.有的人如同冷靜的狙擊手,輕易不會買股票,總是在耐心等待市場轉機出現,一旦時機成熟,便果斷出擊,賺取一波利潤之後迅速離場.也有的人發現了合適的投資對象,在一個自己認可的價格區域內買入,然後就象但斌先生所說的,等待著時間的玫瑰靜靜的開放.儘管這兩種等待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比較保險的,而且賺錢的概率相對比較大.對於他來說,由於缺乏狙擊手那樣的敏銳與果敢,所以他只能選擇後一種方式,基本上是沿著"買入--被套--等待解套---解套獲利---等待拉升---獲利出局"這種模式.對大多數人來講,被套之後的等待很容易做到,因為誰都不願意認賠出局,儘管有著諸多的無奈,但只要不是出現了巨大利空或者信心崩潰到極點,一般都會選擇持股等待,直到解套賣出.至於獲利之後的等待,就不會顯得這麼被動了,通常是對持股人眼光和膽識的一種考驗,如果沒有對所持股票有深入的研究,是很難拿住股票的,也就只能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

有以下兩個方面需要注意:

1、首先要搞清楚股票的價值大約在什麼水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當某隻股票從10快漲到30,如果你心中給他的長遠估值在100塊的話,那麼50元以下的每一次回檔可能都是買點,只要你對企業有足夠的信心,而且相對其他同類股票又明顯具備估值優勢的話,股價越跌則越應該購買,因為跌的越多相當於是折扣越多。

2、通過長期的跟蹤、觀察,培養對股票的感覺。如果我們長期跟蹤某幾隻股票,那對這些股票的性格特徵應該也會比較熟悉,時間久了,它們什麼時候出現異常,什麼時候要突破,可能你都會有很強的感覺。當然,這裡面也有兩個前提:首先是你跟蹤的股票不能太多,有的人自選股有好幾版,而且每天還不斷的去查看熱門股,這樣是很難找到感覺的,跟蹤的股票越少越好。其次是整個市場環境不能太壞,牛市或者牛皮市都容易培養出感覺,而一旦遭遇大熊市,很多東西就沒有規律可循,感覺往往也就不靈驗了,這種時候就應該多看少動。

他在買入某隻股票前,所花的精力遠遠要比一般人多,只是一旦他研究的差不多透徹了並已經買入,他就不會再花過多心思,僅僅適當關注基本面的一些變化就可以了.由於事先已經制定好了大體的操作策略,只要企業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般是不需要再花費太多精力的。這就好比他出去旅遊之前,都會制定詳細的旅遊攻略,等到真正出去玩的時候,他就不會再去考慮到哪住、在哪吃、玩什麼等問題,這樣玩起來自然也會比別人輕鬆很多。當然,真正執行的時候也需要做些變通,不能完全照搬計劃,畢竟實際面對的和當初預期的還是會有一些出入,旅遊是如此,做股票或許也是一樣。

如果一隻高成長的小盤股,你能確定它未來的成長性,寧可犧牲一些機會成本在裡面等候,也比啟動之後再參與要保險得多。假如他在06年初10元附近就建倉雙鷺,即便是錯過了一年的大行情,但後來一年近10倍的上漲則完全可以彌補前一年的機會成本。他相信真正有潛質的好企業,其內在價值最終都是要通過股價體現出來的,前面沒有漲的利潤,未來幾年或許會加倍甚至超額返還給你。

如果某隻股票你是10塊錢買入,股價漲到30之後又回落到15,這種50%的巨大跌幅在當時來看一般人都是很難接受的,但是當股價漲到了100塊時,中間的這個過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這個道理和老百姓對房價的感受是一樣的,比如說你的鄰居以1500元的均價買的房,而你買的時候卻是2500,價格比他高了接近70%,但若干年之後,當你的房子價格升到13000的時候,這1000塊的差額對你來說也就沒有多大影響了。

他雖然還是滿倉,但並不會完全持股不動,用部分籌碼和資金在幾個主要品種里來回高拋低吸,通過降低成本和增加持股數來提高收益率。在牛市或者震蕩市持股不動是可以賺取豐厚利潤的,但如果是單邊下跌的市場,你又不想清倉的話,對長線投資者來說,這種方式或許是盈利的最佳途徑。

比如你手上有3000股大華,你在40附近賣出1000股,然後去別的股票上溜達一圈,撈個10-20%的利潤,然後又回頭在41附近接回,在大華的主升浪沒有展開之前,如此循環往複幾次,你放出的1000股大華有可能最終換回2000股,這樣你總的股數也就成了4000股,這就相當於實施了10送3的分配並填滿了權.當然,這有兩個前提,一是你放出的股數不能太多,二是你要有把握在其他股票上賺取更多的利潤,而且還得有好的心態,假如達不到這種要求,而且你又不願意捨棄大華,那最好還是持股別動,也盡量少關注股市,因為可能還有更多的折磨在守候著你.

大華是令他比較放心的一個股票,這兩年他會在它上面採取精做個股的方式,當它在箱體震蕩整理時他會用部分籌碼高拋低吸,賺取差價,降低成本;當大盤出現系統風險,它也隨著下跌時,他相信它的跌幅會遠遠落後於大盤,這樣他能賺取指數,同時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抄底加倉,降低成本;當它處於緩慢上漲落後大盤時,他會拿出部分籌碼在其他股票上獲取利潤,然後迴流到大華上面,這樣雖然會提高成本,但賺取了股數。當大華正式展開主升浪之後,他會堅持守倉的態度,不賺差價,不賺股數,只賺股價。

七、他的投資感悟

我的投資十準則

1、永遠把風險放在第一位.買入股票之前首先考慮我這筆交易虧損的可能有多大,估計會有多大幅度的損失,其次才考慮有望獲取多少利潤.

2、不對他人的投資行為進行評價,不隨便給他人做個股解答.

3、不給任何人推薦股票,也不要隨意暴露自己的投資品種.

4、拒絕任何委託理財和機構合作.首先是我自身的水平還不具備委託理財的能力,其次是我也沒有這些精力,我也不希望為了多賺錢而對自己現有的投資體系造成干擾.

5、不要淪為股票的奴隸,而是要把股票當作一種消遣工具.股票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賺錢也不是我投資股票的唯一目的,除了實現財富增值的夢想外,我還可以通過股票拓寬知識面,把股票當作溝通友情的紐帶,甚至可以通過投資者的股票操作去探究人的性格和心理等。

6、投資過程中切勿隨波逐流,盡量迴避多數人都在參與的投資行為和投資品種。

7、對企業的分析要客觀、嚴謹,不能戴有色眼鏡.通常我在買入股票之後,往往會放大企業的一些利好,而忽略企業存在的隱患,這樣就無法理性分析企業的一些經營行為。今後在研究企業時必須有理有據,客觀全面地去評價企業,而不能憑主觀臆斷,也不要盲目去預測上市公司未來的業績。

8、審慎對待他人評論.對贊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對反對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如果在贊同者那裡看到的是逢迎,在反對者那裡感覺的是愚昧,那麼這兩種人的意見都可以不屑再聽。

9、要客觀評價自己的投資經歷。自身投資過程中經歷的一些失敗,不要歸咎於運氣不佳,而應該反覆尋找失敗的原因,並及時改進,不重複犯錯。相反,對於過去取得的一些成績,除了從中提取一些經驗外,應該更多地將其歸功於運氣,而不是總拿這些所謂的「成績」在他人面前炫耀。

10、不盲從和迷信高手,也不輕視和排斥「低手」。對於投資市場的高手,要理性去看待,高手的成功經驗對自身不一定就適用,而且有的「高手」本身是出於某種目的人為添加了很多水分。反過來,那些股市裡的失敗者對自己也可能有借鑒作用,首先是可以吸取他們失敗的一些教訓,其次是有些人雖然暫時失敗,但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方法不好,有時候因為運氣或者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收益,如果他們的方法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收益,借鑒一下也未嘗不可。

我的三大投資鐵律

1、要永遠敬畏市場。無論你之前的業績如何,始終都要保持足夠的風險意識。過去的成功和經驗,不代表你將來就會取得勝利。在市場面前,我始終都把自己當做新人,戒驕戒躁,虛心學習,這也是我10年來沒有被市場打到的主要原因。

2、要專註自己熟悉的領域,不要自欺欺人。關注我的人都知道,我這些年的收益主要都是來自於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在其他行業的投資成效則不明顯。因為我長期專註這兩個領域,才會比別人看的深,看的透,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機會,也能感覺到別人發現不了的風險。

3、要具備獨立的思考和操作能力。我的看法是投資盡量靠自己摸索,適當去借鑒一下優秀人士的經驗,但不要盲目照搬,更不能一味跟風。當然,投資也是需要積累和悟性的,如果說只需勤奮和努力就能在市場輕鬆賺錢,那我估計基本就沒有人願意去上班和創業了。

熊市持股的心得

股市有句諺語,「漲時重勢,跌時重質」,可見股票的質地是熊市持股的核心要素,熊市的時候如果持股一定要選擇基本面非常優秀的企業。但是光有這點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其他諸多要素才能抵禦熊市的系統風險。

首先,和市場上其他股票相比,必須具備很明顯的估值優勢,如果同類股票的PE是70-80倍,我持有的股票最好是30-40倍,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相對估值優勢。

其次,未來1-2年的業績增長要有保證,業績下降往往是熊市最大的殺傷武器,如果某隻股票的財報在熊市出現下降或者增長明顯放緩,股價就會很容易下跌破位。

第三,要抓小放大,熊市一旦來臨,在股市活躍的資金就會越來越少,這樣大市值品種就很難被撬動,那些基本面向好的小市值品種在市場風險被釋放到一定階段後,就很容易獲得長線資金的青睞。

第四,要習慣喜新厭舊。市場環境不好時,有些質地很不錯而且成長也很好的股票,往往跌幅也比較大,對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在我看來,這類股票一般都有了幾倍的漲幅,由於累積了太多的獲利盤,當市場瀰漫的空頭氣氛越來越重時,這些獲利籌碼就會不時地成為做空動力,從而導致股價被錯殺。相反,那些新上市的小盤股,如果本身的質地好,又具備明顯的估值和成長優勢,就容易呈現出較強的抗跌性,因為新股上市時間較短,機構和散戶的持倉成本都比較高,除了少數恐慌性拋盤外,大部分人會從長期投資的角度考慮,不原意割肉斬倉,而是選擇惜售,甚至是邊跌邊買,於是也就導致了股價走勢相對穩定。

第五,股票在熊市是否抗跌和逆市走強,與裡面參與的機構也有關係,如果某隻股票具備了前面這4個條件,而且在熊市來臨之前的走勢就不喜歡隨波逐流,經常我行我素,那麼你在熊市持有這隻股票就有希望規避系統性風險。

我常總結自己的失誤,所以越做越順。

總結自己的失誤會更有價值,如果我們不斷總結自己的失誤,找到原因並加以克服,實在克服不了的就繞行,換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隨著時間的積累,很多別人容易犯的錯在你身上就不會發生,這樣你在股市裡穩操勝券的概率也就越來越大,到最後也就真正成長為別人眼中的股市高手了。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總結,而是把錯誤的根源歸咎於運氣,從而導致反覆犯同樣的錯誤。

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我基本不會有所謂的本金概念,我所認為的本金就是本年度的賬戶初始值,雖說我現在的市值絕大部分來自於股市利潤,但這也畢竟是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的積累,就象我們做其他投資或者用自己的勞動所得賺來的一樣,所以我會很認真很負責的去對待這些利潤,他們就是我這個年度的投資本錢。

多年的炒股經歷告訴我,趨勢把握和短線操作並不是我的強項,相反買入好的股票持有不動不僅能讓我有不錯的收益,還能讓我保持平穩的心態. 對於一項投資是否成功,我認為不是看其過程如何如何精彩,而是看你最終的戰果,如果你賣出某隻股票的收穫值減去你的初始投入和時間成本以及各項付出,最終還是為正的話,我就覺得這項投資是成功的.

一個人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天賦固然重要,但是性格、專註和勤奮更為關鍵,成功的背後必定有著很多的付出,並非所謂的掐指一算就可以得到。
推薦閱讀:

淘股吧實盤大賽的選手是中國超短線的頂尖高手嗎?
我的財富自由歷程038: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10%的食利階層
庖丁解牛 運用RSI指標準確狙擊買賣點!
股票基礎知識—K線圖基礎知識(四)

TAG: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