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探討(一)

古希臘文明對近現代社會的意義不言自明,它是整個西方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他的地域包括了希臘半島,愛琴海地區,北是馬其頓,色雷斯,南為克里特島,又有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

古希臘文明興起前約800年,即公元前1600年左右,在希臘克里特半島上出現了克里特文明(青銅時代),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商業開始出現和繁榮(和埃及人貿易往來),與之相伴的以大麥和葡萄酒為主要作物的農業也開始繁榮起來,而這也帶動了人口的擴張,建築和壁畫等文化產物開始欣欣向榮。

直到操著希臘語的希臘人佔領了克里特半島上的米諾斯王宮,克里特文明就此衰落,文明中心隨之轉移到了希臘半島的邁錫尼上。公元前12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一支分支多利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荷馬時代(詳見荷馬史詩),時代末期,鐵器開始得到推廣,希臘人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文字,並於公元前776年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古希臘文明開始興起。

希臘半島三面環海,無險可守,城邦間的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是常有的事情,城邦間的戰爭可以算是文明內部的新陳代謝,而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則會要了失敗者的命,失敗的結果往往是文明受到不平等的碰撞和融合,甚至走向覆滅。

公元前546年,處於大流士統治的西亞波斯帝國開始進攻希臘城邦,高傲的君主帝國要求古希臘各城邦必須將民主制改為臣服於波斯的君主制。

到公元前494年,波斯征服了希臘的依阿尼亞地區。

公元前492年,波斯人繼續向希臘推進,但收到颶風的侵襲以及北岸色雷斯人的拒阻,進攻受挫。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人二次遠征希臘,並且在距離雅典東北約40公里的馬拉松平原登陸。

馬拉松大戰爆發,雅典城邦英勇地展開了殊死抵抗,最終使得波斯人退出戰爭。勝利後,一個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受命回雅典城傳達勝利的喜悅,士兵激動萬分,不辱使命,懷著迫不及待分享喜悅的心情,極速地跑了42.193公里,報捷後便倒地而亡,這就是馬拉松運動的起源。士兵的死亡已然偕同偉大的古希臘文明,化作偉大和不屈的符號,繼續鞭笞著後來的西方。

公元前480年,新繼位的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自信他的帝國是不可打敗的,決定親率雄壯的25萬波斯陸軍和1000艘恢宏先進的海軍戰艦,再度進軍希臘。

公元前490年-前470年,斯巴達和雅典面對文明生死存亡時刻忘卻了彼此的紛爭,第一次希波戰爭中冷眼旁觀的斯巴達眼下只有同仇敵愾,放下城邦間的芥蒂,與雅典結成血盟,才有戰勝波斯的可能。

斯巴達提供了陸軍,雅典貢獻了海軍。

此時的色雷斯已經阻擋不了來勢洶洶的波斯人,色雷斯數月被攻破,北希臘的部分城邦受降,波斯人驕傲的往南挺進,直到溫泉關前。

斯巴達的王親率300斯巴達勇士,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各邦7000人據守關門,縱使波斯號稱百萬鐵騎,仰望著那雄偉的溫泉關,開始討教到了斯巴達勇士和希臘城邦真正的實力。

數日之內,寸步不得進,帝國的將士,死傷慘重。

上天總會為劇情抒寫曲折,希臘叛徒引領著波斯鐵騎抄著小路進攻關口弱側,希臘盟軍為了保存實力,只能將7000伯羅奔尼撒半島將士後撤雅典,而斯巴達王和他的300勇士則拒絕後退,他們發誓要抵擋住這五萬波斯軍隊的輪番猛攻,他們要為希臘聯軍在海上集結爭取寶貴的時間,他們要譜寫關於希臘人的鮮血和力量!

相傳這300斯巴達勇士兩次擊殺上萬波斯人後,玉碎溫泉關。

勇士的墓碑上這樣寫著:

「異鄉人,

你若到斯巴達,

請轉告那裡的公民:

我們陣亡此地,

至死尤恪守誓言。」

英雄不懼戰死,而懼失去榮譽,慢慢地被後人所遺忘。

斯巴達的殊死抵抗為雅典人從城邦中撤出換來寶貴時間,波斯人兵臨雅典城時,面對著一座空城,惱羞成怒,縱火燒城發泄。

集結完畢的雅典海軍重拾士氣,巧妙設計,引誘追兵。面對雅典海軍的詐逃,波斯人毫無所覺,一路追擊到薩拉米灣這個雅典人為他們而設的陷進中,由於地形狹窄,加之船隻笨拙,波斯海軍被300多艘靈活多變的雅典海軍擊潰,海陸兩軍進攻受到極大挫折之後,波斯人士氣低落,恢恢然後撤而去。

公元前479-公元前449年,雙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最終由於希臘人的頑強抵抗和波斯帝國的內部矛盾,希臘人贏得戰爭的勝利,並且在收復了失地後,雙方互相遞交和約,戰爭結束。

  • 戰爭結束後,斯巴達解散了軍隊,經歷了戰後不可避免的經濟混亂,斯巴達再度陷入了農業社會的封閉和停滯;雅典則將海軍打造成了一支商船隊伍,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商貿繁榮,各色人馬再次匯聚,各種宗教和習俗再次交融,激烈的競爭引發了人們的比較、分析和思考。

面對多元的文化交融激蕩,人很容易什麼都不願意相信,來往的商人成為第一批批判者,他們見多識廣,勤勞務實,對於教條式的東西自然嗤之以鼻,他們慢慢的發展著科學,貿易也催生了數學,航海推動了天文發展,資本積累使得一部分人從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開始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與思考,仰望星空,只為知道四海之方向;腳踏實地,開始理性的思考問題,迷信讓位於科學,教條讓位於創新,哲學亦開始發展起來。

哲學一開始是物理學性質的,它主要探索萬物之成分,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460-前360年的德謨克利特,他說:「實際上,世上除了原子與虛空之外,別無他物」(註:此原子非化學意義上的原子)。而更多的智慧人物,並非完全注重外在的物化世界,他們重視內省,考量自身的思想與本質,喜歡探討人類心靈和行為上的哲學性問題,他們在邏輯詭辯和修辭中慢慢發展,面對宗教和政治禁忌不顯避諱,慢慢地用理性辯論的方式去檢驗當時的信條和制度。

在政治上,他們分為兩派,如後來的盧梭,堅持人性本善,但文明本惡,堅持人生而平等,後天的不平等是由於按階級劃分的社會制度導致的,法律則是強者用來壓制和統治弱者的發明;而另一派如後來的尼采則認為人性無善惡之分,人生來不平等,道德是弱者用來牽制強者的工具,而權力是最高的德行、是人類至高之追求,貴族制才是最有效最好的政府組織形式。

兩者孰好孰壞引來無數學者爭論不休,如尼采所言「生命之於我們,意味著不斷將我們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轉化為光與火」,我們要想弄清楚生命的大半意義,就需要向古希臘人學習那種「不求百萬財富,只求問題之答案」的信條。

下篇將介紹古希臘三賢的故事,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思想人物鏈接起來,作為對照和思考。


推薦閱讀:

【讀者投書】溯源阿芙洛狄忒(上)|城與邦
古希臘科技與藝術展
刀槍不入的古希臘重裝戰士是吹噓?邁錫尼與殷商盔甲防具大比拼
歐亞世界簡史(7) 古希臘之光

TAG:古希臘 | 古希臘哲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