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所理解的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以及閱讀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因為兩者並不等同。一個是起因,來路;一個是目的,出路。而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方法(或手段)的角色。

信息不對等、資源的不均衡和人的功利性結合起來,很容易造成教育過程中對於手段的過度重視,表現有二:一、盲目跟風具體的手段。狀元看什麼書我看什麼書,狀元做什麼題我做什麼題。就算我們能複製手段,但對於狀元的家庭教育、成長曆程和學習態度又能複製多少呢?這些恐怕才是狀元之所以為狀元的主因;二、短視,付出一點立刻要求回報。「閱讀後我能立刻獲得哪些提升?」「我忙沒時間閱讀,能否直接把精華內容告訴我?」起因、手段、目的。手段僅僅是方法,有人閱讀能進步,有人閱讀是做無用功,這與閱讀本身無關,而取決於具體的個人如何踐行。

想清楚這三者的不同有助於我們分析閱讀的定位及其作用。

一、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因為我們要學習,要成為更優秀的人;或者我們要消磨時間,要放鬆頭腦。

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針對哪一種動機,閱讀都不是唯一或最佳的方法。我們大可以通過直接向老師系統學習或者與高手交流,潛移默化地受影響來完成提升。至於消磨時間,網路時代的方法簡直太多了,隨便打打遊戲,看看新聞,甚至是所謂的「輕閱讀」、「碎片化閱讀」,都可以更輕鬆地打發時間。

因此,閱讀並不是提升自己和消遣娛樂的唯一或最佳的方法。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從而避免對閱讀的過分神化。

二、我們進行閱讀的目的。

既然閱讀不是唯一或最好的方法,那麼為何大家還是選擇了閱讀作為自我提高或放鬆的手段呢?

我們這裡只談求學、求知層面的閱讀,不談單純為了消遣娛樂的閱讀。

閱讀分兩種,一種是廣義的讀書,一種是狹義的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訓練。

第一種:讀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相信我們都曾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意識到了聽高人講高論的好處。那我們為何不每天伴著這位「君」來聽他說「十席話」呢?是因為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生活甚至生命中未必能遇到多少位「君」,或者說與「君」相伴的機會,也未必有多少機緣聽到這樣的「一席話」來完成個體生命的覺醒。

另一方面,普通人能接觸到的優質資源少,這也局限了我們的視野和判斷力。就算「君」出現,我們也未必能意識到他的好並從中學習。人們寧願去選擇那些在他們的固有價值判斷里取得他們「想要的成就」的人。

雖然普通人的資源和視野都是有限的,但無論是否意識到這個事實,我們進步的慾望都不可阻擋。那麼作為一個各方面都很平凡的普通人,我們該從何種渠道實現自身的進步/提升呢?在這樣的條件下,閱讀幾乎是唯一能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直接高效集中汲取前人智慧的渠道,而且沒有任何門檻,成本極低。

生活中,我們未必有孔子耳提面命,但是可以通過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更好地學習孔子的智慧;未必有亞里士多德、維特根斯坦傾囊相授,但是可以通過柯匹和科恩的《邏輯學導論》完成邏輯學入門;未必能經歷人生百態,遍嘗世間冷暖,但是可以通過《紅樓夢》、《卡拉馬佐夫兄弟》了解人情、人性。這些閱讀體驗都能讓我們在不走彎路、只需要付出必須付出的時間的情況下完成思想的飛躍,擁有超然的視野去思考問題,反省自身。

第二種:閱讀理解訓練。

這是我現在的工作,即通過對於文本信息的解析和試題的解答,教會孩子們如何去理解信息,表達信息。這是語文教育過程中必備的一環。為什麼孩子們對閱讀感到頭疼?不是文章讀不懂,而是不知道如何解題,考試的閱讀試題似乎和課堂所學並無關係。

為什麼學生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語文,還在學校專門通過課程學習閱讀理解,但是卻讀不懂母語文章,寫不好母語作文?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根據我接觸到的大多數學生的現狀來看(不分線下線上、地域、年級和性別),閱讀理解的有效訓練幾乎是缺失的。

在中學階段,每個學科分工不同,側重不同。對於語文,大多數人可能更多關注的是學科的人文性。不過一來限於考試壓力,人文性本身就無法成為重點;二來人文性的教育對於教師個人的要求也很高。語文是美育,是傳授人文性和思想性,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狹隘觀點,更別提很多人誤解閱讀理解訓練和作文教學是在禁錮思維了。

事實上,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以工具性為基本能力,然後通過接觸的素材來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判斷力,在老師引導下完成視野和思維的提高,才能完成人文性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閱讀訓練就像是數學的解題,物理的實驗,都是必須完成的基礎工作。只有通過這些閱讀理解的基本訓練,孩子才能掌握語文學科的必備知識,無論應試還是應用。

所以即使是高考的閱讀文章,也不至於讓學生感覺無的放矢。解題思路不過是小學學課文的思路罷了,分析每段文字信息,概括文章大意,根據文章大意劃分結構層次,然後分析層次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根據具體試題要求,整合相應信息回答問題即可。

通過閱讀的教學,教會孩子們分辨信息的真偽、主次,結合語境分析隱藏信息,判斷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了解作家的思想,這些都是閱讀訓練應當也必須做到的,這便是閱讀的不可替代性。

(鑒於這樣的特殊性,說句題外話:語文不能替代任何其他學科,其他學科也不能替代語文。)

三、如何看待閱讀?

誠然,閱讀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世界上難道存在這樣的一種包治百病的方法么?我們所尋求的方法,不過是儘可能適合自身情況(無數先賢智慧總有適合你的)、付出代價小(現在購書快捷又便宜)、獲得進步大(好的書籍會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而常讀常新)的手段而已。從這個角度看,閱讀有著天然的優勢。

最後分享一下我對閱讀的看法:從個人的角度,具有閱讀的習慣,不見得是什麼了不起的能力;不喜歡閱讀,也不能說明此人就境界低俗。說到底讀書無非是個愛好罷了,和音樂、體育沒有區別。從學生的角度,無非就是某學科沒學好罷了,和數學不好,物理不好,也沒什麼本質的區別。

但這不應當是我們不閱讀的借口和自我安慰的理由。

對於個人而言,我們常掛在嘴邊,人活一世開心即可,知足常樂。不過當你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還好時能做到欣賞而不羨慕,並且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時,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而不是逃避現實的自欺欺人。

對於需要應試的學生而言,從閱讀理解能力的考察,能夠判斷出你究竟是只會空談情感和感受,僅從表面現象看待事物,還是能夠排除主觀臆斷和腦補,基於文本、結合語境來提取、處理並根據相應要求來表達相關信息。

而閱讀,就能讓你更好地認清自己究竟是哪一類,或者,要成為哪一類。


推薦閱讀:

613.讀書38~《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看完《艱難愛情》你有什麼感悟?
【下篇】閱讀,真的越早越好(6-12月齡寶寶的繪本清單)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很有用?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