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武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此篇文章是某雜誌社的一片出題採訪。這裡隱去雜誌名稱,作為新的一年首發文章。

記者:孫老師,您好。我們此次採訪是武術與中華文化課題,主要以中華文化與武術的關係以及武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為主,以下是有關採訪話題:

記者:孫祿堂先生以形意拳入門,後研習八卦掌,最後研習太極拳。那麼請問,孫祿堂先生武學的核心是什麼?

孫偉:這個問題要是簡練地回答,就是通過武學修鍊,達到「中和」思想,以至「明心見性」。

但是要解釋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思想核心,還是需要一些解釋。孫祿堂先生學拳的經歷是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恰巧這個學拳的經歷,吻合了中國儒家學說道家思想和佛學思想。

先說著明心見性,什麼是「性」。中國古典經典《禮記 中庸》一節里,開篇便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天命,說的是與生俱來的,命令命令,我們現在經常說這句話,一個軍隊執行命令是不容置疑和改變的。這個命令的命,本義就是這個不可改變的意思。與生俱來的 就是你的「性」,也就是你最本質的東西。(當然,這個命不是你後來通過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的那個命,這個是說的你與生俱來的質,打個比方說,人和猴 子,人的與生俱來的質和猴子的質是不一樣的)在儒家來講,誠中;在道家來講,是虛中;在佛家來講,是空中。實際上儒家道家佛家追求的都是一種「道」,也就 是追求最早的「本來」。那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是什麼呢,孫祿堂先生在自己的武學思想稱之為「一點子」,實際上就是說的那個儒家道家佛家常常講「中」所含的那 個「一」。這個一不是數字的一,是人的那種與生俱來的靈氣靈魂,過去人無法用文字表達,強以名之「一」,稱之為「道」。中國人喜歡說「心想」,記得以前有 些「文化人」嘲笑中國文化,說大腦管思維,不是「心」在想。其實我認為這種人很淺薄。人體好多本能的反應,是不經過大腦的。而且人的心臟心意能夠影響大 腦,當今的一些外科換心的手術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中國有句名言:天不變道亦不變。我們過去好多人認為這句是形而上學的,是阻礙歷史變化前進的錯誤理論。其實這句話是探討世界萬象的終極理論,說的是不管任 何事物,它的存在有著它本來的本性,是它區別於其它但又與其它事物普遍共有的質的獨立的個性。每個事物都會遵循它原本的與生俱來的與其它事物不同「性」。 率性而行自己原本的規律,就是「道」。這個「道」是形成我們這個共同社會,又形成豐富多彩萬千世界的基本單位。造就了我們這個神奇的大自然。

說到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的核心,實際上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和」。《中庸》首篇有句著名的話,叫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什麼意思呢?在這句話的後面,緊接著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關於這個中和,儒家的解 說現在可以概括為「誠中」。要說說的比較系統的,可以看看清代劉一明先生在《周易闡真》一書的詳細介紹。大體來說就是:人未出生之前有先天五元。我在這裡 引一段《周易闡真》:

孔傳曰:「天 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 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氣流行也。中也、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 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 十,陰五行,後天也。以先天而論,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土,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 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五元者,五行之氣;五德者,五行之性。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飩飩,一氣混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生出者。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

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魄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淫,其性痴,感則生哀;妄意 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惟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這些話看來是很深奧,晦澀難懂。其實只要認真讀了去領會,就是很簡單的道理。說白了,儒家道家佛家所謂的誠中、虛中、空中,就是讓心靜下來,排除後天帶來的負 面影響,等待真意,也就是你的本原的真心萌動。讓人原本的五元與後天的五物和諧同在,一團和氣。儒家所說得誠中明明德,道家所說的虛中太極混元一氣,佛家 所說的空中無善惡,都是一種中和的狀態。

孫祿堂先生是以武入道,其實就是他在自己的修鍊中,找到了人的終極感悟,就是人是什麼,人為什麼。「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儒家道家佛家最終追求「中」,難道不是為了感知萬物徹悟人生道理嗎?

武術,是一種心靈肢體的綜合運動。孫祿堂先生把人體的頭手足比喻成天地人,是自然界的一種造物。但是這個人體既有先天五元的存在,又有後天五物的影響,陰氣 漸盛,元氣漸衰,所以孫祿堂先生把站三體式作為練拳的基礎,站三體式的時候,將身體散亂之氣歸於丹田,做到無雜念,則真意漸漸萌生,這就是「無極生太 極」,然而一氣萌生,必然會有運作,便會產生陰陽,於是「太極生兩儀」,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孫祿堂先生說三體式是「道自虛無生一氣,便 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也就是說三體式剛開始站,不過是陰陽,身心散亂,肢體痛楚,這時候就像天地相交,但是還沒有人參與其 中。慢慢地陰陽相合,不再痛楚,心逐漸靜下來,真意萌動,這時候你身體的「人」也才會出現,這時候以身體的外形,包含內在的真意,達到身體頭手足也就是身 體的天地人和諧混元一氣。「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內家拳術的根本就在於修養自己。自己人的小天地的形成,才會有天地位,人蔘之之大象。心在內,理周乎物;物在外,理具於心。人與天地相合,自然之道也。

記者:孫祿堂先生武學和儒釋道等文化的關係是什麼?孫祿堂先生曾公開招傳人,要求大學以上學歷,對學歷的要求是否與其拳學要求文化程度高有關?

孫偉: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是中國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從武學方面豐富了中國的大文化。中國文化,是無數的先哲的精 華凝聚,歷代先賢,都在做著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探討人生,探討我們整個世界,尋找人生道理,凝聚人類的智慧結晶。我們應該繼承這個好傳統,就是中國人幾千 年遵循的一種「文化傳統」,追尋真理、啟發智慧、傳播文化。這裡所說的「文化傳統」不同於「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裡面有時候精華糟粕混凝,但是「文化傳 統」講得是「明明德、啟智慧」,教育你的是正氣。文化,好多人不明白這個「化」的本意。化這個字的本意就是質的轉化。文化,就是通過教育使人在內涵本質上 發生質的變化。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思想里講述的明勁、暗勁、化勁,既是講到武學修鍊的三個層次,其實更深的意義在於他希望人通過武學修鍊和文化修養達到人的質的變化,達到明善復初、點燃自己人生大智慧的高層次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之謂教」這句話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所說「教育」一詞的出處來源吧。

孫祿堂先生曾經對他的學生陳微明先生說過,「吾言雖詳且盡,猶慮能解者百人中無一二人,吾懼此術絕其傳也」。所以我們從這句話中能夠理解當年孫祿堂先生公開招傳傳人,要求大學以上學歷原因。對學歷的要求,就是希望一些讀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的有文化的人,能夠更好理解他所說的拳學真義,因為文化程度高的人對於理解他的武學思想更容易些。

記者:在您的博客文章中,提到「弘道」與「弘武」,請具體闡述二者的區別。

孫偉:道,是人之大本,也是萬物不可須臾背離的本來,武是一些人的達到各自目的或修鍊自身的手段。一個是本元,一個是 方法。孫祿堂先生以武來入道,是挖掘武術潛在的內涵來弘道,以道來解釋武學中的道理。當然,這樣會大大提升武學文化的層次,達到了弘武的客觀現實,但是這 種弘揚的武術,是高層次的武術,是與道相吻合的武術,是一種文化,而不是簡單的拳腳譜,打鬥術。弘道可以使武術升華為文化。所以我說,人能弘道,武要修 心。如果不明的一味追求弘武,會漸漸的滋生暴戾之氣,於人於己無利,也違背了孫祿堂先生著書立說闡述拳學真意的初衷。

記者:武術在現代社會中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

孫偉:學習武術,首先我覺得應該上升為學習武學,把武術改為武學我覺得就是認識上提升了一大步。它是一種知識學說。

世界上的人在文化品行技能上,我看大概有四種人,有學有術,有學無術,有術無學,不學無術。練習武術,不能光有術無學。有學無術,心有餘而力不足。有術無 學,匹夫之勇難免落得人們鄙視。我們現在許多人學習有個缺點,就是一開始立意太大,一開始就要找個能夠涵蓋整個客觀世界的大道理,結果是「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學習武術也是這樣,一開始就是要踏踏實實的做實事,老老實實從基本功開始,別相信那些傳奇故事,別相信什麼秘傳訣竅。一定要遵循自己真正地去「實事」,才有自己的「求是」。

自古以來,文武畛域相分,文人鄙視武術,武人不精文理。其實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過去有句俗話,叫做文人要有三分俠氣,俠氣說到底是在困境和壓抑中所表現出來的追求正義自由(實際上也是本然)的衝動。狂放自傲、放浪形骸、憤世嫉俗,說到底是一種浩然之氣的激蕩。「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其實文人從心底里希望自己強大,文武雙全,俠氣再上升為現實就是豪氣。但 是民間確實有不少拳師文化低下,又使文人不願與之同伍。文人這些也是偏頗之見,是自己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強身之術。自從明末清初以來內家拳流行華夏以來, 文人通過武術來強健身心的人也越來越多,可惜的是好多人不得要領,沒有把自己的所學好好地和理解武術修身養性融為一體。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正和潤的,顯現在臉上,充滿在體內,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該怎樣做了。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前賢,這些前賢,都是中國文化的驕子。詩用韻律表達內心的激蕩,文用思潮流淌內心跌宕起伏,武術則是用肢體表達人的心靈的妙不可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武術難道不是這樣嗎?武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內心世界的表達。誠於中而形於外。

當代人學武術,能夠按照正確的指引,堅持下來,就等於你又給自己的思想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你會接觸一個和你原來所學並不矛盾的新的知識通道,而且帶來的不僅僅是腦海里的新的知識,而是帶來了更多能激發你原來知識的連鎖反應,觸類旁通,妙不可言。

記者:現代人對孫祿堂先生武學的理解存在哪些障礙?或者出現了哪些偏差?

孫偉:我認為大多數人對孫祿堂先生的武學認識沒出現了什麼偏差。出現偏差的人恰恰是一些自吹自擂的所謂傳人。據我接觸 的一些朋友,不管是不是練習孫氏拳的,幾乎都珍藏著孫祿堂先生的武學著作當作經典,認真研究。倒是一些所謂研究孫祿堂的著作,偏頗地只是追求一些歷史上個 人的說法。不能真實地反映孫祿堂先生對中國武學對中國文化的真正貢獻。我們搞過編輯記者的人都知道,歷史上個人的看法和記憶並不代表真實的歷史。歷史上的 回憶錄、傳記、等等,都只不過是研究歷史的資料。而真正有價值值得我們珍惜研究的就是歷史上那些前賢的經典著作。

我一直強調要想學習孫祿堂先生的武學和武學思想,最好的老師就是孫祿堂先生的武學著作。當年我學拳的時候,孫劍雲先生不止一次在叮囑我,要好好研究孫祿堂武學思想,要看書。

記者:能談談任何您感興趣或者願意闡述的話題嗎?

孫偉:我隨便想到哪講到哪。學習中國傳統武術,特別是內家拳,一定要找幾本經典著作作為主導。從這個引子進去,你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幾千年文化經過歷代先賢的精讀細選,能夠留下來經典的真的都是非常出色人類文化遺產。比如說《三字經》,「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講的就是最樸實的人性和教育的入手方法。好多年來,我們有多少人正確的理解了這個「性本善」的原本意思?還有就是文言文,過去我們好多人把它當做酸腐的文 字而嘲笑。實際上文言文是中國的老祖宗們發明的一種專門區別於俗語的用於記載表述固定意義的文字,以致幾千年前的記載,後來的讀書人也能讀懂,是一種精選 的文字記錄方式。我們在普及文化普及白話文的時候,完全沒有必要去貶低文言文。它是一種類似普通話性質的文字記載方法,保證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正確延續。 如果當年都用各個朝代的俗語記載經史子集。我們現在可能真的迷失在歷史的塵霾之中。

我在這裡再強調一下尊師重教的事。中國是個幾千年尊師重教的國家,舊時民間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天地化育萬物,君是國家的象徵,親是你生命的血緣,而師是文明文化的延續,古人比我們想的更深刻更深遠。師道尊嚴,不是說你老師神聖不可侵犯,是你自己做老師要有尊嚴,要尊師之道。你傳給學生的是不是明德,是不是真知識。「率 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不是有助於他的健康成長,無愧於「教育」二字。關於做老師的道理很多,這裡就不一一贅述,只想說一句,做老 師要尊重學問,做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最大的責任就是把自己曾經的錯誤認識從傳授中剔除,最大的良心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去誤導學生。

武術家最高境界是什麼?文學家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天地就是自我,自我就是天地。與天地同體,三才之象也,物我感知,生萬千氣象也。

我找不到什麼結束語,就用《文心雕龍》的《原道》開篇第一段作為結尾吧。「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推薦閱讀:

內家拳入門:撐筋拔骨
太極拳是不是和摔跤、柔道很相似?
形意拳內家拳站樁三個理論:1三角形理論解析
功法體系簡單整理
【科學看武術】談談區別西方肌肉訓練的傳武筋骨訓練體系(三)大筋訓練模式探究(下)

TAG:內家拳 | 太極拳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