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鮑叔牙:能人與好人
自古以來,女人想嫁給王子,男人想娶個公主,都想把改變命運寄托在「愛情」身上。所以,很多人都重視愛情,不怎麼重視友情,能一塊喝酒吐槽的往往就算知己。其實,友情有時也有同樣的功效,只要你找對了對象。管仲就是找對了朋友,就改變了命運!
管仲,名夷吾,最有名的人才。在諸葛亮成名之前,他就是聰明才智的化身。想當年,諸葛亮為了說明自己行,就自比管仲。但這個管仲在早年,卻窮困潦倒、一事無成,沒人誇他有才。逆轉,發生在他認識了鮑叔牙之後。
鮑叔牙是管仲的知己之交,認為他是世間少有的奇才。儘管他的行徑,在別人看來,不但沒有一點奇才的端倪,還有些上不得檯面。
管仲跟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總是多貪多佔。別人都說他這人愛佔便宜、貪心不足,只有鮑叔牙不以為意,還替他辯解:「管仲並非貪財,而是因為家裡實在太窮,不多拿點就過不下去呀!」管仲也當過兵,但每次打仗時,他總躲在最後面,一到撤退時,卻又跑到最前面。人人都說他膽小怕死,只有鮑叔牙說:「管仲並非怕死,只是怕死了無人奉養老母。」
對於鮑叔牙的力排眾議、鼎立辯護,管仲很感恩,也多次想找機會報答,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幫了倒忙。可鮑叔牙也不怪他愚笨,還堅持說他是奇才。不過,通常奇才是有些奇怪的,小事上一塌糊塗,大事上卻精明能幹,可能管仲也屬於此類人吧。但他卻沒表現出這樣的特質,幾次當官,都以被罷黜而告終。於是,大家都斷定管仲就是無能,可鮑叔牙還是不同意:「大凡成功,都有個時運跟著。管仲把事情辦砸了,並非因為無能,而是因為時運不濟,如若讓他得遇時機,定當百不失一!」
一次次啪啪地被打臉,但鮑叔牙還是相信:管仲就是有才華!說他缺時機,可時機是說來就來的嗎,它經常要把人折磨得幾近絕望才肯出現!
可能那個年代就業渠道都很窄吧,管仲與鮑叔牙都先後走上了公子路線,分別輔佐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公孫無知發動叛亂,雖然殺了齊襄公,可他自己也沒做幾天國君就被人殺了。這樣,接下來的齊國之君就必然要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中間產生。而二人都是有志向的人,誰也不想做個荒唐王爺,權力是事業的根基,國君之位當然都想一爭。
一番爭奪之後,公子小白成功上位,公子糾不成功便成仁地被殺了,而他的一班隨從則被關進了大牢,包括管仲。失敗了成了階下囚,一些人以此為恥自行了斷了,可管仲卻要活著。很多人都瞧不起他這種行為,說他沒有氣節。可鮑叔牙仍舊不認可,為他辯解說:「管仲是有大志向的人,他不以失小節為恥,只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平生大恥!」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能成大事的人,可以不顧廉恥。因為,成功以後,曾經的不顧廉恥誰還敢提?可就算管仲不顧廉恥地不自殺,恐怕也要被他殺。之前,他為讓公子糾贏得君位,曾要射殺小白,雖然箭跑偏了只射中了衣鉤,但殺人之心是確定無疑的。如今,小白上位了,能有他好果子吃嗎?
才,不是誰都能有的。有才而不得發揮,不但是自己的遺憾,也是世間的缺憾哪!這點,一般人不懂,可有見識的鮑叔牙能懂。所以,他不但要救管仲,還要為管仲找機會,哪怕捨己為人。
齊桓公贏了,要封有功之臣鮑叔牙為相,可卻遭到拒絕。鮑叔牙認為公子小白有明君之姿,而自己卻無王佐之才。好鍋就要配好蓋,鮑叔牙認為只有管仲這個「蓋」才配得上齊桓公這口「鍋」。他是個好心眼的人,寧肯捨棄高官厚祿也要成人之美。所以,他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可管仲曾要殺自己呀,桓公哪能同意,就說:「你不知道,管仲曾射中寡人的衣帶鉤,想置我於死地嗎?」鮑叔牙笑答:「當時,他還是公子糾之臣,其行為,是出於忠心為主。管仲,實為當世奇才,當日能為公子糾射君之鉤,他日定當為君射天下!」
有了鮑叔牙這番力薦,才有了齊桓公與管仲的相見、相知、相得甚歡。管仲得遇了時機,果然百不失一,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自己也成就了功名。
是鮑叔牙,讓管仲實現了命運逆轉。雖說「大恩不言謝」,可有機會還是要謝的。那管仲是如何謝的呢?
傳說,管仲在病危之時,齊桓公曾問管仲:「仲父如有不測,鮑叔牙可否繼任為相?」管仲回答:「不可。我深知鮑叔牙其人,清廉潔直,人中君子!但他為人善惡過於分明,好善尚可,但嫉惡如仇,就會見人一過終生不忘,不能容人!」
能人就得能辦成大事,辦大事就得什麼人都用。只喜歡好人不喜歡壞人可不行,有些事就得下三濫的人才能幹。鮑叔牙潔身自好、嫉惡如仇,是正人君子,是好人,也喜歡好人,但光用好人是成不了大事的。管仲給出的理由是對的,但一有「所以」,沒人還去看「因為」了!不管「因為」什麼,反正「所以」管仲沒薦鮑叔牙。
相對於鮑叔牙的力薦,管仲的這種力阻,就是現成的恩將仇報呀!本來管仲就樹大招風,惹人妒忌,有這現成的黑材料,都不用編,何愁傳不出去呀!很快,鮑叔牙就聽說了,可他的回答卻出人意料:「這正是我薦管仲的理由:精於事、忠於國,不徇私情。使我為司寇尚可,但使我為相則不足。管仲可謂知我也!」
鮑叔牙不存世俗之見,有知人之智、愛才之心,施恩於人,卻不圖回報,可謂淳淳君子。正是這種淳淳君子之風成就了「管鮑之交」,也成就了管仲。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意思是說天下人不稱讚管仲之賢,反而稱讚鮑叔牙能知人。
話雖這樣說,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只為管仲作了傳而未給鮑叔牙作傳,人們也總是在提起管仲時才會想起鮑叔牙。「管鮑之交」這一佳話,更是「管」在前「鮑」在後。
這一切都因為,管仲是成功人士。他建立了功業,成就了自己;而鮑叔牙讓出了機會,成就的只是管仲。管仲是能人,鮑叔牙是好人。
其實,能引人稱道的大抵就兩類人:能人與好人。能人有一流的本事,好人有難得的品質;能人能建功立業,好人能捨己為人;能人踩別人的肩膀上位,好人把肩膀借給別人踩;能人只成就自己,好人卻成就別人!
想想看,能人與好人,你適合哪一類呢?
推薦閱讀:
※大中型水庫如何釣底層大魚?
※「打破沉默者」為何能成為2017《時代》年度人物?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表面誠信道德,內心卻狡詐腹黑,以至中國大面積「缺乏信任」,「嘴上儒家,行動是法家」?
※趙薇夫婦遭處罰:夫婦各被罰30萬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