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到理性的局限性,才是最大的理性
我的幾個標籤:工科男,處女座,A型血,極端INTJ——你大概可以看出,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最近就理性做了諸多反思,「寫作使人精確」,寫下來,與同樣理性傾向的人分享探討,也給自己提個醒。
先說出發點,本文不是對比「理性」與「感性」孰優孰劣,更不是評判理性的。題中所謂「理性的局限性」,不是對比感性而言的局限性,而是對比「更大理性」的局限性。不是拿黑與白進行對比,而是拿黑與更黑進行對比。
換句話說,這篇文章是給理性的人(準確而言是「人的理性部分」)看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匠人以硬物砥礪硬物,本文試圖以理性錘鍊理性,敦促局部理性進化出更大理性,止於至善。
1.我所理解的理性
數據、信息、搜集、精確、物理、規律、概念、定理、因果、聯繫、客觀、邏輯、優化、分析、推導、比較、綜合、判斷、總結、推理、預測…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詞來大概描述「理性」的樣貌。
在紛繁多變的世界裡,要避開危險和陷阱,要拿到結果和收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慢慢學會搜集全面客觀的信息,用經得起推敲的邏輯,得到明確的結論,推進合理有效的行動。理性,是牽引這個過程的可靠工具。
以「工具」來理解理性,隱藏著幾個深刻的暗示。「當你手上有一把鎚子的時候,看所有的東西都是釘子」。理性就是這把鎚子,正確使用則事半功倍;不正確使用會砸到手;濫用的話,打壞傢具。
理性的人通常目標感很強,追求過程和結果的可控。但這種「可控」,往往是一種錯覺。你拿到的信息,未必是全面而客觀的;你用的方法,未必是符合邏輯的;你定的方案,實施起來未必行之有效;想通過行動影響的世界,更不會乖乖聽話。
此外,在這種「可控的錯覺」里,理性的人容易過度自信,從而盲目而不自知。倘若對理性的局限性毫無提防,自我感覺良好得「以暴力和強制來推廣所謂理性」,就是哈耶克所評判的「致命的自負」了。
2. 理性的局限
康德系統描述過理性的適用邊界,指出理性要建立在「可認知的經驗」上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就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
本文探討的範圍,包含「收集及處理信息」、「分析及推理」、「決策及行動」、「輸出及推進變化」 四個經驗場景;本文探討的方式,是從各個場景下理性人的特性出發,指出常見的局限性在哪裡,再看看什麼是更大的理性。
收集及處理信息的理性局限
「一千個理性的人眼裡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普洛克路斯忒斯 (Procrustean)是個強盜,開了一個旅店,內置一張鐵床。旅客住進來,就請到鐵床上,個子高的以利斧砍腳,個子矮的拉扯身軀,直至與鐵床的規格一致。- 希臘神話
>> 理性的特性
理性的人喜歡規律和數據,拿到信息的第一反應,就是進行校正和處理。德魯克說,「不能衡量的東西,就無法管理」。理性讓我們有能力鑒別這些信息是否準確,並進行量化和衡量。這個過程,讓我們愛上了這些信息,我們喜歡這些信息帶給我們的「確定感」。
>> 理性的局限
我們對規律和模式的狂熱,就跟普洛克路斯忒斯對他鐵床的狂熱一樣。信息經過我們處理,就像旅客在鐵床上睡了一晚,變得過於規整了。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在一千個理性的人眼裡,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做電商平台,千千萬萬的用戶,被統一稱作「流量」;千千萬萬的成交,被統一稱作「轉化」。愛因斯坦說「Keep it simple,but not too simple」,正是告誡這種情況。
被我們優先處理的信息,往往是容易量化的信息,這些信息帶給我們「確定感」;而這種確定感,就像是萬有引力一樣,把你的注意力往它們身上拽,從而忽略了其他複雜的、模糊的,但往往是更重要的信息。我們觀察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管中窺豹的過程,但是這種對確定感的渴望容易讓我們忘掉「窺豹」,而沉迷在「時見一斑」之中。
「盲人摸象」,很蠢么?不蠢,那些人好歹知道自己是盲人。最大的危險,是「燈下尋針」:我們掉了一根針,反正床底太黑找不到,就只在有亮光的地方摸索尋找了。用戶對平台的喜好程度難以精準衡量,但是「流量下跌」可以被精準衡量,於是我們就把「客戶來了我們沒有服務好」變成了一個「流量指標」問題,去優化渠道投放效率,去優化推送,而不去審視自己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 更大的理性
無數暢銷書剖析的認知偏差問題,大多可以很好地用訓練來糾正。唯獨這個,沒那麼容易。是我們不想去了解這些「更全面更客觀的重要信息」嗎?不是。你看所謂的「大數據」有多火,就知道這種慾望就有多強烈了。
所有信息都是可以被衡量的,我們之所以沒去衡量,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工具來理解它們。如果只有「Excel」一種工具,如何處理七情六慾,如何處理動態變化,如何處理多維度信息呢?Excel處理不了的信息,自然就被歸為「其他」了。
查理·芒格盛讚巴菲特是一部學習機器:「他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剩下的大部分時間在與各行業有才幹的人交談」。他自己有一個所謂「學科柵欄」的理念,就是「掌握跨學科的知識,形成多維度的思維框架,然後努力實踐並最終自動運用它們」。這個過程,就是在養成處理不同信息的工具,從而更好得理解信息的過程——努力把窺豹的管擴大一點,努力把尋針的燈開亮一點。
分析及推理的理性局限
「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莊子·天運》
>> 理性的特性
上面說到,理性的人尋求一種「確定感」,內心深處永遠都有一個坐標,時時刻刻都在想,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跟更好的狀態有什麼差距。拿到一個問題,會出於本能得去想,哪裡可以優化。
>> 理性的局限
看商業分析報告也好,看學術論文也好,你會發現「對比/ Benchmarking」這種分析手段,幾乎是無處不在。這種方法,從小就會(哥哥跑步比我快),從生活中學到(體溫高於37度是發燒了),並運用在工作中(這次活動ROI比上次高)。這幾乎是人類運用最純熟以及最無法擺脫的分析手段了。
問題本身確定了原點(O),判斷的標準是參照系(XY),對比的對象是這個參照系中另外的點(A)。在業務分析中,最重要的通常是用戶的需求、商業本質等基礎和本質的東西,是分析的參照系(XY)。容易犯的錯誤,把對比的對象(A)當做是參照系(XY),當做好的標準和前進的方向。東施知道西施美,效仿西施,就是錯把西施的顰(A)當做了美(XY)。
我們做一個品牌,通過定性定量的方式全方位調研跟競爭對手的區別,產品優缺點、品牌知曉率、渠道鋪貨、價格、促銷力度,圈出哪好哪不好,然後學習對方的做事標準,損有餘而補不足。於是,你看到高端品牌發展了低端產品線,低端品牌開始消費升級,變得越來越像,變得越來越平庸。
對比容易讓人選錯改進的方向,還會導致路徑依賴,畫地為牢。酒吧里看到兩個人,覺得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好,而不會想酒吧外有人更好(Wingman效應)。看到好的參照對象,輕易得出「Me too」的結論和方案,而不是更大化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或者尋找別的發展方向;看到問題,只看得到在原來基礎上怎麼優化,看不到怎麼進化;看到某個市場趨勢,就順勢而為,而不是另起風浪。福特問你要什麼,你說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 更大的理性
「見賢思齊」,是人類進步的方式。但這種進步的模式,容易讓人陷入跟隨者策略,變得比原來的自己更優化一點,卻錯過了可能的結構性/革命性創新的機會。所謂「優秀是卓越最大的敵人」,在變得更加「優秀」的過程中,斷絕變得「卓越」的可能。
Elon Musk在TED上說到「第一原理思維方式」:"我們大部分時間,是藉助類推來思考的,這基本上意味著,你在複製別人做的事...如果你想做新的事情,就必須應用物理學的方法,來發現違反直覺的新事物。」 所以當他發現NASA每次發射火箭,燃料成本只佔1%時,就投入了幾乎全部的身價創建了SpaceX,發明可以重複利用的火箭,而不是一環一環得對比分析哪裡可以提升燃料效率——這種方式,就是用「第一原理」,在基礎問題上一竿子捅到底,先破後立。
決策及行動的理性局限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 理性的特性
富和尚並非一無是處。他知道藉助自己的優勢(富),買舟而下。他也一直在攢錢,朝目標一步一步前進。那富和尚為何沒動身?是他希望行動之時,一切可控。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會充分推敲和權衡,謀定而後動。富和尚肯定是個理性的人。
>> 理性的局限
理性人的偶像是諸葛亮,試圖把一切變數考慮在內,追求算無遺策,追求彈無虛發,追求一勞永逸,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發布一個新產品,全方位考慮到用戶需求、市場競爭、各部門配合、利潤庫存等所有環節,每個環節都必須是完美的,不完美就持續優化,所有風險必須是可控的,不保險就未雨綢繆——直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種做法本身沒錯,但過分思考可能會導致優柔寡斷、糾結反覆、畏首畏尾,或者更常見的:拖延症。你想要一個100分的方案,但最終往往是deadline逼你就範。還記得「房謀杜斷」么?房玄齡善於謀略,但就是不善於做出決定,這似乎是理性人的一個詛咒了。丘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誠哉斯言。
人對物質世界產生影響,分兩步:第一步是形成方案,第二步是做出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追求過於完美的方案(第一步),往往會導致執行的不到位(第二步)。推演,已經爽到了;動手,就沒意思了。在方案上太投入,還容易把精力從結果轉移到過程上:項目碰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找原因並解釋,「果不出山人所料」,而不是「拚死搞定再說」。
這些問題,本質都是怕犯錯。怕在現實中犯錯,怕自我否定,怕被別人否定,怕自己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厲害。但如果得不到實踐的檢驗,就永遠不知道腦子裡的/紙面上的東西是不是真理。思維一直在進化,行動力和技能卻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久而久之,眼高手低。
>> 更大的理性
所有腦子裡的東西,其實都是「紙上談兵」:戰場上的情況,是無法被預料到的,談再多都是自己的意淫。U.S. Grant將軍在南北戰爭中屢建奇功,秘訣在於戰前花大量精力研究地理(不會變化的部分),而在真正戰鬥的時候,靈活應對,見招拆招。
再複雜的問題,都比不上「改革開放」吧?看當年鄧公是怎麼說的:「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什麼叫摸著石頭過河?其一,動起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在第一時間把方案從思維世界落實到物理世界。其二,不怕滑:犯錯是人類進化的真奧義,滑倒沒什麼大不了的,調整步伐就是了。其三,要過河:要達到目的,姿勢不重要,完美不重要,完成才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句話,搞得定改革開放,也就搞得定其他問題。
推行與輸出影響的理性局限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耶和華說:「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聖經·舊約·創世記》
>> 理性的特性
理性的人相信「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追求精確和直接,描述一個問題或者方案,儘可能通過展示數據、邏輯和推演結果,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 理性的局限
理性的人認為用理性的方式溝通和解決問題是最高效的。推銷手機,說屏幕解析度是1920x1080像素的,內存128G,電池容量4070mAh,只要2298RMB——而事實上用戶並沒有關於這些數據的清晰概念,無法判斷是好還是不好,值還是不值。她們甚至覺得這些指標一點都不重要,買某個手機只是因為她閨蜜也在用,或者喜歡代言人。你能說用戶「膚淺」、「不講道理」么?人家就是不買單啊。
《盜夢空間》裡面,小李給富二代種下的念頭,不是權衡公司的利弊,而是父親給他玩的一個風車。過於複雜的想法,是難以產生深遠影響的,理性無法佔領心智。喬布斯展示Mac Air的賣點,不是告訴你最薄的地方只有0.3厘米,而是把它裝在牛皮信封里,在發布會上拿出來。用戶記不住數字,但用戶能記住那個酷酷的畫面。
前面說的三個局限,都是跟自我相關,而這個局限,跟「對方」相關。這個對方,可能是同事、團隊、用戶、家人、戀人、朋友。用理性的方式溝通,方案再完美也難免碰壁,原因就是人跟人之間是「言語彼此不通」的。如果找不到影響對方的方法,就只能幽幽得感慨「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了。
多說一點:對方不接受你的方案,可能單純是「對方不喜歡你」。理性的人往往平時苛責過多,得理不饒人,特別容易招人不喜歡。對方不願意聽你的,那你說什麼、怎麼說都沒用了。
>> 更大的理性
丹尼爾·卡里曼在《思考-快與慢》里詳細描述了兩種思考系統:快思考(系統1)偏直覺,是無意識的;慢思考(系統2)是有主動意識的,需要集中注意力。以理性的方式輸出觀點,就是逼著對方調動「系統2」來理解,那會消耗對方大量的能量,引起不適,往往欲速則不達。
人就是喜歡酒色財氣,會嫉妒虛榮,貪圖安逸,害怕失去。要讓對方接受信息,要影響對方的行為,要推行與輸出影響,最好的方式是藉助系統1的力量。曉之以理沒用,動之以情試試看;擺數據沒用,講故事試試看;耳提面命沒用,灌雞湯試試看;開會談判沒用,抽煙喝酒試試看;提主席沒用,提上帝試試看;講推理沒用,講星座試試看。
存在即合理,無視甚至鄙視這些存在於人性、系統之中的「潛規則」,才是大大的不合理。
3. 理性人的自我救贖
其實諸君也看出來了,我說理性的局限性,都是「局部理性」帶來的。這些局部理性,每一個都曾經束縛著我,也正在束縛著我。
半成品的理性會帶來很多的陷阱和錯誤,就像磨刀的時候不小心會傷了手。我們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不夠聰明導致的。破局的方式,不是拒絕聰明,而是變得更聰明。
理性是「智」,認知到理性的局限性並努力提升,是「慧」。理性的人最大的好處是會總結和反省,格物致知,從善如流。我們拿「理性的局限性」提醒自己,修正思維和行為,正是一種理性的自我救贖。
知易行難。知道這些局限性,並不等於能時時避開、處處避開。怎麼辦呢?「無他,唯手熟爾」。我們要終身不斷地學習養成更多處理信息的工具;我們要學會考慮事物的本質而不受對比思維的限制;我們要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摸著石頭過河,敢於犯錯;我們還要意識到,理性並不是最好的影響他人的手段,要接受人性和潛規則,練習被世界改變自己的想法。
最終理想的狀態,是「通透」,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在這個多元的、「非理性」的、無法掌控的世界裡,「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為學無際,際於天地」——諸君共勉。
公眾號:慈航筆記(cihangbiji)
推薦閱讀: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完美有多美?
※《完美與不完美》
※為什麼完美主義是一個錯誤(1)
※《溫暖的荊棘》心靈處方——該不該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