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記得初中高中的時候寫作文,特別喜歡引經據典,然後找個新的角度去看,讓老師耳目一新(或許老師已經被耳目一新數百次了)。然後老師說這個作文不錯,可以給個五十分六十分,以後就照著這種思路去寫。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寫作的意義,似乎只是為了得一個高分,還沒有感受到文字和它背後內涵的魅力。

上大學以後就很少寫作了,除了數不清的實驗報告、課程作業,似乎跟文藝和文字沒有一點的關係。那時候偶爾會逛逛水木,看看新聞八卦,也懶得去翻那些心靈雞湯,似乎自己與寫作越來越遠。那時候有些迷茫,有些失落,有些興奮和「原來是這樣」的淡定。

後來讀研究生的時候要讀英文文獻、寫英文文章,似乎與文字開的接觸開始多了起來。無奈英文太差,每次都是詞不達意,總感覺不能表達自己確切的意思。或許是辭彙量的關係,都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意思。剛到蘇黎世讀博士的時候,蹩腳的英語都沒辦法讓別人聽懂。還好經過兩三個月的耳濡目染,才勉強可以表明自己的意思。

這一晃大學畢業都快十年了。自己當年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理解早已忘記,然而對這句話的理解卻越來越深。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逐漸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跟數學中的微積分是完全一樣的:微分就是「跬步」,積分就是「千里」。具體到曲面上,面積元就是「跬步」,整個曲面就是「千里」。

我們做研究很多都是著眼於「千里」,而忽視了「跬步」。沒有對面積元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想研究整個曲面,很難得到一些有用的結論。基於面積元的圖像處理,見之前的文章 基於曲率的圖像處理,這個基於局部窗口的一點點變化,終於在整幅圖像上引起了曲率能量下降的質變。這也算是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一個印證吧!

對於喜歡離散微分幾何的朋友,推薦一個來自大神的教程 離散微分幾何教程

因為我對圖像、對幾何、對統計、對計算都有興趣,所以也可以把這一理念推廣到統計領域。如果一個人向前走一步再向後走一步,他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嗎?肯定不可以。但是,如果讓他隨機地向前走一步或者向後走一步,他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嗎?(為什麼這時候會想起費義清的歌聲?)這是典型的隨機遊走(random walk),他可以以一定的概率到達千里之外,甚至可以到達萬里之外。加入簡單的隨機性,卻讓結果發生的巨大的變化,這也是隨機性迷人的地方之一。這裡也說明,怎麼「積跬步」是「致千里」的關鍵因素之一。

那麼這句話對於計算有什麼意義呢?誤差,計算機中的數值誤差。這個誤差在多次計算中是被累加的,甚至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舉個例子,frac{1}{3}+frac{1}{3}+frac{1}{3}=1,那麼當我們把三個0.33333f加起來的時候,它等於0.99999f。假如我們程序中有多次這樣的運算,誤差可能被積累(太不幸了)或者相互抵消(幸運)。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在設計演算法的時候,要儘可能的利用計算機中的離散型來減小數值誤差。比如,前文的 如何計算圖像的曲率?就是利用局部平均來減少誤差。這就像是我們初中物理學的如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我們拿兩百張紙,測完厚度以後除以兩百,就得到一張紙的厚度估計。原理是一模一樣的。如何計算圖像的曲率?一文說在兩個方向上計算平均曲率不太準確,可以在所有方向上求平均曲率,然後再平均。這樣就更準確了。這也是一個積跬步致千里的例子。

在微分幾何裡面的幾何流中,很多短時效應被研究的很多(「跬步」),也最終會跟長時效應連接起來(「千里」)。甚至於怎麼離散化微分方程的時間步長也就是「跬步」的過程。學過數值分析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差分公式導致的結果偏移是不一樣的。這也跟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有關係。也就是說,雖然最終到達的地方也在千里之外,但不是目的地,就好像從西安出發去北京,最後卻到了天津。這種不確定性在數值化過程中非常常見,也就是怎麼「積跬步」的過程。

「積跬步」和「致千里」的關係也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在幾何中,對於局部和整體關係描述的巧妙定理是高斯伯納特定理:曲面上的高斯曲率的積分只跟它的拓撲結構有關。這個定理初看起來違反直覺,但確實是數學上成立的。也就是說,積累特定的「跬步」跟能不能「致千里」沒有任何關係。這也是在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的。不要對一個問題投入了一百二十分的精力, 最後才發現最終想要的結果跟「跬步」沒有任何關係。

或許,每一個人都在向著自己的目標奮然前行。但願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為這個社會帶來些許福利。最後,再次以荀子的名言共勉。

推薦閱讀:

站在學術之巔,空氣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數學本科生能做哪些研究?
醫生科研設計「五宗罪」
55度杯怎麼鑒別真偽?我買了一個打開後有點臭味很擔心它不是正品。
解惑 | SinoScript生物醫學SCI寫作教程第一期

TAG:圖像 | 科研 | 生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