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姑息治療與臨終關懷是一回事么?

當生命自然地走向終點,面對註定即將到來的死亡,人們應該如何面對?

作為醫者,是想盡一切辦法搶救病患生命,哪怕患者本人已經難以忍受治療帶來的痛苦,還是讓患者自己決定迎接死亡的方式,帶著生命最後的尊嚴離開?

姑息治療等於臨終關懷么?

姑息治療是什麼?姑息治療理念 80 年代進入我國,1990 年在孫燕教授等人的推動下,把 WHO 癌症三階梯止痛治療推向全國。

此後,在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前任主委於世英教授,現任主委王傑軍教授為代表的姑息治療專家團隊的努力下,姑息治療在我國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姑息治療其實不等於臨終關懷

姑息治療最早來源於臨終關懷,但兩者並不等同。

不僅有很多民眾對此有誤解,有很多醫生也會混淆這兩個概念。臨終關懷僅是姑息治療的重要方面,姑息治療不等於臨終關懷。事實上,姑息治療在腫瘤治療初始期就應該介入,並且伴隨疾病診治全過程,甚至在某些階段應該成為主要治療手段,直至患者尊嚴辭世及後期居喪期服務。

因此,對於腫瘤患者及家屬的姑息和死亡教育甚為重要。

姑息治療不僅關注患者的軀體、心理的感受,而且涉及到社會及心理等多個層面,秉承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姑息服務理念,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癌痛折磨,使他們有尊嚴地生活;幫助家屬正視現狀,在平靜與感激中與患者共同面對。整合全部社會資源,為患者在家庭或者社區中提供全面照顧,全方位醫療關懷和服務,用專業和服務、努力和愛心幫助每一位病人及家屬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和關懷。

2014 年《世界姑息聯盟頒布的姑息治療地圖集》顯示我國姑息治療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缺乏學科化,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

我國姑息治療尚處起步階段

相較於姑息治療在西方國家深入開展和普遍接受而言,國內的姑息治療專業化尚處於起步階段。有人說目前國內姑息治療發展滯後與政策覆蓋不足、輿論引導欠缺、社會關注度低有關,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公眾層面對姑息治療概念偏移的理解。

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及家屬認為腫瘤的姑息治療就是臨終關懷,這其實是一種消極等待的治療手段。還有部分患者認為姑息治療對於延長生命沒有幫助。甚至有患者認為姑息治療就意味著放棄治療,放棄了生命的希望。

在此列舉兩個實際案例,以期引起業內人士共鳴:

案例一:

老年女性,因胸背部疼痛就診,診斷為右肺癌 IV 期(雙肺、肝、骨轉移)。家屬要求儘力控制腫瘤,延長患者生命。給予積極靶向治療及後續多程化療,同時給予鎮痛治療。

但因鎮痛藥物應用不規範,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控制均不理想,且出現的嚴重的便秘及嘔吐等藥物不良反應。因病情進展,患者出現兩側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胸悶、氣短、疼痛等漸加重,建議以姑息對症治療為主。

家屬提出「姑息治療」是不是就是意味著「放棄治療」,是要「等待死亡」嗎?

在詳細講解姑息治療的正確理念後,患者家屬感慨,其實他們一直忽視了患者本人的「疼痛」。其後給予患者規範化鎮痛及積極癥狀控制後,疼痛緩解且耐受性良好,飲食及精神狀態好轉。並且家屬也放棄了原本要進行的臨終前的強化治療,最終患者舒適地走完了人生最后里程。

案例二:

中年男性,診斷:胃癌晚期(腹腔淋巴結、腹膜、肝臟轉移)。患者因合併腹膜及腹腔淋巴結廣泛轉移,伴發腹腔積液及腸梗阻。保留腹腔引流管引流積液。且依靠腸外營養來維持生命。各項生化指標均異常,體能狀態極差,儘管如此,患者本人仍然強烈要求手術切除腹腔內所有轉移瘤,自己承擔一切後果。

科室醫生充分評估病情後反覆跟家屬進行了溝通,告知其目前進入臨終關懷期,建議家屬幫助其完成未盡的事宜,提升生命意義直至尊嚴辭世,而不是一味地積極治療腫瘤。反覆跟其溝通及交流後患者仍有些許疑惑。

事實上,惡性腫瘤的神秘面紗至今仍未揭開,早在 20 世紀初,撒拉納克湖畔特魯多醫生的墓碑上就鐫刻著墓志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而臨床上很多患者和家屬要求「總是去治癒」。

願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早日摸索出適合中國人姑息的治療醫護模式,健全姑息治療的系統,使之成為一門更成熟、更完善、更權威的學科,將這份大愛在人間傳播!

本文及相關研究數據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姑息治療中心提供。


推薦閱讀:

馬拉松很美,所以請小心再小心——2015年國內馬拉松死亡報告
為什麼很多老人在臨死前,能夠感受到自己大限已到,主動做好準備?
藍燕死亡是真的嗎?為什麼會這樣?
被最親的人背叛是什麼體驗?
七日輪迴 | 無限輪迴的死神遊戲

TAG: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