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土筍凍,不是筍!快來嘗嘗這極品美味!

土筍凍,聽名字,就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新感。腦海里浮現的,是在秋末冬初的竹林里,一點點鬆動泥土,再挖出,剝開外衣後,露出白白胖胖的內里,此時的冬筍,還殘留雨水和泥土的氣息,新鮮、嫩出水,充滿著大自然的滋味。

但實際上,「土筍」是一種蟲。「土筍」的學名有些拗口——可口革囊星蟲,閩南人稱之為「黑土蚯」,原野生於江河入海處的灘涂上,其外形粗陋,顏色黑褐色,粗細不一,粗時有食指寬厚,細時如麥稈,約有拇指長短,還拖著一條長有一二寸,細如火柴梗、伸縮自如的「尾巴」,活像一隻蠕動的「小蚯蚓」。

由於土筍膠質豐富,水煮後會凝固成凍,所以福建人,常將土筍製成土筍凍食用。

第一個吃土筍的人,在我心中的勇猛程度和創新意識,絲毫不亞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軟體動物,讓人有種天生躲避的衝動,況且土筍外在是泥沙,內在是密集微細的五腑六臟,烹飪成食,不僅要有抑制食慾本能噁心的勇氣,還要有將其製成美味佳肴的創意。

那麼,究竟是誰第一個發現土筍可以吃,還發明了「土筍凍」這道閩南人家喻戶曉的小吃?

有一種說法是民族英雄、泉州人鄭成功。相傳在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戰時糧草緊缺,駐軍在沿海,將士們挖出大量的「星蟲」,熬煮成湯,再端給鄭成功吃。但鄭成功由於工作忙碌,時常忘記,等他想起來喝湯時,碗里的「土筍湯」早已凝固成了「皮凍」狀,一吃,反而味道更好,從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

這一說法,沒有文獻考究,也不太能站住腳。關於「土筍凍」最早的書面記載,是清代周亮工所著的《閩小記》,書中提到:「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於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

「土筍凍」製法簡單,將海邊挖來的土筍放在清水中,使其吐清泥沙,再放到案板上,開膛破肚,去內臟後清洗乾淨。而後放入清水熬煮,燒開後即可關火,此時湯汁里已有了膠質層,只需要將其裝進小酒盞內,放入冰箱冷卻,即製成了。

一道簡單的土筍凍,如何分辨優劣?閩南人有一套自有的檢驗方法:一筷子夾起,皮凍的外部滑溜易掉,掉在盤中,若能「蹦跳」兩下,說明這樣的土筍凍比較脆嫩,味道也鮮美;若是軟爛如粥飯,沒有彈掉感,則是不夠新鮮,只能被閩南人趕下飯桌。

上佳的土筍凍成色白亮沒絲毫腥味,一碗土筍凍常配蒜蓉、醬油、北醋等醬料,和勻後,舀一勺放進嘴裡,第一感覺是涼涼的,土筍脆脆的。閩南人愛拿土筍凍當下酒菜吃,土筍凍里加上海蜇、芫菜、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等配料,再用甜醬、辣醬、芥末等調味,爽口下酒。

早年間,「土筍凍」本是一道不登大雅之堂的街巷小吃,但如今為了爭得「土筍凍」的發源地,不僅有廈門和泉州之爭,還有「海滄」、「龍海石碼」、「漳浦」等加入其中,混亂紛紜。

但深愛土筍凍的閩南人,來處是倒也不會真的計較,因為土筍凍早就融入了他們日常生活,變成了一種習慣,鄉愁之所系。一首閩南歌唱出了閩南人的喜愛:「土筍凍呀土筍凍,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酸醋芥末芫菜香,雞鴨魚肉阮(我)都無稀罕,特別愛咱家鄉土筍凍」。

文/劉蓮

圖片自來網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我愛下酒菜
推薦閱讀:

冷空氣說來就來,小小生薑幫你抵禦嚴寒
竟然還有這種可樂?
沒想到它倆能一起涼拌!減肥時吃特棒!
誰說我家不吃早點

TAG:美食 | | 吃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