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經地位很高,但因為科技進步被淘汰的職業

隨著科技的進步,那些曾經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逐漸被社會淘汰。

釘秤人,官話寫作「秤匠」,方言稱之為「秤將」,意思是這個職業很厲害。釘秤的郝師,在綏德老城裡,他和他的秤攤幾乎人人都熟悉。

「我老爺一輩子釘秤,掙下良田百畝;我爺爺一輩子繼承手藝,但好逸惡勞,幾乎破產;我父親一生釘秤,少吃沒穿,恓惶度日;到我仍然釘秤,一度生意興隆,買下五孔窯洞。後來生意日漸蕭條、又供三個孩子讀大學本科,賣掉窯洞四孔。」這段話,摘自郝師記述自己家世的一篇文章。

▲銅像《挑擔經營者》

初見到郝師,刻滿風霜的黝黑臉上,一雙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雖然已經65歲,但是身體硬朗,耳聰目明,釘再小的秤星,也不要花鏡,他自己說自己「天生就是釘秤的料!」

郝師其實並不姓郝,他的真名叫呂世春,但知道他真姓名的人很少。郝師出生後,前面的兩個孩子相繼夭折,母親迷信,給他起了個小名,又跟隨茁壯成長的鄰居郝家姓,由於七月初七出生,於是就叫他郝七。

▲郝師的釘秤攤子

每天上午,郝師就推著三輪車,拉著工具箱和貨物,來到綏德東街擺攤,邊做邊賣。釘秤的老手藝是從郝師爸爸的爺爺手上傳下來的,完全是一脈相承,沒有大的變化。唯一不同的,就是自己不必像老爺、爺爺、父親一樣再擔著擔子出門。

郝師的工具箱古樸美觀,拉開第一道抽屜,一個用銅做的「正」字釘在上面。這個工具箱很有來頭,已經有160年的歷史。

▲綏德最後的釘秤人

古時手藝人學藝,三年學徒只管吃住不掙錢,學成出師時,師傅送一套工具和工具箱。據郝師介紹,這個「正」字釘在抽屜里,只要取工具幹活,第一眼便會看見。在箱子外面,另外還釘著一個「道」字,其意就是告誡釘秤匠人,時刻牢記「正道」這一行業操守,要正道做秤、正道做人。

桿秤有著悠久的歷史,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相傳是魯班發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規定每斤為16兩制,秤上一斤有16個星,分別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釘秤人若作假,買賣人若用秤坑人,少一兩,就少一顆星。因此,自古以來,人們把權衡視為公平誠信的象徵,釘稈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品德,萬萬不能有絲毫馬虎。解放後,我國實行計量改革,將一斤16兩改為10兩。

▲郝師正在使用鑽子在秤桿上鑽孔釘星。

桿秤在古時是精密器械,其中賦予的文化元素豐富,道道工序講究,工藝甚是複雜。一根看上去普通的用來做桿秤的木杆,其實已經過了三年晾曬。秤桿要先用木匠手藝刨削好,經計算校正,打孔釘星,然後上色打磨,上色要添加一種染色植物和綠礬再加入白灰和蘇打混合,著色後再打上黃蠟,用豌豆大的瑪瑙和琉璃串珠,來回多次打磨,才製成一根成品的秤桿。製作一桿秤,大秤需要18道工序,小秤則要28道工序。

郝師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生意興隆的時候,家裡還僱傭了浙江永康來的南方師傅。

90年代後期,國家對秤具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公眾貿易中嚴格限制使用桿秤,電子秤和彈簧秤得以廣泛使用,郝師的生意每況日下。郝師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全部考上本科大學,供孩子上學耗盡了他所有的積蓄,最後只能賣掉了原來買下的五孔窯洞中的四孔。郝師說,再苦也要供,因為那是我畢生的夢。

▲陝北窯洞

如今,只憑賣秤顯然不能維持生計,一桿秤幾十塊,一天平均只能賣一桿。因此郝師發展多種經營,如今,在他的秤攤上,還擺放著陝北人每家每戶必備的做洋芋擦擦的擦子、抿節床子、洋芋刮刮等日用品,此外他還有一門手藝就是給人寫對聯,就是憑著這些多種經營,每天平均還有40多元的收入,但生活仍捉襟見肘。

北京東四南大街的廣義修筆店的張廣義和郝師一樣,在七八十年代,憑藉著自己的手藝風光一時。

▲廣義修筆店面

曾幾何時,外衣口袋上要不掛上一支鋼筆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若掛上兩支鋼筆那更了不得了,肯定是「墨水滿肚、簽字算數」的飽學之士,若掛上三支鋼筆,那就更了不起了,不是「賣筆的」就是「二百五」,當然這只是民間的一句笑談。但鋼筆,在以前國人的眼裡,不光是書寫的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位於北京東四南大街的廣義修筆店,在硬筆書法界名氣極高。修筆店面積不大,10多平方米的屋子裡擺放著一個老式玻璃櫃檯,裡面擺滿了各種鋼筆。修筆店的主人名叫張廣義,被顧客親切地稱為「鋼筆爺爺」。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他依舊堅持每天下午到店等候顧客上門。他說,「能把一件事堅持一輩子不容易」,而他一堅持就是70多年。

▲張廣義幾十年如一日地坐在檯燈前修鋼筆。

張廣義17歲就跟隨父親在店裡學修鋼筆,到今年已經整整了72年。解放前張廣義的父親為糊口乾上了修理鋼筆這一行。父親去世後老張就接了班,在這家修理台邊一坐就是一輩子。

剛解放時北京有好多家修鋼筆的,政府把這些個體戶組織起來成立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以計件工資取薪,可是幹不了久他就又單幹了。文革時,他被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鋪子也被勒令關門,天天坐在家裡寫檢查,檢討自己的資本主義思想。幾年後為了糊口老張又開了鋪子,被說成是繼續「挖社會主義牆角」。

▲上世紀40年代張廣義就有了「鋼筆張」的名號。

每天光顧修筆店的有普通百姓,也有演藝明星等知名人士,甚至一些外國客人還會專程趕來北京到他的店裡修筆。生意最興旺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那時剛剛改革開放,學文化的氛圍很濃,原珠筆還沒有普及,修鋼筆的特別多。提起那段時光,張廣義還是很興奮。

再後來,原珠筆、簽字筆的批量生產,修鋼筆的行業也就沒落了。漸漸地,北京也就剩下張廣義還在修筆,廣義修筆店的顧客更是寥寥無幾。張廣義現在的營業時間為每天的下午2:30~4:00,一方面是年紀大了,精力沒有以前充沛,一方面是店裡確實沒什麼人。

▲風光一時到無人問津的修筆匠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作為「幸福生活四大件」之首的鋼筆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而修鋼筆也變成一門沒有「錢途」的手藝。曾跟隨張廣義學習的徒弟都已轉行,只有他始終堅守著這家店和這門手藝。

廣義修筆店面所在的東四南大街,緊鄰王府井商業區,可謂寸土寸金,曾有人想出高價轉租張廣義的店面,老人拒絕了,他說:「不是錢的事,沒明白我的『意思』。」但這個「意思」,張廣義覺得也很難跟人們講明白。

綜合編輯:嗬鵝訶,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從耐火材料行業突變看工礦從業者關係
互聯網紅利正在消退,下一個風口是傳統行業

TAG:傳統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