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之間:清流權臣與循吏干臣的鬥法

喜歡歷史和政治鬥爭類影視題材的朋友平時應該是比較失望的就是國內好的類似題材影視劇不多。即使有人物形象也過於臉譜化,忠奸分明,頗感無趣,難道忠臣之間就沒有鬥爭嗎?當然不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鬥爭」。筆者喜歡看的歷史劇當中,《大明王朝1566》里趙貞吉與胡宗憲;《雍正王朝》里李紱與田文鏡,有的人是虛構的,有的故事也是虛構的,表面上這些人物在劇中的設定都是忠臣,可斗的還是不亦樂乎。我想這兩部片子之所以經典,洽洽是劇中人物並非單一的臉譜化,這樣的人物設定、這樣的劇情發展也讓整個故事更加飽滿好看。好了,言歸正傳,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真實歷史中所謂忠臣之間的鬥爭吧。

兩公皆大才

筆者要說的兩位歷史人物一個叫王瓊,一個叫楊廷和。

王瓊(1459年—1532年),字德華,號晉溪,明代山西太原人。王瓊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帝,曾任戶部、兵部和吏部尚書,曾連進"三孤、「三輔,去世後追贈「太師」,謚「恭襄」。楊廷和(1459年—1529年),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成都府新都人,同歷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帝,長期擔任正德朝內閣首輔,隆慶時追贈太保,謚號文忠。

首先說說王瓊。王瓊出身山西名門,二十六歲考中進士,不久後擔任工部主事,這是他四十八年官宦生涯的開始,之後履歷是工部都水郎中、戶部郎中、山東、河南參政、右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可以說從基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進入大明朝的權力中樞,每次升遷都是因為工作積極出色,故而後世有人把他與于謙、張居正並列為明代三重臣。

他剛進入官場就顯示了其卓爾不群的行政能力,明史記載他「出治漕河三年,臚其事為志。繼者按稽之,不爽毫髮,由是以敏練稱。」「敏練」到什麼程度呢?他對漕河河段長度、水閘遠近高低、所用木材漕舟狀況等了如指掌,並將漕河情況編著成《漕河圖志》一書,繼任官員按此書核查漕河竟然絲毫不差,以至於對王瓊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樣的官員不升遷才是怪事。哪怕後期做到高位還是一絲不苟,工作事宜一切瞭然於胸,有個有趣的小例子:

邊帥請芻糗,則屈指計某倉、某場庤糧草幾何;諸郡歲輸、邊卒歲采秋青幾何,曰:「足矣。重索妄也。」。

大意就是邊鎮總兵官企圖多領糧草,王瓊算給他聽:這些倉儲糧食有多少,那些草場儲存的馬草有多少,各地每年輸送糧草有多少,邊軍每年採集的有多少,說:「絕對夠了,不要痴心妄想從我這多領。」總兵官也是驚呆,不敢再向王瓊多要。

縱觀一生,有學者將他的功績歸納為三點:一是治理漕河有大效;二是,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任人(王陽明)唯賢」;三是,總制西北邊防,「功在邊陲」。黃道周說「王瓊大才」,所言不虛。

再說楊廷和。楊廷和與王瓊說來也巧,兩人同歲,不過楊廷和年少即有聲望,十二歲中舉,十九歲考中進士。三十二歲升任翰林修撰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兩年後《憲宗實錄》成書,楊廷和升為侍讀,不久後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繼位第二年,楊廷和就進入內閣。年少成名之時,時人就說楊廷和「郁然負公輔望。」即有當首輔的聲望,好比說現在一個毛頭小夥子,大家都說他將來能做總理,想想也真是不可思議。

比起王瓊,楊廷和的仕途更加順利,與王瓊最大的不同就是兩人的升遷途徑。王瓊是「父母官」,從地方到中央,從行政、經濟到軍事都有實際的為政經驗;楊廷和則更多充當一個「知識分子」「教授」的角色,從翰林院到內閣,雖然中間受到劉瑾打擊也擔任過南京吏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但這些大家也都知道是虛職,所以除了在內閣以外,他缺少基層經驗。不過天才就是即使缺少這些所謂地「經驗」,可治國水平還是絲毫不差,無論是上司(李東陽「吾於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濟事,須歸介夫。」),同僚(梁儲「天下大事,非石齋莫能濟。」),下屬(彭澤「楊公先見,吾不及也。」)還是後人(焦竑「此真有宰相之才,雖姚崇何以過之?」)大部分人對楊廷和的評價比較高。明史在列傳中對其也不吝讚美之詞:

廷和為相,雖無能改於其德,然流賊熾而無土崩之虞,宗籓叛而無瓦解之患者,固賴廟堂有經濟之遠略也。至其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

看了兩人的大致情況,不知道讀者們有什麼感覺?會不會覺得一個是可真抓實幹的循吏;一個是能掌舵治國的宰輔。如果兩人精誠團結,說不定能讓弘治中興再延續個幾十年...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交鋒前的宦海軌跡

王瓊與楊廷和最早的交鋒很難考證,但在正德二年兩人同時高升後一個小案子大概對於兩人的關係會有所影響。王瓊此人稱不上絕對的剛正不阿,正德二年擔任戶部右侍郎時調查衡王朱祐楎(hui)侵佔農民土地一案,剛剛進入朝廷根基不深的王瓊把這案子做成了一個鐵打的冤案,被侵佔土地的平民趙賢發配邊疆,衡王無罪,王瓊以這樣的方式討好皇帝的七叔。筆者相信剛剛進入內閣的楊廷和會將這一切看在眼裡。

王瓊小節有污,大是大非卻清清楚楚,正德三年,兩件事王瓊做的很漂亮:一件是寧王朱宸濠一直在朝廷打點群臣,希望可以恢復自己的王府護衛,王瓊拒不接受寧王的行賄,「濠初輦金長安,結識大臣之有望者,輒數千金壽,無不腹果,公台無所染,其淡於名利者若此。」另一件事是劉瑾專權時,朝中上下官員入奏司禮監,都持「紅本」拜謁劉瑾。王瓊不願阿諛,所以從未以「紅本」入奏。因此王瓊遭劉瑾銜恨,不久後剛升任吏部左侍郎的他因為原來上司兼伯樂的戶部尚書顧佐「邊臣借太倉銀案」也一同遭到打擊,貶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此時楊廷和多虧正德皇帝的力保,剛從南京戶部尚書的位置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在此時兩人交集並不多,甚至因為共同的敵人劉瑾的因故關係可能還不錯。

正德七年,楊廷和成為內閣首輔,不過我們需要把時間往前調整兩年,即正德五年。這一年,先後發生了安化王朱寘鐇造反,霸縣農民劉六、劉七起義等大規模軍事動亂。王瓊此刻還在做南京閑職,楊廷和則提拔了三個人,分別是平定朱寘鐇的仇鉞,以及歷時三年平定劉六、劉七起義的彭澤和陸完(正德八年仇鉞也加入平亂的軍事行動中)。尤其是彭澤和陸完,這兩人成為日後楊廷和與王瓊鬥法的關鍵人物。

正德八年,劉六、劉七起義平息,武宗論功加封楊廷和為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楊廷和風光一時無倆,可謂權傾朝野,同年王瓊升任戶部尚書,直到此時兩人應該還算關係和睦,雖然沒有史料證實王瓊升為戶部尚書的過程中楊廷和起到的角色作用,但作為內閣首輔,沒有楊的同意這事恐怕也不會順利辦下來。

初步交鋒

作為一個浸淫儒家思想,一心要忠君體國的楊廷和,開始以衛道士的身份對正德皇帝進行種種規勸和掣肘。正德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皇帝,可不管他有不有趣,他終歸是一個不喜歡被約束的「皇帝」,明朝被歷史教科書定義為皇權極盛的朝代是非常正確的,因為無論宦官還是文官,權力再大也不過是皇權的附庸。舉個例子,漢唐明三朝都被後世詬病宦官當道,不過比起漢唐宦官對帝王擁有的生殺予奪廢立的大權,明朝宦官只是皇帝的奴才,即便權勢熏天,被廢被誅僅僅是皇帝的一句話而已。宦官如此,文官更是如此。在文官當中楊廷和似乎已無對手,宦官中張永與谷大用對他也頗為忌憚與尊敬,可楊廷和萬萬沒想到錢寧、江彬又成了他的死敵。

在正德八年至正德十年之間,楊廷和的一系列施政理念都難以落實。王瓊又偏偏與江彬結好,」瓊才高,善結納。厚事錢寧、江彬等,因得自展,所奏請輒行。」這與事事不順的楊廷和形成強烈的反差。漸感疲倦的楊廷和以丁憂為名請求辭官,正德多次挽留卻只擰不過最終答應。楊廷和丁憂三年,也就是從他開始起,丁憂三年成為高官守孝的準則,而此前並無如此嚴苛地執行規矩,筆者覺得他守孝三年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則是對正德失望,真切不想理朝政;二是以身作則遵循孝治天下的國策。

三月份楊廷和歸鄉丁憂,四月份王瓊在江彬的極力支持下擔任兵部尚書,楊廷和力薦的彭澤在與王瓊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還是處理邊境軍事的御史,不在朝廷中樞。之前受楊廷和提拔的陸完成為「天官」吏部尚書,陸完與楊廷和的關係也大不如前,因為江彬是陸完以前的手下,陸完與江彬、錢寧甚至寧王關係也十分友好。在楊廷和離任的不到一個月里,六個尚書換了四個,接替楊廷和的梁儲才能又較為平庸,楊廷和一派可謂損失慘重。

因為史料不足,我們很難知道正德八年到正德十年這之間王瓊與楊廷和之間發生了什麼,顯而易見的是楊廷和與王瓊這個時間點上已經成為對手。那麼既然是對手,打擊彼此也就毫不留情了。王瓊首先動手。

去心腹

彭澤是楊廷和的得力心腹,在朝中的軍事聲望遠遠超過剛剛當上兵部尚書的王瓊,從正德六年起,彭澤就先後平定劉惠、趙風子起義,廖惠、喻思俸起義,土魯番速檀滿速兒叛亂等。如果不能除掉彭澤,那麼王瓊的位置也就不那麼牢固,並且這個威脅是實際存在的。王瓊已經當上兵部尚書,卻還有許多言官上疏彈劾王瓊,並建議改由彭澤擔任,「廷臣共推(彭)澤,而王瓊得之,且陰阻(彭)澤。言官多劾瓊者,由是有隙。」在平時彭澤也常常侮辱欺負王瓊,「常凌瓊」,所以王瓊對於彭澤忿恨也實屬正常。為了扳倒彭澤,王瓊從三方面著手,一方面在當權者錢寧江彬面前詆毀彭澤;二方面消除彭澤的功績;三方面不斷尋找彭澤的錯誤。

一方面:早在王瓊還是戶部尚書的時候就已經與彭澤不睦(此時楊廷和尚是首輔,所以我們雖不知道王楊之間發生怎樣的矛盾,但王彭之間的問題楊絕非不知情,戶部尚書如此重要,楊不可能不對傾向江彬的王瓊有提防)。王瓊知道彭澤不喜歡錢寧, 就故意在酒局中誘導彭澤說出對錢寧不敬的話,藏在暗處的錢寧由此厭惡彭澤。

二方面:王瓊上台後制定了全面整頓國防問題的《審大計以重本兵疏》。之後又詳細的制定了具體執行方案,即《設提督以振軍旅,裁冗員以安邊防疏》。天才就是制定的方案既可以打擊政治對手,又確實做到利國利民,王瓊的這些提案就有這樣的效果。《內地征討應廢除首功疏》中,廢除在內地作戰中「將士以首功進秩」的規定,「此贏秦弊政,行之邊防猶可,未有內地而用首功者。今江西、四川妄殺平民千萬,縱賊貽禍,皆此論而致。自今內地征討,惟以盪乎為功,不計首級」。這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作戰往往是按照斬首數量進行軍功獎賞。比如我們都知道漢代飛將軍李廣就是因為斬首數量的原因一直不能封侯。王瓊認為這項制度在邊境可以,可是內地卻太過殘忍,認為這是秦朝的弊政,應當廢除,以後在內地平亂蕩平即可,不應該計算首級,因為這常常會殃及普通百姓,即「殺良冒功」。還特意舉了江西、四川的例子。我相信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十分認可王瓊的說法,筆者自己也十分認可,那麼之前是誰在四川江西「妄殺平民千萬」?對了,就是彭澤。從此大明朝廢除了內地作戰「首功進秩」的政策。還沒完,正德十三年,他又上疏提出《宣(化)大(同)、延綏應援節度》的規定:「敵不渡河,則延綏聽調於宣、大;渡河,則宣、大聽調於延綏」。對於邊疆熟悉的正德很快批准了這項建議,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軍事支援法令,根據這個建議就避免了九邊諸將互不支援的現象,同時削弱提督邊軍的職能,那麼當時誰又在邊境提督諸軍事呢?彭澤。總體來說,王瓊的一系列軍事政策即有效穩定了正德末期被動的軍事形勢,又有效的淡化了彭澤的功績。

三方面:彭澤也不是無能之輩,王瓊一直想找茬,卻一直沒有下手的地方,最後他開始翻歷史。正德九年,嘉峪關大敗。那次大敗和彭澤關係不大,並且當時他剛剛離職,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雖有內閣首輔梁儲的庇護,可在錢寧的支持下,王瓊終於得手成功扳倒彭澤。「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詔斥(彭)澤為民」。

從正德十年擔任兵部尚書,到正德十三年扳倒彭澤,「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瓊,數受蔭賚,累加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子錦衣世千戶。及營建乾清宮,又蔭錦衣千戶者二,寵遇冠諸尚書。」大意就是四方的大捷呈上來都把功績歸於王瓊,王瓊一再受到嘉獎,累積到少師兼太子太師等等等等,尤其是「寵遇冠諸尚書」這幾個字,可見王瓊何等春風得意,雖掌兵部,實同天官。

親自對決

我們的另一位主人公楊廷和守孝期滿。正德十二年底楊廷和回到京城,正德十三年初剛剛又坐回內閣首輔位置的楊廷和似乎非常低調,史書上也沒記載,總之彭澤被罷黜肯定不會讓楊廷和善罷甘休。

其實楊廷和真正忌憚的並不是王瓊,而是江彬錢寧等用權之徒,江、錢等人所依靠的又是皇帝,對楊廷和來說他真正的對手實際是皇帝。這段時間「...義子錢寧、江彬輩,恣橫甚。廷和雖不為下,然亦不能有所裁禁,以是得稍自安。」對王瓊楊廷和也毫無辦法,王瓊寵遇優渥,「天下士馬多少強弱,及關塞夷險,一興輒記,有所察奏,悉中相宜,而大學士楊廷和以瓊所誅賞,多取中旨,弗能堪。」就是說王瓊直接繞開內閣,上達天聽,楊廷和「弗能堪」。那麼既然無法直接打倒王瓊,楊廷和就將目標對準了王瓊的心腹——王守仁(即王陽明)。

據筆者推測,王陽明應該是以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身份回京時認識的王瓊(雖然有載兩人未曾見面)。兩人都剛剛經歷了政治低谷,不知道是不是相同的經歷讓兩人心心相惜。王瓊認定王陽明是大才,曾說過以後他如果有權力了肯定重用王陽明。王瓊升任兵部尚書後迅速的提拔王陽明巡撫汀贛,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王陽明剿滅寧王叛亂。楊廷和擢升了王陽明的官職與榮銜,但刻意的不予鐵券,不給歲祿,使得王陽明非常失望。

王瓊對王陽明有知遇之恩,故而王陽明也願努力回報,「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大意就是楊廷和王瓊不和,王守仁剷平亂賊,都把功勞歸於王瓊,楊廷和不高興,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勞。因此就讓守仁做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不去任職,請求回家探親。且王陽明見王瓊沒有得到賞賜,就上了一道《辭封爵疏》:「當時兵部調之臣則有,若尚書王瓊甚有事先御備之謀,所渭發縱指示之功也。今王尚書未蒙顯褒,而臣獨冒膺重賞,是掩人之善矣」一句「今王尚書未蒙顯褒,而臣獨冒膺重賞,是掩人之善矣」算是直接給了楊廷和難堪。茲終其一生,千古奇才王陽明也沒得到明廷的最大化重用。

經過此番較量,楊廷和把之前損失彭澤的一局給扳了回來,王瓊也因此損失了一員大將。雙方進入較為僵持的階段。

在這裡筆者要補充一些內容,因為有的讀者可能奇怪了,錢寧與寧王較好,而王瓊與錢寧又關係不錯,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楊廷和據傳也與寧王友善,甚至接受過寧王的賄賂,這又是什麼情況?

其實很好回答。就像我標題那樣說的,這兩位冤家都是忠良。王瓊為人略陰險,喜攀附富貴,大是大非上他很有原則。寧王一造反,朝廷為是戰是和爭論不休,王瓊是極少數力主戰的大員。並且他很早就看出寧王的不臣之心,「比宸濠反,書聞,舉朝惴惴。瓊曰:『諸君勿憂,吾用王伯安贛州,正為今日,賊旦夕擒耳。』未幾,果如其言。」「辛巳(正德十六年)之夏公在獄,禮都主事梁焯語韜曰:『濠反時,朝士歸心濠十有七,且曰濠必成,屹屹之不懼,獨晉溪(王瓊)一人而已矣!」寧王伏誅以後,朝廷查抄了大量寧王與朝中權貴來往的書信和行賄資料,卻並沒有王瓊的,「『宸濠未反時,多內交士夫,凡所饋皆有籍記。濠誅後,閱饋籍,惟厚齋梁公(梁儲)、晉溪王公(王瓊)無饋跡。』」

至於楊廷和,根據目前一些資料來看他確實可能與寧王有來往。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有記載寧王行賄被費宏揭發,「(楊)廷和與(陸)完懼宏發其狀,乃謀去宏」,「傳旨令宏致仕,宏南歸,舟至清源,濠黨陰遣人入舟中縱火,行李皆為煨燼」。以及《王恭襄公年譜》記載當寧王圖謀反叛,御史蕭淮等上疏揭露時,「(楊)廷和恐禍及,欲濠上護衛自贖」。不過這些內容大多為當時之人的謠言,不足以相信,有些來源甚至是楊廷和政治對手,比如霍韜等。所以大家可以兼聽,不可全信。筆者更傾向於是因為正德無子,楊廷和與諸王爺進行一定程度的交往也實屬正常。並且楊廷和真要有與寧王勾結的證據,王陽明查抄寧王府的時候也必然會上報給朝廷,可實際上沒有發現對楊廷和不利的證據。

暫時的勝利

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皇帝駕崩,楊廷和全面掌權。剛剛擔任吏部尚書還不到四個月的王瓊卻感受到自己在沒了皇帝的支持後如此勢單力薄。

請允許筆者再誇一次王瓊在大是大非上的明理。正德駕崩前夕,手握重兵的江彬似有謀反的跡象,其權勢也到達頂峰,不掌兵事的楊廷和對此非常頭痛。王瓊這時不但沒有倒向江彬,反而以其執掌兵部時的威望有效的震懾了江彬手下原來的隸屬兵部的部曲。根據《繼世紀聞》的記載,為了扳倒江彬,楊廷和與王瓊還有過秘密協商,即與張永、王瓊議。但事後卻翻臉不認人,張永與王瓊在此事上的運籌全被抹掉。

去掉江彬之後,在立儲問題上王瓊與楊廷和在群臣面前發生齟齬。楊廷和在太后的支持下擁立興王朱厚熜。一個月後興王登基,是為嘉靖皇帝,幾天後王瓊即以三罪下獄,論罪當死,三罪是「『結交官倖(宦官),濫封爵,亂朝政,罪一也;咸傷善責,罪二也;軍功濫升,罪三也』。」在明代大臣之間互相攻訐非常正常,一般是打到對方罷官削爵也就罷了,很少出現論死的情況,可見楊廷和是恨透了王瓊。王瓊力辯以及朝臣說情之後,楊廷和最終決定讓這位和自己同齡的六十三歲老人去綏德戍邊。

同時被楊廷和治罪的還有曾幫助過楊廷和的前任內閣首輔梁儲(罪名是「結附權奸,持祿固寵」)、戶部尚書楊潭、兵部尚書王憲、工部尚書李鐩、都御史除金和王璟等數十位大臣。接替王憲是彭澤,接替李鐩的是林俊,接替楊潭的是孫交,全部是楊廷和一派。

並且楊廷和在編纂的《明武宗實錄》里把王瓊的功績全都抹殺,從當年治理漕運到彈壓朱宸濠叛亂,統統不見蹤影(當然也包括剛才提到的合力去除江彬事)。筆者在查閱《明武宗實錄》時的感受就是似乎王瓊沒做過任何好事,只因善於巴結逢迎權貴而步步高升。只有查看《明世宗實錄》、《國朝名世類苑》時才會深刻體會王瓊的過人才幹。

這件事的意義不僅僅是楊廷和獲得權力鬥爭的勝利,筆者認為還有一層重大的影響就是內閣通過此次事件真正意義上確立了內閣統領六部的明代內閣制度。茲此六部已然成為內閣的下屬單位,百官之首的吏部尚書也不過成了「中組部部長」,六部與內閣分庭抗禮的局面除了萬曆朝時期王錫爵時的曇花一現以外,再無能力挑戰內閣的權威。王瓊雖然長期擔任的是兵部尚書,但實際上領導了六部與內閣的抗衡。王瓊自已也認為「居內閣者存心正大,不招權納賄,與六部官相處,自無矛盾。六部事有違失,內閣官密裁抑之,六部自然畏服。惟欲招權自專,遂生讎隙。」前面好理解,內閣正直,六部與他們的關係肯定會好;六部有過失,內閣起到監督的作用,也自然會害怕內閣。最後兩句則是終點,內閣想要攫取六部權力進行專制,於是才會有了六部與內閣的矛盾。也就是說他認為兩者其實不應該是從屬關係,而現在之所以發生鬥爭,很大原因就是內閣依靠自己得天獨厚的角色來侵蝕六部(作為真正意義政府)的權力。

雙輸的結局

自以為大獲全勝的楊廷和就像正德七年首任首輔時那樣,覺得天下已無人可以挑戰他的權力。確實,老好人梁儲,死對頭王瓊,閹黨張永、谷大用,佞臣江彬、錢寧......該倒下的全都倒下。筆者在前文說道,明代無論何種政治勢力所依賴的都是皇權,如果沒有皇權支撐,你的權力就是曇花一現,空中樓閣。

少年天子嘉靖皇帝因大禮儀事件狠狠地敲打了楊廷和,這位古稀老人不久之後也跟隨王瓊的腳步離開北京城。嘉靖三年,楊廷和被迫辭官回鄉,他在朝中的影響力還是那麼大,內閣六部還有許多他的人。四年後,楊廷和的人基本上被一掃而空,很快他自己也被削籍為民,翌年病故,享年七十一歲。

他在嘉靖朝主政三年,勵精圖治,革除弊端,精兵簡政,以至於死後數年嘉靖皇帝聽聞太倉的積蓄之後感嘆道:「 此楊廷和功,不可沒也。」如果楊廷和能繼續秉政數年,嘉靖朝會不會就避免迅速衰落的局面?我們不得而知。但「首相兩朝,有除難定策之功焉。」的評價是十分公允的。

王瓊則幸運的多,在經曆數年折戟之後,他反而迎來事業新的高峰,也是他對整個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在王瓊寫下「扶蘇本為諫坑儒,矯詔賜死奸臣誣,至今兒童識其處,秦廷佞人已族誅」。這樣的詩句沒多久後,楊廷和被迫回鄉。楊廷和被削籍為民的同時,王瓊「還籍為民」。

嘉靖七年,由內閣大臣桂萼等舉薦,年過古稀的王瓊「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提督三邊軍務」。嘉靖親筆題詞「方岳重寄」匾相贈於王家。王瓊也不負眾望,先後平定哈密叛亂、若籠族叛亂、吐魯番進攻等,以至於西北諸地人民不願王瓊離開。「幸皇上特起王瓊而委任之,瓊奉命驅馳,殫厥心力,息兵固圉,克狀其猷……茲甘肅闔鎮軍民,久居危苦之地,賴以少安,合辭懇臣,欲久留瓊茲土,民情如此,臣等謹具實以聞。」至嘉靖十年,在王瓊主政西北期間,西北軍政弭情煥然一新,有效的維護了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團結、領土主張等現實意義。

「(王瓊)西服土魯番,率十國奉約入貢;北捍俺答,經歲無烽警。及是,諸番蕩平,西陲無事」

同年,王瓊改任吏部尚書,或許這位老者希望回京之後能重拾六部的榮光,可惜,嘉靖十一年,歿於任上。同年,他的老對手彭澤也在貧困交加中去世,「澤、瓊並有才略,相中傷不已,亦迭為進退。」看得出,史家對兩人多有遺憾。

後世評價

明清兩代之人對兩人的評價也各不相同。李贄、黃道周等對王瓊大加讚譽,黃道周稱讚王瓊:

王瓊大才,高坐堂上。盜賊紛攻,洶洶蕩蕩。調將遣兵,無一不當。敵寇山西,驕矜無狀。奏集鎮兵,伏擊敗喪。報反寧王.中外驚悵。瓊曰無傷,久已有將。上游下攻,此時已創。亡何捷聞,方知非妄。但惜正人,往往遣謗。削職復官,有如風浪。

王世貞則認為王瓊被過譽「(王瓊)貪財,好睚眥中人,為吏部大不稱。」對此李贄在《續藏書·經濟名臣》有力的回擊王世貞。

「弇州(王世貞)謂晉溪公貪財,好睚眥中人...楊廷和為首相,擅與護衛,乃駕禍於梁公,而梁公不辯,率被劾去。又嫁禍於晉溪公,晉溪公又不辯,率被下獄論死。是孰為貪財乎?熟為好睚眥人乎?...是以能使守仁等請大豪傑士,徐為朝廷用也。」

對於楊廷和,隆慶時期禮部所擬定的評價可謂蓋棺定論,亦不失公允:

廷和性抱忠貞,才優經濟。相武廟於危疑,吁謨默定;翊先皇於初統,朝政一新。正始厚終,庸勛卓著。高風直節,譽望尚流。

他人且不論,楊廷和、王瓊、王陽明、彭澤都是不世出之人才,如果攜手匡扶朝綱,共建魏闕,那麼大明朝的國運說不定會日益盛隆。奈何,無論是公,無論是私,無論是忠良,無論是能臣,終究都敗在了一個「斗」字上面。無休止的內耗最終讓弘治中興成為過眼雲煙。在正德、嘉靖兩帝的統治下走向衰落。社會上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自正德起至崇禎亡而不絕,西北,西南羈縻衛所丟失殆盡,東南倭寇橫掃沿海長達數十年,朝局腐敗,君王怠政...雖享國祚百年卻是一片亡國氣象。

扶大廈將傾者,非一人也。廟堂上下一心,何有亡國之悲哉?

歡迎關注中夏視覺微信 微信號:cnvision_guy,時政,經濟,歷史,軍事,時尚,文化,你可以了解更多:

推薦閱讀:

為什麼滿洲不在朝鮮推行剃髮易服?
如何評價演員趙立新在電影《綉春刀》中的表演?
關於大齊國
為什麼魏忠賢和客氏能禍亂朝綱?
古代人的旅遊攻略——岱遊記(4)

TAG:歷史 | 明朝 | 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