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政治常見問題答疑(一)

1.台灣政治中,藍營、綠營各自指代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先看各黨黨徽。

眾所周知,台灣形成了以國民黨、民進黨為兩大陣營的政治分野。故而國民黨及與國民黨主張相似的政黨被稱之為藍營(黨徽為藍色),民進黨以及與民進黨主張相似的被稱之為綠營(黨徽為綠色)。本世紀初,親民黨也單獨被稱之為橘營(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時「捏橘子」的舉動被部分親民黨人認為為挑釁),但隨著其影響力式微而使用較少。隨著時代力量的興起,未來有「黃營」也未可知。

馬英九執政前,在立法院擁有席次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被稱之為泛藍陣營;民進黨、台聯被稱之為泛綠陣營。兩陣營最大的分歧在於「統獨」(或言之對大陸態度、對兩岸關係界定、對台灣現狀認知等等)。藍營的主張雖有一中各表、兩岸一中、一中屋頂各種,但多以「一國兩區」為實質論述;綠營則認為兩岸現狀屬於「一中一台」、「一邊一國」、「兩個中國」等等,其之態度不言自明。舉個例子,藍營的馬英九、綠營的謝長廷,分別根據台灣現行之「中華民國憲法」提出兩岸關係界定,而且都曾叫做「憲法一中」,區別在於,馬英九版本認為兩岸同屬一國,而謝長廷則反之。

馬英九執政後,頗有「親痛仇快」之風格。國民黨與新黨仍是泛藍,民進黨與台聯同為綠營,但親民黨的界定出現了問題。一方面,國民黨人多認為「橘子變綠了」,乃是因為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2010年高雄市長選舉等重大時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不再申明對國民黨人的支持,反而明確支持非國民黨籍(2010年支持脫離民進党參選高雄市長的楊秋興)、或暗助他人(2014年對於柯文哲之態度)。曾有國民黨人在此議題上認為,只要宋楚瑜不申明對國民黨的支持即意味著支持對手,可見一斑。同時,親民黨團在第八屆立法院多與民進黨合縱連橫以對抗國民黨,甚至在民進黨版本的兩岸關係監督條例還有親民黨團總召李桐豪之簽名。顯示親民黨反國民黨傾向加深。另一方面,親民黨在兩岸關係界定上仍然堅持一中屋頂,宋楚瑜在公開場合也仍然宣示其支持兩岸統一,不諱言其統派身份。但其也有「兩岸沒有立即統一條件」以及設定若干兩岸統一前提之言論,故在統派看來有爭議。因此,在兩岸議題上,後馬時代的親民黨變化不大,但在政治策略部分,則與國民黨漸行漸遠。

馬英九執政後期所謂第三勢力,出身宗教系統的民國黨、信愛盟等政策主張與國民黨相近。社民黨、時代力量等學*運孕育的政黨主張偏向民進黨,甚至有反對貿易自由化等過激言論,尤其是後者以野馬之勢代替了沒有李登輝站台的台聯,成為蔡英文時代要其「更加本土」的外界掣肘力量。

2.什麼叫「北藍南綠」?

台灣的區塊大致可以分為北部、中部、南部、後山(東部,此處的山指代中央山脈),及離島。

一般的劃分是:

北部:台北、新北、基隆、桃園、苗栗、新竹(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北北基、桃竹苗);

中部:台中、彰化、南投(中彰投);

南部:台南、嘉義、雲林、高雄、屏東(有時進一步區分為雲嘉南、高屏【或加澎湖】)

東部:宜蘭、花蓮、台東(宜花東);

離島:金門、連江(實際僅管轄馬祖)、澎湖。

以2014年九合一選舉為例,該次選舉徹底打破了「北藍南綠」的定律,頗有參考價值。

九合一選舉前,台灣政治分野為傳統的,但應注意,這只是西部(北、中、南)如此,中央山脈以東,則反之。

北邊全部為國民黨執政,南部除嘉義市外全為民進黨天下,故而是典型的「北藍南綠」。中部雖然全由國民黨執政,但從來都是藍綠必爭之地,基本盤為五五波,故而有「決戰中台灣」之稱。後山情況則與之相反,北邊宜蘭由民進黨執政,南邊花、東由國民黨執政,故而「南藍北綠」。

之所以人們只記得西面的情況,是因為靠大陸一面集中了台灣絕大部分的平原區、都市區,也是人口集中部分,東面則高低起伏、人口較少(偏鄉與少數民族多集中於此)。選舉以選民數為最大考量,東部情形雖然與整體相反,但因其影響力實在太小,加之選情相對單純,故而評論者們多關注西面的情況。時間長了,就有西面的「北藍南綠」來指代整體的台灣地方政局。

九合一選舉後,「北藍南綠」的局面被打破,國民黨執政區域被分割為幾塊,號稱其遷台以來最大挫敗。在地方執政版圖方面,從未被民進黨執政的金門、馬祖、南投、苗栗四縣由非民進黨繼續執政。中部人口最多的台中、彰化,北部台北、桃園、基隆,南部唯一"藍天"嘉義市及離島的澎湖紛紛失守,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是台北。一則其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號為「首善之區」;二則為國民黨不分裂在此地從未落選,實乃「六十年來頭一遭」。

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台北市的選民結構藍綠55:45被認為是超穩定,而且能夠代表全台灣。藍綠對決情況下國民黨人失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意味著舊有地方版圖的終結,以及新的選舉時代的來臨。

3.如今的選舉定律?

目前仍然有作用的兩個定律,一個是「越往南,民進黨支持率越高」,另一個是「海拔越高,國民黨支持率越高」。

1)南部超高得票率的民進黨

要知道,在開放縣市長選舉時,所有縣市長都是國民黨籍,換言之,民進黨如今拿下的所有地盤都是從國民黨手中搶走的。國民黨也形成了一個習慣,凡是被民進黨搶走的,便很難再拿回來。例外是1997年選舉中失掉的地盤,那時候失去的基隆、新竹縣、台北縣、台中縣等,多是國民黨自身分裂導致民進黨人當選,2001選舉中國民黨整合成功,自然奪回不少來;另一原因是周錫瑋、胡志強等國民黨中生代在國民黨失去全台執政權後挾高知名度下地方選舉,派優秀人才在地耕耘,因而頗有號召力。

但在南部便沒有那麼好運,一但失去就再也奪不回來。

舉個例子,高雄。

吳敦義競選首任民選高雄市長,勝過對民進黨人15萬票;連任高雄市長時,因對手謝長廷在最後時刻的公布的所謂錄影帶,以及吳志不在高雄而惜敗。此後,除2006年因阿扁貪腐、代理市長陳其邁家族醜聞背景下國民黨人黃俊英尚能與民進黨人一戰,他人皆為民進黨候選人的陪練。2006年選舉前一年之立委選舉,高雄市國民黨立委得票率已經高於民進黨,然而由於選前民進黨針對黃俊英的「走路工疑雲」及陳菊自身優勢,黃俊英以千票之差錯過了國民黨奪回高雄執政權的良機。此後,馬英九將高雄縣市合併為新的高雄市,國民黨的基層樁腳(鄉鎮市民代表和區長等)盡數失業,金溥聰大量裁剪基層黨工,使得國民黨地方組織系統徒有其表,再難一戰。加之原高雄縣失去已久,綠營基本盤大大超過藍營,且人口數多過高雄市區,使得新高雄的藍綠比從「綠略大於藍」變成「綠大於藍」,高雄再難變藍。

國民黨一向靠組織作戰,高雄市組織癱瘓後,新補充的青年黨工多無經驗且只知坐辦公室而不知接近人民。陳菊執政效率超高,國民黨中央執政疲態,選民心向陳菊。同時,國民黨自知難以「光復」,疏於南部選舉體系重建,導致第九屆立委選舉由政二代、落選議員代打的窘境。優秀人才自知下南部選舉困難重重而不願空降,地方優秀人纔則因國民黨在地無前途而拒絕加入,使得國民黨地方選舉雪上加霜。

普遍的情況是,民進黨人上台後,都知道要用自己的人馬。

縣府一級主管全面換人,基層員工以才留用。雖然在短期可能導致政務銜接不佳,但有技術人才輔佐的黨員才俊,經過縣府歷練便多有進步。經過這一平台鍛煉的人才,參選議員、鄉鎮長或被任命為區長,縣市長與立委出缺在參加其之選舉。黨籍議員和立委的助理在跟著民意代表們混過以後,大多也會獨立參選,就形成了行政、立法兩個部門或有銜接的人才交流系統,優勝劣汰,培養一大批選舉人才。

同時,財政經費和其他資源,都給本黨人士使用。國民黨藉鄉鎮長所獲資源少於民進黨藉,國民黨人擔任要職的社團補助亦是。在國民黨長期不得執政情況下,地方勢力大多選擇倒戈;或在民進黨藉縣市長各種手段下選擇加入民進黨。國民黨地方勢力由此愈加貧弱,長期則不堪一擊。

故此,民進黨執政越久,國民黨越拿不回來。經過國民黨選戰與執政體系培養的人才,在地方執政中普遍優於國民黨。選民滿意當政者,當政者之政黨越發強大,其得票率自然水漲船高,國民黨自知非一日之功,懶得去改變,則強者越強。

2)高山佔優勢的國民黨

台灣的四大族群是外省、本省、客家和原住民。國民黨為了壓制本省人的反彈,一直對客家人和原住民相對友善,故原住民在國民黨那裡得到一定實惠且不反對國民黨。老一輩原住民更無投票思考習慣,縫選舉則支持國民黨,或是習慣所致。

其次,原住民的國民黨統治相對穩固,基層組織健全,利於國民黨優勢----組織戰的發揮。民進黨的組織力量相對薄弱,文宣攻勢對於遠離都市和網路的原住民影響較小,而且不是民進黨工作重心。所以國民黨動員能力遠勝於民進黨。

所住地方越高,受現代化方式影響越小,民進黨所擅長的文宣攻勢影響也較小。平原地區,國民黨支持率在40%-60%波動,與高山地區明顯相異,故有調查顯示,隨著海拔升高則國民黨支持率上升。

4.台灣省主席和台灣領導人各自是什麼?

1)台灣省(長)主席

台灣省長只有一位,1994-1998年在任的宋楚瑜(非民選時代改稱省主席)。其時民調滿意度頗高,2000年大選能超越連戰名列第二與他省長任上八成人滿意的執行力有相當聯繫。後以「台灣省和領導人管轄區域高度重疊」理由而廢省,原有職權多被行政院分割。三百年來第一戰的宋楚瑜,竟成了三百年來最後一人。

宋時期的台灣行政架構,為行政院下轄福建省、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福建省虛級化),號稱「二省二市」,馬英九先後升格四都,形成福建省、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六市二省」格局。但因台灣省也虛級化,故行政院實際管轄各縣市,六都異於其他縣市在於財政補貼及其他資源、施政自由度等部分。

台灣省主席由政務委員兼任(福建省主席)同理,並無太大實質許可權。如現任台灣省主席是由政務委員林政則兼任。

2)台灣地區領導人

按照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總統由國民大會選舉之。1950年代時,第一屆國大代表到期,為了維持一個中國法統(不可能在大陸選舉新一屆國大代表),而使代表們任期延期,蔣家父子先後繼任。李登輝當政時,使第一屆國大代表全部去職。第二屆國大代表的構成已經以台灣人為主,加之放棄一個中國代表權,堅持「中華民國總統」代表全中國失去原本含義,即推動「台灣人民選舉『中華民國總統』」。

國民黨堅持蔣家路線的非主流派對此不滿意,「總統」由台灣人民選出,則意味著只具有台灣民意,而無大陸民意。幾番你來我往,最後規定,實際治權未及於大陸,則由台澎金馬選民選出。由此奠定從1996年至今的「總統大選」。因其僅代表台灣民意,習慣上大陸也稱之為「台灣地區領導人」,但此為實職,統轄台灣政務。有人因為「台灣省主席」一名,而以為是台灣最高領導,就屬於不太熟悉啦。

推薦閱讀:

郭振家:蔡英文底牌顯現 大陸有四張牌應對
2018台灣地方大選系列
為音樂而生 推薦台北5家必去音樂餐廳 流行音樂大咖的誕生地
台灣「邦交國」排隊等待與大陸建交,蔡英文還會撒錢嗎?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