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階段的產品中:產品經理該怎麼做

一款互聯網產品發展的整個生命周期,簡單來看,可以分為初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而衡量的數據指標,最基本的就是用戶數。如圖所示,橫坐標是時間周期,縱坐標是用戶數。但不是每一個產品都必須經歷完整的四個時期,就像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天隨時可能到來,產品突然就不增長了,用戶很快就拋棄了你的產品。

從我的工作經歷,來談談產品經理針對不同的產品階段的產品應該做的事情。

產品周期圖.png

說說我的經歷

踏入互聯網這個行業,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騰訊,做了兩款產品,還都是社區產品

  • 騰訊微博:2010年4月上線,而我加入的時候,上線1年多,用戶還在飛速的增長
  • QQ空間:2005年4月上線,我加入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上線八年了的產品

兩者的量級都自不必說,億級別的產品,目標用戶幾乎等同於網民人數,而我參與這兩個產品的時機也挺有意思的

  • 加入騰訊微博的時候,正好是騰訊微博(也是微博)的快速成長時期,嚴格來算,應該是成長晚期了,悲劇的是很快到了成熟期、衰落期(官方已經不更新了…)
  • 加入QQ空間的時候,已經是空間的成熟期了

之後做過在線教育方向的新產品,產品從零開始,哪怕是產品方向都沒有,需要自己去定義的新產品,經歷了初期產品的很多痛

總結

對於做不同時期的的產品,最重要的是把握不同的階段性目標,所有的產品功能需求,必須符合相應的目標,才能讓產品更快速的發展

一、初期產品

選擇很重要,需要能夠敏銳的把握用戶的核心需求

  1. 完成產品最核心的功能——那個用戶為什麼要用你產品的功能
    • 滿足了用戶什麼需求
    • 比競品有什麼優勢
  2. 找到目標用戶,迅速的驗證需求

二、成長期產品

減法很重要,需要保持克制,圍繞核心功能

  1. 核心功能的優化
  2. 快速吸引用戶,讓產品不僅有用,最好有趣的功能

三、成熟期產品

耐心很重要,但有可能你什麼都決定不了

  1. 核心功能的極致優化
  2. 為用戶找到新的G點,目的是在核心功能以外,找到新的增長點

初期產品

開始做在線教育產品之前,對教育行業的了解基本只來自學生時代的印象,還是十多年前的變化。不了解用戶,但是在產品初期的階段,最需要產品經理依靠自己對用戶的了解、過往的經驗、直覺去決策產品的核心功能,那產品經理應該怎麼做呢

做什麼——滿足第一批種子用戶的需求

1.首先需要定義產品的第一批種子用戶

每個產品的情況都會不一樣,種子用戶可能是你產品的口碑傳播點,可能幫助你驗證產品需求,亦或是重度活躍的用戶等等。

  • 比如旅行UGC產品,前期最重要的是能夠貢獻UGC內容的那批種子用戶,經常出去旅行,樂意分享,滿足他們,可以獲得UGC內容,獲得口碑
  • 比如微博,新浪微博從一開始就是圍繞明星,利用各種渠道、方法,讓明星來開通微博,打造了微博的初始氛圍,將鼻祖twitter最開始定義的微博是弱關係鏈的社交屬性,演化成媒體屬性
  • 比如小米,前期圍繞發燒友,那批喜歡折騰、希望嘗鮮的手機玩家,不斷的去打磨自己的MIUI
  • 當然還有知乎,最開始的邀請制下產生的第一批用戶,決定了產品的氣質,決定產品中深度交流的氛圍

不同的產品,出發點總是不同的,看清楚再走,可以讓你走的更遠2.打造核心功能

  • 針對這第一批用戶的需求或者訴求,快速、快速、快速推出產品,哪怕核心功能的體驗只做到60分,哪怕缺失了很多功能,推出之後再快速迭代。這個時候考驗產品經理對需求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切忌看到競品有什麼就想做什麼,經常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功能是不是用戶使用你產品的理由?

  • 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用戶會覺得不好用,還是不會用?

3.合理的反饋機制

用戶+產品,能夠驗證初期的產品方向,但是需要靠數據來驗證,明確數據目標,根據產品上線後的數據要能夠得到,比如用戶量、用戶活躍、用戶留存。不能通過數據得到反饋,也應該有想要的用戶反饋、用戶管理渠道。

4.判斷

有了產品,有了數據,就到了做決策的時候了。不管是一個完整的產品也好,功能、模塊也好,都需要產品經理對上線後的數據預設一個基本值,兩個作用,第一、以此來判斷產品是不是OK的;第二,讓自己對產品功能的設計不是盲目的;最後根據上線的數據,才能得到「結論」:

  • 數據超出預期了,那是不是應該加大投入來做
  • 數據不及預期,那核心需求是不是個偽需求

對於社交產品而言,很容易從用戶活躍度上看出來;而對於電商類的產品,一般都會給點小流量,也可以從交易增長的情況得出結論

但有時候會出現一個尷尬的局面,數據沒有預期的增長,但是直接放棄這個產品方向或者拍死這個產品需求,有點不死心,可以再打磨2~3個版本,如果還不行,就應該好好復盤思考了

如果沒有數據目標,很容易陷入對數據的無感狀態,產品上線完就完了

TIPS:剛去騰訊,有很多培訓課,記得非常清楚的一個問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可以嘗試思考一下:

1998年,QQ開始規劃,1999年2月推出Beta1版本,1999年5月Beta2,1999年8月Beta3。

Beta1版本只能實現3個特性,優先推哪三個呢?請從以下選項里勾選:

卡通頭像

不可竊聽安全通訊

聊天室

很小的.exe文件

皮膚skin

速度超快0.5秒反應

聊天記錄管理器

語音

視頻

看誰在線上

傳文件

QQ表情

成長期產品

如果說初期是培育種子用戶,那麼成長期就是儘可能的留住新用戶,因為經過初期的醞釀(不管是口碑,還是模式驗證後的資本投入買用戶),新用戶會呈現指數級的增長。

我開始做微博的時候,微博正處於成長期,在逐步步入成熟期,用戶量到了一定的量級,產品大的層面的玩法已經定型了,而且是在有強大競品的環境里,核心的工作,逐步從引流新用戶,過渡到促活躍:留住用戶、讓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間久一點的工作

1.核心功持續優化

產品的核心功能的體驗(吸引用戶使用的功能)是產品的立命之本,需要一點一滴的優化,也是產品最強大的護城河

比如QQ郵箱,將發郵件的體驗做到極致,能夠做到用戶在郵件正文中,如果提到了附件,但是又沒有傳附近的時候提醒用戶上傳等等,每一個小點都微不足道,但是就是能讓用戶覺得爽

比如chrome,除了渲染網頁快速等核心,在交互上,保證用戶是能夠不移動滑鼠的時候持續點擊關閉多個頁卡的,還有聲音的icon,提示用戶哪個網頁在發出聲音等等對於微博這類社交產品來說,用戶的社區感、參與感顯得更重要。

用戶可以簡單的分成大v用戶和普通用戶。每個用戶群的訴求會不一樣,大v用戶看中自己的話語權、自己的聲音有沒有通過平台放大,這也是當初姚晨被新浪微博捧成了微博女王,為其他明星樹立了標杆;普通用戶主要偏閱讀,看中內容的時效性,有趣性等。綜合來看,微博產品的核心:

  • 關係鏈如何維繫——關係鏈是用戶獲取信息,維持活動的一個基礎,可以通過基本的數據指標:粉絲數、關注數,互相關注數量,互動的活躍情況等體現,最後形成用戶的圈子
  • 優質內容如何曝光——微博是弱關係鏈,但是整個生態來說二八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為了維持生態的平衡,就必須保證優秀的後來者能夠成長,有點類似淘寶,現在的新賣家也是需要維繫的。

作為一個一線產品經理,哪怕僅僅能夠負責的是一個模塊,產品的一個點,也需要讓自己做事情的方向與產品階段目標要相符合。不管是關係鏈維護還是去內容的降噪等,圍繞留住用戶,促活躍的目標,去想可能做的小功能,小模塊,核心功能是需要打磨的,是一系列的體驗優化才能提高的過程,而且從80到85比60提高到80分的難度要大的多

2.覆蓋更多的場景、讓產品更有趣

光打磨核心功能往往是不夠的,讓產品變得有趣也很重要,用戶總是會期待。但是切忌將突破產品的邊界,為了新功能而去做

  • 可以從產品的資源角度+用戶訴求角度出發,去尋找這些點
  • 在產品核心功能之外,利用另外一種方式滿足用戶,能為主產品提供黏性、影響力和擴散力,在產品的接力成長之路上助力

拿微博來說,當時的微博:有大量的註冊用戶,日活也是不少的,聚集了大量的人,而大量的人的「交流」需求很強烈的。而且,透過數據去觀察微博(包括sina微博)的話,本身就能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玩法

  • 有人註冊賬號來做匿名的樹洞,你給賬號發私信,賬號管理人員將私信通過微博發出來
  • 有人利用微博來做約炮的平台,彙集一幫饑渴男(相對容易),如果你是女生想約炮,發私信提要求(地點、身高、活)就好了,管理人員會將要求通過微博發出來,很多人在微博報名,慢慢選吧~
  • 有人利用微博專門給人情感答疑
  • 有人(留幾手啦)在微博專門毒舌點評女性照片
  • ……

(一個好的平台,能夠在簡單規則下,演變出多種多樣的玩法,這也和失控中講到的是一個道理)

微博樹洞,是當時做過的嘗試,一款讓用戶能夠匿名吐槽的微博應用,每個用戶可以匿名說出想說的話,同時其他用戶都能看到這些匿名吐槽(形式就是微博),可以評論、轉發等等進行交流,這樣在公開狀態下發微博、看微博,又有一種形式是匿名狀態下發微博、看微博,很好的互補狀態,給用戶多一種選擇,多一種玩法,當時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動

  • 最多的當然是無聊找人聊天的,其實就是約炮
  • 發出抱怨
  • 求祝福
  • 情感求助
  • 表白

從數據和口碑也能感覺得到用戶的喜愛,從樹洞出發,也嘗試了很多服務,情感求助站(用戶之間相互傾訴的平台)、夜貓子(晚上9點半開放,隨機匹配好友聊天)等等

除了優化核心體驗,去找到一種新的增強產品黏性的功能或者方式,也不可少。雖然從規則角度,其實這不應該是產品官方應該去做的,應該讓使用者更多的去發現和運營。當然,這不是用戶來使用你的產品的核心目的,可以給產品錦上添花,但是不能在產品逐步衰敗的時候雪中送炭。

成熟期產品

對於成熟期的用戶,其實是個最難解,這種情況下,可能所有人的努力,只是保持產品的數據曲線不下降,甚至是減少下降幅度

在大勢(移動化下的微信—朋友圈,陌陌、nice等等新興社交形式的崛起)下,QQ空間背負的歷史包袱,微博產品承擔了太多本不該屬於它的用戶和場景,已經有億級別用戶的情況下,不可能進行大的冒險的改變

普通產品經理能做的,除了打磨體驗,將體驗極致化,將體驗從95提高到96分,實在沒有想到更好的解。

就像朋友圈的理念不同於空間,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兩個產品在社交上的本質是不同的,體驗不再是關鍵了,況且還依賴於手Q和微信。同樣,FB也沒有做到,需要靠資本買入instagram,what』s app,來彌補可能很少有這麼大的產品能夠做到,因為挑戰產品的,可能是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新的生活方式。

每個產品都有時代的烙印,不是每個產品都能通過改進來適應所有的用戶需求,況且需求也是會變的。

PS:

之前就總結過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回過頭再去看的時候,發現還是有收穫。不斷地思考,能總結下來的,才是自己會的。

推薦閱讀:

馬雲說:數據分析師會被人工智慧替代,你怎麼看?
互聯網的下一幕:人工智慧讓營銷更聰明
平台經濟:放水養魚,抱團取暖,穩健度寒冬!
共享經濟點亮2017十大民生熱詞榜
你知道哪些互聯網造假細節?

TAG:互聯網行業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