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觀 第八章 精神鴉片

首先精神鴉片主要作用的原理就是人的心理防禦機制,現實中存在著很多幫助人們進行心理防禦的東西,我這裡主要就講兩個,一個是宗教,一個是儒學。它們其實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都有人虔誠信仰,只可惜他們虔誠錯了地方,我認為虔誠這種東西,應該用來對待真理,不應該拿來對待幾千年前古人的理想,正因為許許多多人的虔誠信仰,最終導致產生了大量的原教旨主義者。這些原教旨主義者里不乏只看到教義中善的人,於是他們為了行善做出了很多侵害自己侵害他人的事來,其實侵害自己實質上也是在侵害他人你自殘、自我監禁我只能說你對人類的發展來說毫無意義,並且因為你的自我侵害,經常會導致你需要別人的救助才能生活,所以我說你也在侵害別人。小事寬容一下也就沒事了,但是有些事勢必不能寬容,就拿聖經來說,別人打你左邊臉一巴掌,你還要把右邊臉伸過去給他打?那麼你考慮過打人者的心理嗎?你的過分寬容只會導致他下次這樣打別人時變的更加理所當然,肆無忌憚。再來說說儒學,其實如果你認真去研究一下這些儒學大家的日常,你就會大跌眼鏡。沒錯,因為儒學利於統治者統治,所以儒學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官方思想,不管朝代怎麼更替,儒學總是官方思想,不奇怪么?連滿族人的建立清朝,連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都把儒學當成官方思想,要知道他們在統治整個中國之前,他們對儒學可是沒有任何感覺的。如果你讀史的話,你還能發現,基本上,所有的新朝代建立,都是先批孔再造反;當政權穩定之後就一改常態,改為尊孔了,這個難道不搞笑?如果儒學真的那麼講究忠義,他早就隨著被取代的王朝一起被取代了,怎麼還能繼續統治思想呢?

接下來我們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有許多效應都和精神鴉片有關,什麼暈輪效應、安慰劑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權威效應等等,但這些都不是重點。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重點,也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它的意思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逃避性防禦機制:壓抑、否認、退行。 2. 自騙性防禦機制:反向形成、合理化、儀式與抵消、隔離、理想化、分裂、歪曲。 3. 攻擊性防禦機制:轉移、投射。 4. 替代性防禦機制:幻想、補償。 5. 建設性防禦機制:認同、升華、幽默。 6. 其它防禦機制:情感隔離、理智化、固著。 1、(1)壓抑,指有意識的頭腦中無意識地排斥痛苦的衝動、慾望、恐懼。比如俄狄浦斯情緒,這是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因為俄狄浦斯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導致後來在一場比賽中實收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他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身邊最常見的就是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許多的貧窮女人結婚、某人因為某種原因殺死了鄰居。再舉個例子,比如你出去旅遊,然後丟了一件外套,你只是痛惜了一會兒便繼續踏上旅途,彷彿已經忘記了這件事。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就是別人叫你辦事情,只要有點困難,你便會無意識的說考慮一下,即使這個困難在你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2)否認,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現實/事實,或者說對某種痛苦的現實無意識地加以否定。最典型的例子是「掩耳盜鈴」、「鴕鳥效應」 (3)退行,指當個體遭遇到挫折無法應付時,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反應。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哭訴,或者妻子偶爾撒嬌。 2、(1)反向形成,指個體對內心難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觀念、情感、慾望衝動誇張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態度或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家暴者「牽掛」自己的家人,某人急需某種東西卻表現出極力反對,推卻或無所謂。

(2)合理化,指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防禦,什麼「不打不成才」、「不聽長輩的話必定要吃虧」、「我上班要遲到了所以不能幫助路人」等等都是。

(3)儀式與抵消,指以象徵性的行為、活動、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沒有發生,以減輕心理的不安,補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比如貼門神、過年打破東西要說「歲歲平安」,還有一些是宗教儀式,比如禮拜、禱告等等。 (4)隔離,指將一些不愉快的事實、情景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尷尬、不愉快或焦慮。比如人死了叫「仙逝」,月經來了叫「大姨媽」、「來例假」,向他人講述自己創傷的故事卻說這是自己身旁的朋友的案例。 (5)理想化,指在理想化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對某些人或某些事與物作了過高的評價。比如「我的家鄉非常美麗」,「我兒子很懂事」

(6)分裂,指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時常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的情況。比如某人在家裡很節儉,在外面就大手大腳。

(7)歪曲,是指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他和合理化有點像,合理化是事實上東西不好,但自己沒有這種感覺,然後將東西在腦子裡合理化成好的,也就是他一開始就不知道東西是不好的;歪曲是明知道東西不好,也要把事實曲解,想成好的並深信不疑。比如某人頑固的認為配偶出軌了。 3、(1)轉移,指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慾望或態度轉移到另一較為安全的對象上,而後者完全成為前者的替代物。比如父母打孩子,孩子就會打孫子;老公在外面被人欺負了就回家來打老婆打孩子;孩子被父母打了,就摔東西。還有一些比如,你被警察打了,你就會向別人抱怨警察都是壞人,你被城管打了,你就會向別人抱怨城管都是壞人。因為目標從一個人轉移到群體了,所以你就「安全」了,可以試想一下你講某某警察是亂打人,你很可能要承擔風險。 (2)投射,指將自己的某種衝動、慾望、性格、情感等想像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觀事實(賦予他人或他物身上)。比如「五十步笑百步」,「我喜歡的你一定也喜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一種內投射,它與這個投射的概念完全相反。簡單說投射是把自己的某種想法賦予其他的人或物,內投射是接受了其他的人或物的想法後,把它賦予自己。某人對他人不滿,卻認為自己有毛病;某人暗戀一個成績好的女生,於是他也努力學習。

4、(1)幻想,指當人無力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或是無法忍受一些情緒的困擾時,將自己暫時離開現實,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困難,使自己存在於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實現內心的平衡,達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歷的滿足。比如監獄裡的囚徒幻想自由的生活;鄉下的孩子幻想大城市的車水馬龍。

(2)補償,指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達成某種目標時,改以採取其他方式來替代這些缺陷,以減輕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比如失意了就去喝酒,天天喝到醉。

5、(1)認同,指個體無意識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或順從某一人、事物(比如自己的偶像、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比如「狐假虎威」、某人以出過國為榮、小孩子用大人的口吻教訓同伴。這裡還要講的一點是投射性認同,這個有點難理解,我舉個例子:某人吵架的時候說「你別看不起我」,這實質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別人並沒有想過這件事(類似聚光燈效應),這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卻把「看不起自己」這件事投射給別人,讓別人來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當別人看不起這個人的時候,他就會想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即認同,這種情況便是投射性認同了。我再舉個例子幫助理解,有人為了裝逼,便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時候他把自己的慾望──裝逼投射到這個事情上,把這個事複雜化之後,別人搞不懂,自己就顯得高深,最終他認定自己就是這麼高深,於是他潛意識裡的一種慾望便實現了。

這邊在著重講幾種最常見的投射型認同類型。

1、依賴型,比如某人向你表達「如果你不幫我我就活不下去了」,實質上他只要不作死就不會死。他是把自己的慾望衝動等投射到里的身上,認為你不幫他,他就活不了,這時候如果你心軟幫他了,他便會產生認同,認為自己的觀點「如果你不幫我我就活不下去」是正確的,長久以往,他心中便會對你產生強烈的依賴,如果這時候你拒絕幫助他,他便會歇斯底里,乃至自殺.

2、權利型,使用這種投射認同的人,通常是誘導出他人的軟弱、無能感,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控制欲和權力慾望。比如父母將權力、控制欲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不斷剝奪孩子的權利:不讓孩子出去玩、比孩子去學鋼琴等等,孩子因為自身的條件所以最終不得不順從父母,這時候父母就認為這樣控制孩子、剝奪孩子的權力是2對的,也就是產生了認同。

3、迎合型,主要是竭力誘導他人身上的內疚和感激之情,從而實現自己的成就和慾望。比如父母對孩子說「我多麼辛苦才把你養大,你要聽話,不要氣我」。實質上是父母把一種希望自己的觀點一定會被他人認可的慾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感到內疚或者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會去迎合父母,也就是聽話。那麼父母就會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的話就是金玉良言,這就產生了認同。

有人說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默在這種遊戲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只關注自己是否能夠如願以償。簡單說,即玩這種遊戲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認同,但卻拒絕你投射他認同。就是他似乎在關心你,實質上他只是在乎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罷了,他會誘惑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而不會在意你這個人。所以和這種人打交道,你會覺得特別受壓制,因為你只是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對他,他才滿足,除此之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滿意。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的關係就是:我以我認為好的方式對待你,你也必須一種特定的,也就是我所渴望的方式對待我,否則就是你不愛我。不過通常玩這個遊戲的人只會意識到前半句,即「我以好的方式對待你,所以你也要對我好」,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發出的信息是威脅的信息。但作為被投射者,你會清晰地感到這個威脅,你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你不能按你的意願對他表達你的好,否則他會不滿意,而且你會為此付出代價。 (2)升華,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性慾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比如某人被人罵學習不好,於是加倍努力學習,最終名列前茅;小時候經常被人欺負,所以長大了選擇當警察維護社會正義。 (3)幽默,是指當事人面臨困境時,並不轉移在場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當事人自己的窘困出境。這個就不用說了吧。

6、(1)情感隔離,指個體將自己與某種不愉快的情景隔離開來,不去面對傷害或痛苦,避免與自己的真實情感接,從而可以避免由此引起的焦慮與不安。比如戰爭中,戰友遇難,士兵依舊會繼續戰鬥。 (2)理智化,指用一些從情感上看來不強烈的說法來思考本能性的願望,而且不付之於實際行動。理智化通常與合理化(2-2)、儀式與取消(2-3)、隔離(2-4)、轉移(3-1)、補償(4-2)一同出現。理智化包括為了避免與人發生親熱的感情而對非生物給予太多的注意,或者為了避免感知整體而去注意無關的細節,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包括在內。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某人在談自己的痛苦的時候,彷彿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自己毫無表情;再比如失戀了就去更努力的工作(也就是對非生物給予太多的注意);自己確診絕症,想著「人總是要死的」。因為理智化經常和上文提到的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一同出現,可能會讓大家難以理解,但實質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樣子。 (3)固著,指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展水平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是弗洛伊德的理論,詳細解釋有點長,我大概形容一下,就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巨大的挫折」就會導致他無法順利進入下一階段,這就是固著。舉幾個例子來說:父母溺愛孩子,孩子長大了就會想要啃老,並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十分驕橫;父母不讓孩子出去玩,孩子長大了就會害怕出遠門。簡單說就是固著在舊的階段里,對新的階段產生焦慮,乃至無法接受,經常能看到有一些人年紀很大,但是說話做事卻和小孩子一樣,大多其實都是這個原因。

心理防禦機制會是一把雙刃劍,他可以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心理崩潰,也會讓人無法理性對待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種觀念,一種看待世界的觀念,這種觀念會隨著人們很長一段時間,乃至終身。簡單說,人們會認為這樣想是對的,這樣做是對的,即使2經過理性的分析之後,事實告訴人們這是不合理的,當人們還是不會改變他的想法、做法。並且還會常常圍繞自己的那個觀念來進行辯護,這便是心理防禦機制了。諸位可以認真回想一下身邊的現象,最常見的、最簡單的實驗方式就是你不妨去試著說服一個民族主義者,相信你會體驗到心理防禦機制的力量的。

精神鴉片一詞最早是馬克思用來形容宗教的。就目前來看,許多宗教都不斷世俗化,但是阿拉伯地區的伊斯蘭教依舊保持著它強有力的統治,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一樣。人們信奉宗教其實不單單是簡單的從眾心理和長輩的教育,更多的是社會的因素。當人們感覺無可依靠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去信奉一些虛無的東西,比如萬能的神,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心理不崩潰。

就算不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你也可以輕鬆辯倒這些吸食乃至創造精神鴉片的人。最簡單的就是電車難題:一列電車在行駛著,鐵軌在前方分成兩條,原有的,也就是按正常的行駛路線的鐵軌上有五個孩子正在玩;另一條廢棄的鐵軌上有一個孩子正在玩,這時候剎車已經來不及,只能改道,所以你只有兩個選項,要麼撞死五個孩子,要麼撞死一個。我拿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所謂的大師,他們要麼不理都不理,要麼繞來繞去,講了一堆廢話,還是沒說要撞那條鐵軌上的孩子。我的答案是按原來的路線行駛,撞死5個孩子。

"


推薦閱讀:

道家的清心訣如何去讀?管用嗎?管用是因為什麼?
如果神明們看到現代自己的信徒的所作所為,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
沙特在中國輸出宗教嗎?
基督教徒不能跪拜祖先是怎麼開始的?
如何評價飛天麵條神教的興起?

TAG:宗教 | 洗腦 | 傳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