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赤腳醫生——我們的自救 前言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醫療思維方式
這本書講述的是我母親突發中風昏迷,在治療過程中,西醫、中醫對同一種病的治療效率的差別。這是我首次觀察到中醫在急症、重症的治療效率,因為現在的大醫院全部由西醫主導,或許我是當下極少數還能親眼目睹中醫在急症、重症治療效率的人。作為家屬,且同時是一名放射科醫生,我有使命把真實的世界還原出來。我母親的治療,西醫的治療方案由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實施,中醫的方案由我二舅實施。書分兩部分,在ICU部分,憑記憶整理;在病房部分,因為有全程微信文字及語音記錄,我和我二舅的對話、處方僅僅由口語轉譯成書面語、粵語轉譯成普通話,這部分真實還原,目的是可作為病例、醫案進行學習,注釋部分由我編寫,盡量通俗化,但中醫理論屬於古代文明,非現代文明的思維方式可以輕易理解,因此不可能每一位讀者都能讀懂。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完整的醫學理論,西醫和中醫,每一個完整的理論都不是由一個醫生、經過10多年的努力就可以構建完善的,它是經過無數輩的醫生不斷優化而來,所以它們彼此不會輕易被擊垮、取代,這是常識。
當下,無論是醫務工作者還是非醫務工作者,都把兩個理論完全割裂開來,吵得天翻地覆、爭個你死我活,可是,沒有學貫中、西,就開口瞎辯,豈不是貽笑大方?難道,打仗僅僅需要使用陸、海、空的其中一支嗎?
對於西醫,培訓系統還處於標準化、批量化的工業時代思維方式,用雙盲試驗粗暴否定人體的個體化和差異化;用SCI積分、職稱、學歷替代疾病癒合的效率;用推測而不是事實、實戰來否認中醫理論,此為「明目張胆地與無知為伍」。
對於中醫,當下科班出身的中醫醫生,理、法、方、葯一塌糊塗,用西醫的統計思維替代證候分析;用一兩本盛名專著來替代疾病治療發展的認知;用次葯、假藥來否定經方的效能,此為滿盤皆錯。
民國史學大家孟森在《清朝大歷史》的前言中說:「近日淺學之士,承革命時期之態度,對清或作仇敵之詞。既認為仇敵,即無代為修史之任務。若已認為應代修史,即認為現代所繼承之前代,尊重現代,必並不厭薄於所繼承之代,而後覺承統之有自。清一代文治武功,幅員人才,皆有可觀。」
中里巴人在《求醫不如求己》中說,中醫和西醫是戰友而不是朋友。秦伯未在《增補謙齋醫學講稿》的第八章,如何用中醫方葯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中的小結說,「1、中醫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必須掌握中醫的理法方葯一套法則;2、既然是西醫診斷的疾病,有必要了解西醫對於本病的認識,同時注意當前的具體病情,不能含糊地依據病名使用一般的治療;3、中醫診斷,主要是依據臨床表現的癥狀;4、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儘管診斷上有接近的地方,而治法仍不相同;5、正確地參考西醫診斷和進一步參考西醫文獻,對治療西醫診斷的疾病有好處;6、臨床上不可能急切地把西醫診斷的某一疾病用中醫來全部解決。」
我的意見是,雖然中、西醫的目標各不相同,但都是為解決問題戰鬥,不妨把疾病的所有診斷條件都作為評估對象,這些評估對象轉歸的時間定義為評估參數,評估參數越小,治療的效率越高,越應當推薦為此病的優先治療方案,治療手段不限於西醫內科治療、西醫外科治療、物理治療、中醫藥物、針灸、推拿、穴位按摩等,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務必把人體當成整體對待,切不可為治療某一器官的疾病,損傷其他器官的功能,更不可降低整體的功能。
這本書要解決四個疑問:為什麼中醫在中風昏迷蘇醒效率如此高?治療中風昏迷的同時如何預防休克?當下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為什麼難負盛名?中醫在腹水的治療為什麼完勝西醫,機理是什麼。
推薦閱讀:
※上班中午吃飯之後大概兩點上班很困很困,但是又不能睡覺,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快速清醒過來了?
※甲溝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男性開始衰老的五大跡象!你中招了嗎?
※每天只吸一根煙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