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任性,不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命是為了
更好的地成為自己
而不是成為
更好的自己
Vol.11 非我索思 Sunday Apr 08,2018
你最討厭什麼樣的人?
匪爺我最討厭莫名其妙沖我發脾氣的人,沒有之一。
遇到這種人,我最想說:關我毛事,關你毛事。
雖然我很不喜歡這句話。
我記得大學時,那天我睡得比較早。
迷迷糊糊的我剛進入淺層睡眠,卻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了。
人被無意識驚嚇總要驚嘆一下,我哎呀了一聲。
發現舍友在整理被子,就是抖來抖去(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大晚上抖被子幹嘛)。
大學宿舍那種鐵架子床大家都懂的,你打個滾整排床都在晃。
本來是舍友我就沒計較,好嘛,他到先發脾氣和我吵了幾句。
氣的我鬱悶的無處發泄,比吃的晚飯里有蒼蠅還要不舒服。
我不反對發脾氣,發脾氣是每一個人權利。
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會發脾氣也蠻正常。
但我討厭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這種交友體驗真是差到極點。
相對於無緣無故被發脾氣,我更討厭,在別人幫你的時候發脾氣。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憶。
大二那年寒假,我去父親工作的地方玩。
開學時需要訂回學校的返程票,父親這裡沒有網筆記本用不了。
那時候的智能機還比較落後,用手機訂票還很難實現。
所以麻煩當時的女朋友訂票。
春節過後返程票最難買,所以她定晚了一天。
我當時發了很大的脾氣,把她也氣哭了吧,自己也蠻苦惱。
莫名其妙的發脾氣,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後來我失去她,再也沒遇到可以隨意發脾氣的女孩了。
我一直努力做一個善良溫和的人,希望自己再也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
之後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不斷的勸自己,不要發脾氣。
即使遇到無理取鬧的人。
結果就是我的好脾氣和善良,變成別人可以肆意發脾氣的理由。
我真的很難理解,難道脾氣好也有錯?
學心理學的朋友說我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人太好,邊界意識太缺乏,所以別人才莫名其妙的對你發火。
看似沒脾氣,其實攻擊力對內轉化,自己氣自己。
那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迎合型人格。
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在人際關係當中通常對同事、對朋友都很熱心,表現得善解人意,也喜歡幫助別人,有點什麼好處也總是讓著別人,顯得特別大公無私、替人著想。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
如果沒有,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憤怒,只不過憤怒只讓自己知道,不會表現一絲一毫的介意,總是用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但是人際關係未必就一定很好,因為和這樣的人相處時間久了可能會感到不舒服。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起因是有個朋友問她,有沒有跟任何人產生真實的關係,就是可以和這個人爭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TA的那種關係。
蔣方舟用這個標準來打量自己,很遺憾地發現自己沒有。
根本原因在於他不會去和別人產生任何的衝突。
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時候,明明自己已經很不愉快了,但是還是不會表達。
這一段視屏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表示中槍。
真實地活著彷彿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深層恐懼是沒有人愛,渴望被人愛。
希望通過為他人的無私付出,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感謝。
正因為幫助人而得到滿足,內心則希望得到更多的回報 。
這便反映內心的佔有慾,若然朋友非這樣對你,便會很失望,覺得他們背叛了你。
這便是控制欲。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文章《討好型人格:別愧疚,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指出:我們在各種社交軟體上發的內容,都會特別期待別人點贊,強烈期待獲得別人的認同。
因此真實得自己逐漸被覆蓋,被人喜歡的需要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空虛感也變得更強。
這份空虛是因為靈魂沒有得到滋養。
而討好習慣的根源,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濃烈的被拋棄感。
從小就失去母愛的我內在的確有濃烈的被拋棄感。
新生嬰兒依賴母親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一但找不到則會產生被拋棄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做鬼臉獲得了父親的微笑。
於是她做了無數的鬼臉去討好別人,結果卻嚇到了其他人。
最終她覺得自己人間失格。
沒有被母愛點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覺上的鏈接或情感上的親密,轉成了求形式上的認可。
被拋棄創傷的人,會拚命抓住些什麼,以此形成一種存在感,卻適得其反。
所以他們喜歡安靜,而過度的安靜和孤獨又形成了強烈的空虛感。
我在生活中常與人為善,害怕被拋棄,形成了討好型的習慣。
於是這種壓抑和矛盾,會轉化成更惡劣的方式發泄出來,所以我曾有一段時間,脾氣相當的古怪,易怒易暴躁。
直到我在戀愛當中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卻最終被愛人「拋棄」。
這種拋棄感得以加深,以至於我拚命做一個善良的討好型人。
其實我應該找到真實的自己。
心理諮詢師風虛說過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過度的敏感和脆弱,只會讓自己陷入難以招架的空虛感和自我極其矛盾的深淵。
生命是為了更好的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造就了不同的人格,每一種生命會找到自己更舒服的方式生存。
每一段關係和交流也會以最適合的方式延續。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End
文 | 匪爺
圖 | 花瓣
有態度不失溫度,犀利不失理智。
關注微信公眾號:非我索思
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裡等你。
推薦閱讀:
※對於「關係」的理解
※脫口論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壞人都是我們慣出來的
※最恐怖的東西
※【高情商】如果你一直慣於說謊又改不掉,這篇文章來教你正確的方式
※心理學解讀改變他人的奧秘